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护照在中国很久之前就出现了,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简、木板、布帛等物品做成的“符节”“照碟”等证件,让商旅可以出入边塞,但这些东西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护照,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护照出现在1689年。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1689年是清朝康熙28年,这一年清朝和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和俄国谈判期间,清朝派遣了众多官员到边境地区做了大量复杂的工作,由于这些官员要频繁出入边境,清廷给他们开了一个“集体护照”,清廷出具了一道信函,信函上面有需要出入边境官员的名字。从此之后,一直到1839年,清朝一直采用这种信函的方式给官员颁发集体护照,但到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集体护照在中国的历史上逐渐消失。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收场,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一系列条约,英国在中国得到了许多特权。与此同时,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第一次和世界紧密接触,大量的外国商人涌入中国,中国和外国商贸活动更加频繁,入境出境人员急剧增加。集体护照已经无法满足国情,于是清廷便为出境的中国人颁发了单人单纸的护照。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十九世纪末期,照相机还没有普及,护照上是没有照片的,如何防止护照作伪是一个问题。为了正确识别持证人的外貌特征,清朝的护照用文字详细的介绍持证人的五官、身高、相貌等特征,用文字详细描述一个人的体貌、特征需要大量的文字,这就导致清朝的护照非常大。1899年,清朝驻美公使伍廷芳就给一名外交翻译官签发了一份“超大”护照,这份护照长87厘米、宽56厘米,相当于一份大报纸。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众所周知,各个国家护照的后面都有一段声明,比如说美国的护照后面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写着的一段话:“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特此请求各相关方准予该位美国公民/国民通行,不受阻碍或耽搁,并在需要时尽量给予法律援助和保护。”日本的护照后面是这么写的:“兹请诸位相关人员允许持用本护照之日本国民自由通行、不受阻碍,并在需要时尽量给予援助和保护。”大多数国家护照后面都是请求相关单位给予持照人关照,而清朝的护照就比较硬气,清朝的护照后面是这么写的:“仰沿途地方关卡一体如照保护,勿任阻滞。”只有短短的17个字,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非常的硬气,但也非常无用。

清朝的护照像报纸一样大,护照后面有17个字,硬气却无用


弱国无外交,清朝晚期国力弱小,在国际中的地位极低,国民外出时会受到各国的歧视,没有对等的享受外国人在中国享受到的权益,所以护照后面这句硬气的话并没有什么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