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通用汽车破产。2009年美国政府向破产的通用汽车注资495亿美元,经过5年的努力,通用汽车开始平稳运行,国家资本退出,一进一出之间美国政府损失103亿美元。这次危机中美国政府保住通用的同时,还保住了与通用相关联的120万个就业岗位。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美国,UAW于本周一出面,要求美国三大车企关闭美国所有工厂,后经过谈判协商,在三大车企确保按照UAW的要求保证工作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生产。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去年UAW刚刚为GM组织了一场高达4.8万人的大罢工,为期40天。罢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参与人员争取高一点的年终奖,让部分临时工转为正式工。这次罢工给GM造成了约38 - 40亿美元的损失。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另一汽车巨头福特迅速投降,火速与UAW达成了类似的协议,预计此项协议将额外增加7亿美金的支出。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这个UAW是全美汽车工业联合会的英文缩写,属于工会性质,工会是代表工人利益的组织,但不是每个自称代表工人利益的组织都是一个进步的组织。

成立于1935年UAW成名之作是1937年组织的大罢工,而他第一次出手的猎物,就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后破产的通用。通过两个月的罢工,UAW成功得到通用汽车的承认,并在通用汽车发展出了第一批成员,一出手就是大获全胜,次年拿下克莱斯勒,刺头福特也让他在1941年年拿下。三大车企对UAW承认后,在美国的汽车工人之间以普遍形成了跟着UAW混工资高、福利好、搞游行罢工也能拿工资,于是乎各大车企的一线员工纷纷踊跃加入,高峰时期会员人数达到150万形式一片大好。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UAW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断地扩展自己在其他车企中的影响力,同时还在探索其他行业。为员工争福利,这么好的工会组织,在征服大众、丰田、特斯拉位于美国的工厂的征程中屡屡受挫,而且是以工人代表头片的形式把这个UAW给投出去的。

UAW在与车厂的斗争中,采用逐个击破的策略。先就其中的一家车厂发起罢工,如果不就范,就一直罢工,罢到产量下降,市场被另外两家吃掉。这一招屡试不爽,三家车厂每次都只能就范。

上世纪70年代是个分水岭。之前美国的汽车市场一直是自己玩,随着德国和日本车企的到来,美国市场的竞争开始白热化。而日本和德国企业则把车厂开到了没有UAW的南部地区。强劲的外部竞争,不断压缩美国车企的生存空间,那些昔日UAW为工人们争取过来的利益,最终因为车企的亏损而无法兑现。不仅如此,大面积裁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UAW也因此而影响力日衰,从1979年的150万会员,不断缩减,直到现在的39万。

UAW挺奇怪的,总是拿GM祭天,每次一出手就是让GM的人罢工,在GM损失惨重后与GM达成协议。聪明的福特自1976年就再没有因UAW而产生过罢工。每次都是通用汽车就范后主动上门和解。

在车厂屡屡妥协的情况下,UAW为工会会员们争取到了非常好的待遇。据2008年纽约时报的一份调查,UAW的会员每小时的工资约为70美元(每年约13.4万美元),而丰田则在50-60美元之间,比UAW的成员一年少2万美元。待遇越来越好的时候UAW的会员越来越少。当工资过低的时候确实有必要争取一下,可是当工资非常高的时候,为了继续更高而拉上工会罢工是不值得的。

企业要发展会有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计划,而UAW不断地去扰乱企业的经营计划。UAW已经85岁了,从他成立到现在,其指导思想,组织方式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外部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汽车行业里,福特、通用再也不具备当年的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优势,面临着充分的市场竞争,而UAW不停的因为一线工人的福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这些损失的背后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滞后,是无数分包商以及分包商雇员的损失,只看到眼前局部的小利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

2008年通用已经倒闭一次,是美国政府注资让其再生,而在国际局势波云诡谲的现在,在各大车厂正在加速向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转型的今天,及UAW这种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置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无异于杀鸡取卵。

UAW有点像德国的慈善组织, 为了闹而闹,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链条。当能够一次次挟无数普通的工人逼迫车企就范时,也就存在了灰色的地带。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发达经济体的年轻人本就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再加上广泛存在于美国制造业的各种工会组织,或者以罢工相要挟,或者直接组织罢工,为了3、5个铜板置企业的经营与不顾,置上下游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于不顾,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成就。

战栗的美国制造业– 汽车行业的困境


美国的制造业正在艰难的前行,既有贪婪的资本为了逐利而牺牲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又有一帮不学无术的大爷眼里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腹背受敌的美国制造业,不是特朗普出台简单的关税,打打贸易战就能解救的。不改变资本对美国企业的侵蚀,不扭转部分毫无大局观的美国工人的思想,美国的制造业终将在疲于应付中失去创新创新的动力,慢慢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