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沈祖棻,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熟悉,而“当代李清照”的名声就要大得多!

这个名号不是自封的:叶嘉莹先生称其为词之“集大成者”,并专门开讲《从李清照到沈祖棻》的古诗词课;朱光潜先生曾由衷赞叹她“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

这位“当代李清照”虽然生于1909年、卒于1977年,但其1949年亲自校订《涉江词》之后再不作词,结束了其作为词人的生涯!

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一卷《涉江词》恰是写在民国的时间跨度,正是民国风月的最佳记录,也是民国风骨的最佳记忆!

1930年她考入的是炙手可热的上海商学院(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后来因为喜欢文学1年后转学至中央大学文学系,也就此开始在金陵声名鹊起的历程!

1932年的春天,在文学大家汪东的课堂上,沈祖棻写了一首被时人认为再难写出新意的词牌《浣溪沙》,词的后阙三句“三月莺花谁做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欢。汪东称赞这首词说“后半佳绝,虽近少游。”也因为这首词,她有了“沈斜阳”的雅称!

自此后,沈祖棻首先是成为了文坛大家的衣钵传人,章士钊曾经说:“东吴学士汪夫子,词律先传沈祖棻”。在金陵的5年无疑是快乐无忧的,中央大学的才女们创立了自己的词社“梅社”,沈祖棻自然是其中的风云人物。她给自己取的笔名也是一个词牌--点绛唇,这和其它才女几乎都是用自己常填的词牌做笔名不一样,她是因为自己喜欢擦红色的唇膏而起的,这在当时多数女学生素面朝天的群体汇总也是一点特别!

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1936年她从金陵大学研究班毕业,却赶上了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的时代!好在那年月她遇见了自己的他,同是金陵大学学生的程千帆,也许那一刻她会对他吟诵那一首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只因为词中有千帆的字眼。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开始轰炸南京,他们只好一路避难到了安徽屯溪(也就是今天的黄山市),两个人就在那满是徽派建筑的小城,没有仪式也没有婚服,就匆匆皆为夫妇,因为此时的他们不知道意外会不会突然到来!婚后不久两人就经受了别离,她写“

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正是把家国情和离别情融为一体!

最惊险的那一次是在成都。当时她患了肿瘤,刚从雅安转移到成都的医院,丈夫还未赶过来,医院却发生了火灾。她拖着病躯好不容易逃了出来,闻讯赶来的他看见她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物品衣物,以为她已经遇难当场痛哭不已。她把这段经历写入词中,悲切恰如“谁扶病骨,愁认归路”!


沈祖棻:她是“漱玉词”传人,更是爱国词人,留下一卷《涉江词》

她的词除了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悲欢,更大的意义在于还记录了众多的时代背景及当下小人物的生活。例如看见新闻报道说孔家二小姐乘专机逃离时竟然还带了爱犬,她在词中讥讽道“淮南鸡犬亦升天,忍传消息到人间”。1947年得知国民党大肆屠杀爱国师生时,她悲愤不已在词中写下“如此人间无话说,泪花红似血”!

1949年时候,久受病痛折磨的沈祖棻亲自审定了《涉江词》,此后洗手不再写词,也就留下了“当代李清照”的经典绝唱!

我是偏爱读宋词的“宋词里的物语”,关注我每天陪你看有趣的历史和有情的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