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引言:

获得长社之战的大胜之后,东汉王朝总算是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如同触底反弹,之后各地的汉军都开始转入反攻阶段。而黄巾军仿佛被打掉了精气神,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被剿灭。

黄巾兵败如山倒

184年6月,南线战场传来好消息,南阳太守秦颉在双方交战中直接斩杀黄巾军南线指挥官----“神上使”张曼成。这是黄巾起义以来,汉军消灭的黄巾军中最重量级的人物。

在中线,皇甫嵩和朱儁率领汉军主力对黄巾军穷追猛打,在阳翟追上了逃跑的波才,将之剿灭。接着又在汝南郡的西华城,消灭了盘踞在这里的彭脱主力。至此,中线豫州一路的黄巾主力被全部消灭,对洛阳的威胁解除。

皇甫嵩和朱儁在扫平了中路的黄巾之后,兵分两路,朱儁南下攻打南线的黄巾军,皇甫嵩则北上攻略冀州,目标直指张角的大本营。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皇甫嵩与朱儁兵分两路


朱儁带兵南下,来到宛城、南阳一线,与荆州刺史、南阳太守等人合兵一处,共计约两万人。此时南线黄巾还剩下十余万人,依然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在朱儁的持续攻击之下,终于陆续斩杀黄巾首领赵弘、韩忠和孙夏。到11月份,南线的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朱儁凯旋。

北线方面,北上的皇甫嵩进攻占据东郡的黄巾军卜己,8月份,双方在苍亭交战,皇甫嵩大获全胜,斩杀七千多人,并生擒主将卜己。

而接替卢植职位的董卓,在军事能力上远远不能和卢植相比,连续几个月拿张角毫无办法,只能让皇甫嵩尽快北上渡过黄河,协助进攻张角。10月份,皇甫嵩率军抵达黄巾大本营广宗,开启最后的决战。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决战冀州


此时,黄巾军的创始者张角已经病亡,和皇甫嵩对抗的是他的弟弟,“人公将军”张梁。这可能是黄巾最为精锐的一股势力,由于张梁人多势众,士卒悍勇,让能征善战的皇甫嵩一时之间也无法取胜。

于是皇甫嵩暂时休战,并时刻观察黄巾大营的动向。等到黄巾军松懈下来,皇甫嵩抓住战机,夜间派精锐向黄巾大营悄悄行进,在凌晨时分发起突袭,大破张梁。

这一战极为惨烈,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被斩杀,五万多人被击溃后无路可逃,投河而死,汉军焚烧的辎重车辆就有三万多辆,其余俘虏不计其数。

接着皇甫嵩再接再厉,在曲阳对战“地公将军”张宝,这一战果更加辉煌,斩首十几万,在曲阳城南筑起了“京观”,黄巾主力至此被全部平定。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汉军凯旋



前期精心筹划十余年的黄巾起义,从184年2月份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消灭,其迅速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索。总结来说,有以下重要的三个原因:

其一,缺乏呼应,各自为战

黄巾起义之前,在内部的组织力和外部的战略目标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在起义之后,这样的高明之处却全都消失不见。

从幽州、冀州,到兖州、豫州和荆州,黄巾主力从北到南“散装”分布。虽然人数比汉军多出数倍,但各地的黄巾军都在自己的地盘单干,完全没有呼应配合。例如中线的波才、彭脱、卜己等,在一方遭受攻击的时候,其他人没有前往增援的意图,眼睁睁地被汉军一个个吃掉。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散装”黄巾 各自为战


从10月份张角病亡的情况看,我们猜测很有可能是由于张角的身体情况不断恶化,已经无法统率整个黄巾。而其他人都没有足够的威望,导致各部黄巾得不到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被东汉集中精锐兵力,逐个击破。

其二,军事战术死板,过于注重城池得失

黄巾起义虽然人数众多,但明显缺乏高素质将领,在战术上过于注重城池的得失。例如长社之战,波才空有人数优势,完全可以分兵偷袭洛阳,却只知道在长社城下和汉军死磕一个月之久,白白贻误战机。

再比如在后来局势不利时,南线的韩忠死守宛城,北线的张梁、张宝死守广宗和曲阳,都是困守孤城,完全丧失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如果黄巾军能够放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力量消灭汉军有生力量,或者利用兵力优势,牵制住汉军之后,再趁虚攻击洛阳,都有可能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孤城死守 战术呆板


其三,军纪败坏,迅速失去民心

黄巾起义最初的理想是反对压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起义之初,黄巾主要的攻击对象是官府。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后汉书 皇甫嵩朱儁列传》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加入的人员增多,军纪无法得到保障。劫掠的对象开始转向地方上的豪强士族和平民百姓,引起当地势力的强烈反感和抵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去民心。


黄巾落幕,“散装”的起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

失去民心


得不到豪强和百姓的支持,黄巾军就得不到稳定的后勤补给,只能通过劫掠的方式强行获取。这样又让百姓对黄巾军愈加恐惧,陷入恶性循环,让本来底蕴就不如东汉的黄巾军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黄巾起义就如同一场森林大火,虽然短时间内就将明火扑灭,但是潜藏在灰烬之下的暗焰依然在持续灼烧着东汉帝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各地陆陆续续出现了与黄巾有关的小股起义军,有名气的例如黑山军、白波军等等,人多的好几万,人少的也有大几千,持续二十多年,屡禁不止,一直到公元206年才完全消灭,让东汉和后来的各地诸侯非常头疼。

而最深远的影响在于,为了应对黄巾起义,东汉将权力下放,允许地方豪强自行招募武装力量抵抗黄巾,这一道命令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诸侯混战。黄巾起义结束了,但东汉帝国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