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刀光劍影,讓我闖為社團顯本領。一心振家聲,就算死也不會驚,讓我的血可流下……”

這是《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的插曲。這部電影無疑在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巨浪狂潮。在當時就算你問一個小學生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他一定會回答你是一個“義”字。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古惑仔》劇照

不知何時,在我們的認知中,“義”就成了血可流的刀光劍影,成了三國時桃園裡那句但求同死的誓言,成了為兄弟兩肋插刀的豪情。

其實,這都只是“義”的一部分。一個“義”字,包含了中國人數千年來獨有的哲學智慧。

義的變遷

“義”這個字的起源,並不是我們熟悉的繁體“義”。“義”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早期的“義”字上半部並沒有“羊”,整個“義”字代表著一種帶裝飾的鋸齒狀長柄兵器,柄飾為羊角形,是用在祭祀上的禮器。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義”字的演變

中國人很會冶煉金屬,所以很早以前的中國字就可以刻在金屬物上,而不用再刻於動物的甲骨上了,於是,金文就出現了。

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化,到了金文這裡,原本甲骨文的“義”字裡,那個有著羊角形柄飾的武器,就變成了“羊”,這才有了我們熟知的“義”字。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帶有銘文的青銅器

演化後的“義”字也非常有趣,羊在上,下邊是手持戈的人,戈是古代的武器,所以並沒有拋離甲骨文中對“義”的解讀。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西周的“義”字

羊和帶有裝飾的羊角形長柄武器都是用於祭祀的,那麼這個“義”字,從最初就代表了一種對於天地的敬畏。

先秦之人講究君權天授,因此祭祀就成了君王的頭等大事,而且極為隆重,生怕得罪了上天,就會降下什麼禍事。於是就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打仗。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祭天

完全可以這樣認為,古人的“義”,就是天道。

《說文解字》中對“義”是這樣解讀的:己之威儀也。也進一步奠定了“義”在講究修身的中國人心中的地位。義,也成為了君子必須具備的品格。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說文解字》

軸心時代的“義”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這短短300年間,東西方不約而同地突然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文明大爆炸狀態,全世界陸續出現能夠徹底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先賢,後人稱之為“軸心時代”。這有些過於巧合,或者是過於傳奇,甚至有人把這些奇蹟說成是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證據,雖然荒謬,但也說明了那個時代的巧合和偉大。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軸心時代”部分代表人物

“軸心時代”之於中國,就是先秦,那是一個個迸發著無比璀璨的智慧光芒的時代。“義”的定義,也是在那時影響了後世所有的中國人。

老子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是超越時代的,其在《道德經》中有云:大道廢,有仁義。翻譯出來就是,當世事無道時,人們就會開始提倡仁義了。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老子畫像

老子說得非常有智慧,乍一看,就像是老子在譏諷“仁義”。但是我們細讀之後就會發現,老子是在告訴我們,為什麼人們會提倡仁義?是因為世事無道。如果世事有道的話,人們也就不用提倡仁義了,因為人們本身已經做到了仁義。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興“仁義”天下才能迴歸“大道”。老子的這番話與他“無為而治”的思想契合,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提出“君子義以為上”,義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範疇。在《論語》中,孔子論及最多的也是君子和義的關係。他告訴我們,義是所有君子外在的德行標準,也是真正的君子對於天下行事的衡量標準。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孔子像

老子和孔子無疑將義的標準提升到了國人哲學思維的制高點,君子於天下行事要合乎義,那麼義也就成了天道,成了我們所有人處事的最根本的標準,是小到個人大到整個社會運轉演化的規律,我們要遵循這個規律,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介之推的“義”

誰能夠最好的詮釋真正的“義”呢?是忠勇無雙的關羽?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嗎?還是“安史之亂”中死守睢陽城的張巡?

或許他們都是世間罕見的忠義之人,但是,真正將“義”字貫徹到極致的人,當屬介之推。

春秋時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曾寫過《介之推不言祿》,這篇文章後來在《古文觀止》中也有收錄。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古文觀止》古卷

介之推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他跟隨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晉文公重耳。晉獻公時,晉國宮廷發生內訌,重耳被迫逃亡,飢餓難耐之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給重耳喝。後來重回國奪回政權,等到犒賞功臣時,卻遺漏了介之推。

尋常人一定會到晉文公那裡邀功,但是介之推卻不言祿、不誇功,反而和老母隱居深山終老。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介之推與其母雕像

《介之推不言祿》記錄了介之推在決定歸隱時與母親的對話。介之推認為,是上天不絕晉國,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完全是天命的體現。那些在逃亡途中輔助重耳的人只是遵循了天道,萬萬不能說是自己的功績而去邀功行賞,更不能將天的功勞據為己有,否則就觸犯了天威,是犯罪的行徑,介之推是不屑於這麼做的。

介之推為遵循心中的“義”而不貪求名利福祿,真正做到了“義”的極致。他雖沒有波瀾壯闊叱吒風雲的功績,卻被世人永久緬懷。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在介之推死後,文公悲痛難忍,敕令每逢介之推的祭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能吃冷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由“義”字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哲學思維

“寒食節"畫冊

也因此,寒食節正代表了中國人對於“義”的歌頌和讚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