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戶均資產161.7萬,近80%的財富是房子,為什麼房產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財富公元


中國家庭的資產80%的財富是房子,原因是幾個方面造成的:

一是每個家庭都需要住房,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說我國的家庭,許多普通人將家裡的所有積蓄都用來購買房子,是為了生活有一定的保障。

二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過去大量的農村近郊變成了城市,於是產生了大量的拆遷房,以深圳為例,過去是個小漁村,現在變成了國際化的大都市,大量的當地農民蓋了大量的房子,變成了擁有大量房產的人,再加上最近十幾年大量的炒房者擁有的房產,我國所謂的家庭資產80%是房產,是被平均了的,將大量的存量房產平均到每個家庭,這個說法不客觀,其目的是希望藉機炒作一個概念,意思是我國家庭財富80%是房產,房價不能下降,希望借些概念來讓大家都站在“降房價我們的財產都會損失”這種說法上來,這是沒有道理的,如果是自己的住房,房價漲跌並不影響生活,房價上漲也是自己住,房價下跌也是自己住,並不影響生活,除非你準備賣房,才會對房價有影響。

再說房價的漲跌是供求關係決定的,賣房的人多了,買房的人少了,房價自然會下跌,當炒房時代結束後,房價下跌是房地產過剩的趨勢,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需要拿大家的房產在家庭財產中佔多少比例來說事。

你在現實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財富生活聯盟圈諮詢。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我有買房的錢,但是我不買一套都不買,我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房子?就好比買一雙鞋,我為什麼要要買幾百萬的鞋?我可以去租一雙鞋,租一輩子只需要幾十萬,哪個劃不會算?而且買的房子是死的,如果周圍不是你想要的後悔一輩子吧,租房子周圍不滿意我還可以搬,現在那麼多空置房,完全可以租到一個新房子,比買的還新,而且工作不怕老闆炒魷魚,不怕換工作地點,不怕鄰里不和,我得人生我做主!為何要做房子的奴隸!我想休假就去鄉村,想繁華就去鬧市!我的孩子我不需要他去名校,我只要他健康快樂,懂得體會人生,而不是隻會埋頭寫作業!未來掌握在我的手心,從來就不會害怕,曾經的迷惘已早過去,所有的迷霧都漸漸消去,人生不過如此,活的精彩,活的灑脫,活出自己,才是最對得起未來的自己!


7017073


有一成語叫安居樂業,沒有居怎麼安?又怎能樂?成家立業,這個“家"字的上方就是房子啊。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以農耕文明著稱於世,老百姓手裡只要有錢,大都投入到土地的購買當中。

解放後,土地收歸國有,由集體統一經營,土地買賣也就成為歷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大農村居民,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擠出來一點節餘,也普遍用於翻蓋房子。

改革開放以後,房子由分配改為購買。故然,房子就成了每家每戶的最大、最重要而且須庾離不開的財產,無論城鄉,任何人(除少數先富起來)一旦失去了房子,也就一無所有。

本博一生的經歷,由在農村自建房到參加工作後單位分房,再到自掏腰包買房。所有財產也就是一套住房。題目所列情況屬實。


吉祥如意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非常樂意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最好回答,為什麼房地產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是因為房子是目前我國所有商品中價格最高的,當然除了毒品和槍支之外。

由於房子價格在諸種商品中價格最高,而且又是生活必須品,只要你生活在城市,要安心工作和生活,沒有房子是不行的,所以每個人、每個家庭為了在城市能有一棲息之地,不得已拼盡所有,哪怕將自己親戚朋友的錢榨乾,不惜揹負鉅額貸款,也要把房子首先買上。

而且,由於房子價格上漲得非常快,使得房價虛漲,一線大城市的房價由商品房上市的每平米二、三千元上漲到現在的每平米七、八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上漲了幾十倍,使得不少一、二線城市家庭的財富也上漲了幾十倍,但這只是名義上的財富,由於是大部分人的房子只是用來住的,哪怕房價再高,也只是字面上的數字財富,無法變現。

所以,中國家庭戶均資產161.7萬,近80%的財富是房子,這應該是當下中國家庭的資產絕大部分房產化的重要標誌。這種家庭財富結構是極不合理,也極不穩定的,一旦遇到經濟金融危機,很多家庭就會破產。





開偉觀察


不奇怪,房價經過十數年的上漲,存款利息永遠追不上房價上漲速度,越存越窮,再不買房就永遠買不起房了,這些理念慢慢地越來越深入人心,最後導致出現居民存款搬家的現象,銀行存款慢慢的變成了鋼筋水泥,儲蓄作為經濟的壓艙石消失了。

壓艙石消失

郎鹹平教授公佈了一組銀行存款的數據,中國目前有5%(差不多7000萬人)是富人,他們的人均存款高達47萬以上,而剩下95%的人銀行存款平均只有2.4萬。

在這95%的群體當中,40%的銀行存款為零,也就是說差不多5.6億人,他們的銀行存款為零。

眾所周知,銀行存款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是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現在正在漸漸消失。

家庭財富沉澱到房子

據《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披露,我國城市家庭總資產中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7%,而美國這一數字為34.6%。人民網6月15日文章《美媒體:高達90%的中國家庭能承擔買房成本遠超美國》提到,如今美國人的擁房率不及65%,且這些住房一半以上的所有權歸銀行所有。而高達90%的中國家庭能承擔買房成本,遠超美國。

據SOHO的潘石屹估算,當下我國的房子總市值是65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美國的房地產總市值是30萬億美元,歐盟為20萬億美元,日本為10萬億美元。

全民負債過重需要化解

居民的負債近年開始快速增長,從2007年負債佔可支配收入比不足35%,轉眼在2018年負債達到90%。

據匯豐銀行公佈的一組數據,我國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90後總人口是1.715億人,他們負債總額接近22萬億元。


90後除了揹負著沉重的房貸,日常消費貸款也非常多,買手機、買車、旅遊,90後都是採取借貸消費,是銀行消費貸的主力軍,甚至遠超80後。是真正的“暴花戶”。

房產已無法變現

房地產總市值已經超過500萬億人民幣,而按照央行公佈的數據,到2018年7月,全國住戶存款餘額68萬億,在扣除各種貸款後,淨存款額只有22萬億。

這意味著,只要有5%的人賣房,就能把居民存款掏空,所以未來大概率是房市有價無市。

總結語

目前我國家庭戶均資產161.7萬,近80%的財富是房子,同時居民2018年負債達到90%。可以說經濟已經失去了彈性,大家都幾乎同時擠上了房地產的大車,現在只能祈願經濟繼續高速運行,用時間來換取空間,讓負債率降下來,讓大家的財富更加紮實,不要一場遊戲一場夢。

江湖路遠,歡迎關注,咱們後會有期,我是“天下會會天下”。


天下會會天下


這就是泡沫。

都說中國家庭戶均資產161.7萬,有誰見過這筆錢嗎?

這一個數值實際上是新南財經大學做出的《2018年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調查出來的數據,推翻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

報告中說,家庭總資產配置中房產佔比高達77.7%,而金融資產配比僅佔11.8%,股票佔比不到1%。

按照這一比例計算,我們平均城鎮每戶家庭的存款數額大約是19萬元左右。另外,資產歸資產,負債歸負債,兩者應當分開來看。所以,戶均19萬存款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儘管,可能欠銀行幾十萬房貸、車貸、消費貸。

我們的房子都是在那裡坐等升值,從來也沒有交易過。比如一個房子2003年買的時候是20萬元,2019年不僅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貶值,而且漲成了200萬元。那我們的財富就變成了200萬元嗎?是的,至少在統計中變成了這樣。

這就特別像肥皂泡,一開始只是一點點,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增大成10倍都是有可能的,看起來總有崩掉的可能。

其實我們很多稅費都是有房地產貢獻的,從土地出讓金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而個人所得稅繳納的數量很難替代。

如果,我們把國家一年獲取的各種基金和稅收作為恆定的,沒有了房地產肯定要有其他收益來代替。如果之間對個人徵收,大家不知道會怎樣感覺?如果說我們每年收入的25%都用來納稅的話,是不是很多人就急了?

如果說國家的主要收入是個人所得稅,肯定會加強個人收入方面的監管,採取合理的稅收起徵線,保障國家收支平衡。


從目前來看,大家資產如此偏科於房地產的原因,還是由於國家稅收體系的重點不同造成的。

隨著稅收體系的改革,房地產被推向邊緣以後,房價也就會下降了。


暖心人社


房價漲到一百萬一平方中國將多出上億個億萬富豪。不過都是些連肉都吃不起的,有意義嗎?高工資,低物價才是真正的國富民強。


李鏡花


中國家庭80%資產是房產,這有很多原因決定了這個結果是必然的。

首先,因為中國的“基尼係數”決定了,所謂基尼係數,就是國民收入中,用於吃住穿行等費用支出比例,佔我國居民收入比重大。對比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收入水平高,社會福利完善,基尼係數非常低。西方居民收入用於吃住行穿的佔比比較低。

其次,我國房價高。

我國房價水平,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除了香港,東京,紐約等世界性繁華城市以外,都算非常高的水平。打一個比方,我國三四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在25左右,一二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在40以上。也就是說,我國居民不吃不喝,三四線城市要25年才能買得起房子,而一二線城市居民不吃不喝要40年以上才買的起房子。對比西方平均房價收入比,多數在5-10倍,也就是多數發達國家居民5-10年就可以買得起房子。

第三,我國居民可投資對象和投資渠道有限。

我國股市和債市,以及其他投資渠道,長期發展不完善,波動風險大,經濟週期波動也比較大,缺乏穩定和可持續的財產性增長方式,多數居民只能存款,買房,以求資產的保值增值。

相反,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居民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而且美國股市發達,十年牛市,養老金和企業主都大規模和長期投資股市,這使得美國股市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即大家都投資股市,股市長期穩定增長,企業獲得投資,繼續創造就業和財富的一個良性發展。

第四亞洲人的傳統觀念。

亞洲人,尤其是我國,歷史上,對土地和住房的苛求,是非常嚴重的,擁有土地和房產,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財產和信用的基本識別方式。而由於我國曆史封建時代,朝代更替快,只有土地和房產是“固定”和“不動產”,其他資產在朝代更替中微不足道。因此形成了我國居民對房產對比其他國家有著天然的追求。

第五,三十年的樓市牛市形成的巨大慣性思維。

過往的三十年,房市是我國所有硬通貨中唯一“可靠”,“持續增值”和“唯一保值”的資產,這個不是靠說教,而是靠歷史三十年形成的巨大思維慣性,難以在短時間改變這個思維慣性。

第六,土地財政因素。

過去三十年,土地財政,是推動中國城鎮化和人口紅利雙輪驅動的主要和重要因素,城市建設和規劃不斷完善,也讓百姓有購房,換房,改善居住條件衝動。

因此說,我國居民80%的財富是房產,這話非常現實。而事實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高低正如同基尼係數一樣,房產佔你財富的比例越低,說明你越富有和生活質量越高。




屠龍刀fei0598


買房子也是被逼的無奈,有一句叫丈母孃推高房價,還是蠻有道理的。

現在結婚,婚房成為第一個目標,沒有房沒有車好像這婚就很難成功,首先很多姑娘選對象首先就看你有沒有房子,甚至還要看有沒有放貸,沒有房正眼不瞧你一眼,你就是再優秀也敵不過房子和車子,愛情已經讓位於現實,愛情離開了房子就不幸福了。

所以不管有沒有能力,總會千方百計的買房子,父母的錢不夠,有人建議動用六個錢包買房子,想想都是後怕,一個房子讓幾代人積蓄成為空白。

買房子難,難在哪兒,難在高房價,很多人幹一輩子就只夠買一套房子的錢,對高房價老百姓是頗有怨言,可是沒有房子不行啊,尤其是家裡有男孩子的家庭,沒有房子如何讓孩子成家立業。

所以省吃儉用也要買房子,東挪西借也要買房子,結果把所有資產都放在房子上面。

房子漲了,城市家庭有房一族資產也高了,中國家庭戶均資產161.7萬,可是近80%的財富是房子,生活就苦了。

夫妻本來是同舟共濟,共同奮鬥,現在變了,更多的是希望嫁進來一切都是現成的,就等著享清福,這就是現實的物質世界。


杜坤維


據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表的《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2017年,我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佔比高達77.7%,遠高於美國的34.6%。為什麼房產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個人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收入水平不高,所能累積的社會財富水平有限。發達國家的房產佔家庭財富的比重較低,是因為他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所能累積的財富水平相對較高,除了房產還能累積更多的其它社會財富。收入為一萬元的人,其大部分收入用來購置房產,收入為兩萬元的人,除了購置房產外,當然就還有更多的錢來購置更多其它的資產。

當然這並不是說高房價就合理。房價相對收入過高其實緣於收入分配不均,財富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社會財富分配差距越大,那麼作為家庭主要財富房產的分配也就越不平等。一些人有多套房,一些人省吃儉用揹負重債才買了一套房,還有一些人都沒有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得到改善,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得到改善,房價相對工資水平自然就會降低。

據上述的《報告》,中國Top20%的家庭資產規模和美國相當。中國Top20%的家庭,其平均總資產規模為454.5萬元,美國家庭平均總資產規模為530萬元。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7年基尼係數為0.4670。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2016年人均財富基尼係數已高達0.7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