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為何清政府卻宣佈保持中立?

昌於森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俄戰爭是滿清自作聰明的一個佈局,這才宣佈中立。

清末開始,列強中入侵中國最狠的就是沙俄和日本。

相比起來,其他列強中最厲害的英國,只是佔領了彈丸小島香港,然後在中國幾個城市搞了租界而已,地盤並不大。

然而沙俄、日本均不一樣。

其中,開始危害最大的就是沙俄。

早在鴉片戰爭的同時,沙俄逐步開始入侵滿清的外蒙古、新疆和東北地區。

最終,外蒙古被吃掉,新疆在沙俄支持的阿古伯策動下,一度脫離滿清控制。好在左宗棠帶著2萬三湘健兒抬棺出征,加上沙俄當時在歐洲激戰,無暇顧及亞洲,這才將新疆大體收回。

但沙俄仍然割走了新疆的大片領土,歸入自己的囊中。

至於外蒙古,被沙俄一步步控制,到了清末已經完全脫離滿清掌握。

但是,沙俄的視野主要放在東北。

這是因為,東北的地理位置更為重要,而且資源也更豐富。

沙俄通過武力手段,先是搶走了包括海參崴在內的外興安嶺地區,又搶走了庫頁島接著開始滲透進入東北。

沙俄動手較早,而且是老牌列強,所以在東北佔有主導地位。

然而,日本也一直盯著東北。

甲午戰爭中,日本打垮滿清,佔領了朝鮮後意猶未盡,有強迫滿清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

臺灣和沙俄沒有關係,但遼東半島是沙俄志在必得的囊中物。

於是沙俄跳出來強烈反對,還威脅要和滿清聯手作戰。

日本當時和滿清拼的很厲害,無力在和沙俄對抗,被迫退出遼東半島。

隨後,沙俄加快了入侵東北的步伐,並且試圖染指朝鮮。

然後,沙俄在朝鮮是失敗的,他們試圖扶持的明成皇后政變失敗,被日本人殺死後焚屍,一說死前屍體還被剝光衣服遭到猥褻。

朝鮮可以失敗,東北不可能失敗。

隨後,沙俄強行壓迫滿清租借了旅順港,又修建了橫穿東北的中東鐵路,控制了東北的心腹地帶。

當然,滿清雖然是迫於沙俄的武力威脅讓出利益,但也有以夷制夷的意思。

在滿清高層糊塗的頭腦中,可以像三國演義一樣讓東吳和曹魏火拼,劉備坐收漁人之利。

在滿清無力固守東北的時候,就將部分主權讓給沙俄,讓日本和沙俄去爭奪火拼。

可惜,列強沒有你想的這麼蠢。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沙俄兇惡的趁火打劫,一舉佔領東北全境,駐紮了接近20萬大軍。

到了1904年,沙俄仍然拒絕撤軍,實際上將東北控制為自己的殖民地。

面對英日等列強的壓力,沙俄宣佈可以撤軍,但必須不允許其他列強染指東北,還需要掌握大部分東北的行政權,這就是《七項撤軍新條件》。

如果滿清這麼統一了,東北就完全變味沙俄的殖民地。

沙俄的舉動,惹惱了日本。

當時日本已經完全控制了朝鮮,軍事實力又有很大增強,試圖進一步佔領東北。

沙俄獨霸東北,就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利益。

在日本來看,他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已經超過沙俄,完全可以打垮沙俄奪取東北。

於是,日本竟然代替滿清出面和沙俄談判。

然而,沙俄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拒絕妥協。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

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

至於滿清,慈禧太后逃到西安,簽訂了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到1902年才回到北京。

當時滿清對內對外都丟了面子和裡子,政權尚且不穩定,實在沒有能力和日俄作戰。

況且,滿清無法判斷日俄究竟誰的威脅更大,到底支持誰比較靠譜。

另外,還有傳統的所謂以夷制夷思想,讓日本和沙俄火拼,滿清試圖佔便宜。

最終就出現了,日俄在中國領土作戰,殺死了大量無辜中國平民,滿清卻荒唐的宣佈中立。

然而,所謂以夷制夷是荒謬的,也是一廂情願的。

日俄戰爭的結果,只是沙俄讓出了南滿的利益,仍然控制北滿。

相反,日本卻由此進入南滿,進入了中國本土。

由此,東北不但被沙俄染指,也被日本控制,只能比以往更慘十倍。

三國演義看多了,可是沒好處的。


薩沙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其中又以晚清的七十年為甚。在這七十年裡,數的上來的屈辱戰爭就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等,當然清朝無一例外地全部戰敗了。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知恥而後勇”,如果清朝能夠從戰敗中汲取經驗,尋找自身與歐美列強的差距,奮起直追,那戰敗了也就戰敗了。雖然清朝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可惜方向錯了,洋務運動確實讓加快了清朝的近代化進程,也加強了清朝的實力,但是清朝落後的是制度,這一點清朝統治者一直沒有看到,就連洋務運動也是為了更好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到了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清政府是徹底的喪失了上進心,統治者們不顧百姓死活,只顧自己享樂,最終釀成八國聯軍侵華的結果。在晚清的最後十年雖然不再有侵略戰爭了,但是這十年也是晚清最屈辱的時候,再沒有列強把清朝放在眼裡,甚至日俄兩個國家在東北進行戰爭清朝都不敢出來吭聲,只能保持中立。

東北地區一直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但是清朝簽訂《馬關條約》時卻把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即使最後在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下日本歸還了遼東半島,日俄的利益衝突也已經體現了出來。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又有意領著清朝“聯俄製日”,將東北的很多利益讓給了俄國,這讓日俄矛盾加劇。最終日俄兩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1904年大打出手。換做任何一個有點血氣的政府也不會放任日俄兩國在自己的國土上發生戰爭,但是懦弱的清政府不僅沒有對此進行譴責,反而還發出了中立申明:“諭內閣:現在日俄兩國失和用兵,朝廷念彼此均系友邦,中國應按局外中立之例辦理。著各直省將軍督撫,通飭所屬文武,並曉諭軍民人等,一體欽遵,以篤邦交而維大局,毋得疏誤。”可見清政府的意志已經被擊垮,沒有再抗爭的勇氣了。

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就是日俄戰爭在東北爆發後清朝保持中立的根本原因,即使自己的國家權益被別國當作囊中之物一樣互相爭奪,清政府也不敢說一個不字。況且日本和俄國都比清朝強大許多,保持中立就能兩邊都不得罪,也符合清朝統治者軟弱的性格。

日俄戰爭表面上看只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國家的事,實際上這兩個國家背後都有別的列強支持,比如美國、英國、德國支持日本,法國支持俄國。不管支持誰,總歸沒有為清朝站出來說話的列強,清政府若不保持中立而隨意站隊,得罪的就不止一個國家了,連背後的列強也得一併得罪了,軟弱的清朝統治者可不敢承擔這個後果。

當然不得不說清政府保持中立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當時清朝的軍事實力與這些列強相比還是十分落後的,而且庚子賠款還在賠償,國庫虧空,政府負債累累,哪有錢來養大量軍隊,在沒錢、沒兵、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就算清政府硬氣一回拼了命跟日本和俄國同時開戰,也只會造成國家更多的損失。

日俄戰爭最後以日本勝利而告終,從此日本跨入列強行列,沙皇在俄國的統治也產生了動搖,懦弱的清政府離垮臺也不剩幾年了。


風塵講歷史


事實上清軍已經同沙俄交戰了,只是清政府沒有正式向沙俄宣戰!

日俄戰爭首先要從義和團運動說起,在東北的義和團破壞了中東鐵路,搗毀沙俄的煤礦、搶奪物資,焚燒教堂,然後殺死俄國人,這是沙俄入侵中國東北的主要原因,導火索事件是海蘭泡大屠殺!當時在黑河的清軍突然炮擊黑龍江對岸的海蘭泡(俄文名布拉格維申斯克),沙俄軍隊進行了回擊,這次清軍的貿然行動,讓海蘭泡的幾千華人遭到了沙俄軍隊的大屠殺,隨後沙俄從歐洲調兵入侵東北,佔領了東北全境。清軍進行了英勇的反擊,只是力量懸殊太大,從瑗琿、黑河、三姓、齊齊哈爾、吉林,一直到遼寧省,清軍全線潰敗,沙俄對東北特別是黑龍江地區進行了幾次屠殺,這是一種報復行為。沙俄的殘暴激起了東北的民眾的反抗,東北的馬賊(鬍子)也對沙俄侵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所以說清政府雖沒有正式宣戰,但事實上已經處於戰爭狀態!

沙俄佔領東北後,下一步就是朝鮮,這嚴重威脅日本在東亞的利益,所以日本對俄宣戰,對日本來講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戰爭,只能贏不能輸!當時沒有哪一個國家有把握戰勝世界最大的陸軍強國沙俄,可以說日本已經用盡了全力才取得日俄戰爭的慘勝,但也無力再戰了!日俄戰爭對整個東北亞的影響深遠,如果日本戰敗,後果不敢想像,中國的東北不保,俄國將實現黃俄羅斯計劃,東北成為俄國的殖民地,日本也將淪為戰敗國!


黑土邊疆


不少人都一直將晚清時期看作是我國的一個恥辱時期,因為晚期的清政府太過於懦弱又無能。面對國外強敵的入侵,清政府都是選擇視而不見,根本不會做打算。甚至有著得過且過的樣子,對於外國強敵的一再逼近,他們只選擇一退再退,以此來換取短暫的安寧。故而在那個時候,在清政府晚期生活的人們,都過得非常艱辛。也因此,最後人們才會發起太平軍起義運動,他們也是希望能夠重新找到一條出路。說起了清政府晚期的戰爭,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八國侵華。但實際上,除了有國家跑到我國領土來侵略我國以外,還有國家跑到我國領土開戰,將我國當成了戰場!



這就是日俄戰爭,是一場發生在1904年的戰爭。而且最諷刺的是,這兩國開戰居然是為了爭奪中國領土,因此選擇在中國領土大打出手。而清政府作為這場戰爭的源頭,在這個時候卻表示站在中立的一面。清政府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軟弱無能。這應該算是根本原因,即使自己國家被當成貨物一樣爭奪,但是清政府也毫無辦法做反抗,只能選擇默默的承受。而那個時候,俄國和日本都很是強悍,至少比起清政府來說,要強了不少。故而面對這樣的強敵,清政府只能選擇中立的一面,畢竟不管偏幫誰,最後遭殃的都會是清朝。甚至他們還會因此,惹怒一個強敵的怒火,使得這個強敵對清政府更加的心狠手辣。



第二,其他列強的表態。當時日本和俄國爭奪戰,背後還有著列強國家的站隊。比如說日本這邊就有著美國、英國、德國的支持。而俄國那邊又有著法國這類大國的支持。唯有清政府,算是獨自一國,沒有任何的幫手。在這時候,它當然不能隨意的戰隊,否則就不是得罪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得罪很多國家的問題。

第三,軍事實力不高。那個時候日本和俄國兩國,都有著先進的武器,都有著充足的兵力。唯有清政府這邊,既沒有人馬,還沒有武器,最主要的是,清政府這邊負債累累,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能夠養軍隊,這就導致沒人可為清政府拼命的情況出現了。因此在毫無底氣的情況之下,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膽量出來說話,只能退居後面,看著前面的大佬們爭奪。

所以綜上來說,清政府會選擇中立,是逼不得已的選擇。

我是紫禁公子,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感謝。


紫禁公子


沒辦法啊,沙俄和日本都與清朝截然,都是惡鄰,而且它們兩國,清朝是誰都打不過,當然也不敢惹,也就之後保持中立咯。

要知道,在日俄戰爭之前,清政府的國際地位和對全國的控制力,已經衰退到一個相當低的地步了。甲午一戰,清朝被新崛起的日本擊敗,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覆滅,幾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化為烏有,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之後,又來了個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列強聯軍揍得毫無還手之力,又簽署了《辛丑條約》,戰後向列強交付的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

而且,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東南各省居然擅自與列強達成協議,執行東南互保之策,讓清政府顏面掃地,而這也標誌著清朝對地方權威的瓦解。因此,日俄戰爭爆發是,早已大廈將傾的清政府,本來就無力干涉。

再說,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俄兩國的戰爭,實際上背後還有其他帝國主義列強參與其中。

當時,英美兩國都想進一步擴大自身在華的利益,因此都視不斷想南下擴充在華勢力的沙俄視為敵對勢力。因此,當時英美是支持日本的,並且給他們提供武器和物資。

而當時法國仍忠於俄法同盟,所以支持沙俄。至於德國,則一心想推動俄國繼續東進,以便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地區對德國形成的壓力。所以,當時的沙俄背後,其實還站著德法兩國。

也就是說,當時孱弱的清政府根本沒選擇。畢竟不管支持哪一方,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會順帶的得罪好幾個列強。所以,懦弱的清政府幹脆保持中立,任由日俄軍隊在自己的國土內開戰,屠戮自己的百姓;任由日俄兩國的軍隊將富饒的東北變為戰場。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的生動體現!

不過,雖然清政府表面上是保持中立,但暗地裡確實希望日本能贏的。畢竟日本怎麼說也是與中國同為亞洲國家,文化上也算是同宗同源;此外,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沙俄是老牌歐洲列強,而日本不過是新興國家,當時日本的國力顯然與沙俄不在一個等級。所以,如果日本獲勝,對中國來說反而更好些......



這些歷史要讀


1905年,日俄戰爭的時期,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東北打仗,為的是爭奪在中國的勢力

範圍,爭奪在中國的利益。中國剛經歷了八國聯軍進北京,國力微弱,國庫空虛,

還要向洋人大量借款,所以無力參與日俄戰爭。雖然中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中國

還是有所偏向的,那就是偏向日本。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是從國家利益考慮的。

1895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舉全國之力與中國一戰,中國方面李鴻章的北洋艦隊雖然奮勇抵抗,無奈清朝政府內部分崩離析,到處都有人在撤肘,最後還是失敗了。從此之後,一千多年中國主導的東亞秩序被徹底改變了,日本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中國只好放下天朝上國的身段,向之前的小弟學習。國家之間往往就是這樣,當雙方鬥得水火不容的時候,往往仇恨非常深,可是勝負已分,一方戰勝了一方時,戰敗方往往又向虛心地去向戰勝方學習。當然,戰敗的恥辱是永遠要銘記的,但是要想戰勝對手,自己首先要學習對手的長處。於是,中國向日本派了很多留學生,清朝也派大臣去訪問日本。

後來到了日俄戰爭時期,矛盾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日之間的矛盾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俄國的野心卻更強,想要獨霸中國東北。當然日本人也要截取領土,但畢竟日本是新興國家,實力稍弱,而且還有其他西方國家的制衡,而俄國吞併了土地可就再也不好要回來了。這一點中國開始還意識不到,但後來逐漸清醒。當明白了俄國人對中國的領土野心之後,有些中國人就有意無意地幫助日本人,包括探聽俄國情報等。戰爭的結果,日本戰勝俄國,佔據了遼東。但俄國也不甘心,它聯繫德法兩國干涉,讓日本人歸還中國遼東半島,當然日本也不肯白歸還,又索要了三千萬兩白銀。清政府花了錢,但畢竟領土保住了。這在當時中國如此微弱實力情況下,也算是一個比較能讓人接受的結局。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清政府保持中立,我覺得沒毛病啊。

假設清政府不中立,那麼它大概有兩個選擇。

一、與俄國結盟,對抗日本。

與俄國結盟,確實很有可能擊敗日本,畢竟日本是以舉國之力打的國運之戰,最後即使獲勝,損失也極其慘重,中國如果參戰,在背後捅日本一刀,日本將大概率玩完。

但是稍微分析一下當時局勢,就明白這種可能性不存在。

因為俄國對遠東的野心,表現得比日本強烈得多得多,說通俗一點,就是俄國的吃相非常難看。

俄國趁清朝甲午戰爭失敗的契機,以還遼有功為名,先是強行租借了重要軍港旅順港,然後修建了一條完全自己控制的哈爾濱到旅順的東清鐵路,在庚子之變後,則是明目張膽出動18萬大軍,完全控制了東北,這完全就是一副要你命的架勢,

同俄國結盟,沒道理可講,打贏了朝鮮得給他吞下去,東北也甭想拿回來,清廷也不是傻子,這麼虧本的買賣怎麼能做。

二、同日本結盟,對抗俄國。

那麼跟日本結盟呢,日本當時雖然打贏了甲午戰爭,取代了大清國成為亞洲老大,但與老牌列強俄國開戰,所有人普遍認為俄國將獲得勝利。

假使押寶日本,根據戰前預測,很可能輸得血本無歸,到時候俄國更有藉口繼續要求清政府賠款割地,虛弱的大清哪裡還受得了這個,馬上就得嚥氣。

如果有人說還有第三個選擇,同時跟日本和俄國宣戰,那他肯定腦子不正常,請不要理他。

那麼,為了避免惹火燒身,就只有袖手旁觀了。

許多人會覺得不服氣,人家在自己家裡打架,憑什麼主人不能說話,只能旁觀,宣佈中立。

這當然是實力決定的啊,古往今來,這種事可並不少見。

南宋時期,北方先後崛起了金國和蒙古,它們哪個不是搶了原來北宋的領土,又在那裡開戰呢。

明朝的遼東,被崛起的後金佔據,努爾哈赤同樣在不停的開疆拓土,同女真各部、朝鮮、蒙古打得不亦樂乎,幾十年打下來,大明又有什麼辦法呢,能守住山海關,就謝天謝地了。

清朝的情況也差不多,東北其實已經被俄國人佔了,沙皇已經設置了“亞東大都督”為遠東總督統治滿洲,哪裡還會再還給你。

無論是南宋的聯金滅遼,還是聯蒙滅金,都只能取得短期的利益,你國家實力不行,最後人家還是得滅了你。日本打贏了,吃胖了,下一步就要吞併東北,進而吞併中國,俄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它擊敗日本,吞下朝鮮,建立了遠東的霸權,下一步同樣是鯨吞中國,我不認為這種事俄國幹不出來,老毛子的胃口比日本大得多。

就算是中立,也只能在短期內避免被拖入戰爭,長久來看,國家沒有實力,必然被人魚肉。

不過,在當時,這似乎已經是清政府最好的選擇了。

當然,從高層決策上考慮,裡面還有以夷制夷的意思,清廷意識到俄國的危害比日本更大,實際上暗中有幫助日本,希望借日本的兵力擊退俄國在遠東的擴張。


最後日本戰勝,清政府卻藉機拿回了東北的一些權益,抵制了日本的獨佔,也算是多少實現了一些目標,日本原先計劃大幅度擴張其在東北南部利益的目標,並未達成。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讓日本獨佔東北。

日本接管了俄國人在東北的權益之後,借南滿鐵路、旅順、大連的租借地,開始慢慢向中國東北滲透,最終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臭名昭著的918事變。

從結果來說,日俄戰爭給無辜的平民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另一方面卻也平衡了中日俄在東北的勢力,避免東北獨自被佔領的格局。


小院之觀


中國的東北大地如同一朵驕豔可人的美驕娘,吸引著群兇極惡的沙俄擴張主義分子,和貪得無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崛力東亞劃分勢力利益,岀於無奈晚清也只🈶這一招以夷人治於人,僅腐敗無能的宣佈中立,誰也得罪不起,沙俄有12萬人之多,🇯🇵日本亦投入了不下10多為,大清帝國座山觀虎鬥。座收餘人之力保住了東三省,🇯🇵日本帝國主義也損失死亡了多達九萬多人,,孫中山興災樂嗨的說,這是東亞人民的偉大勝利,真是令人無比恥辱,評心而論日俄戰爭,中國要感謝日本帝國。


94310417小云


晚清的中國,實力既不如沙俄,也不如日本,誰也招惹不起。他們在東北開戰,清政府只能充當老好人,在自己國土上面宣佈保持中立,此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儘管清政府宣佈中立,但還是有些小動作,暗地裡對日本軍隊提供低強度支持。當年被清政府招安的張作霖,就多次派人配合日軍搞情報,獲得日本人的好感。為什麼清政府要厚此薄彼呢?

2個列強都對東北虎視眈眈,清政府眼裡的“龍興之地”危機四伏,自然對他們都沒什麼好感。先有甲午戰爭後,日本企圖佔有遼東半島;後有《清俄秘約》(1896年),沙俄強吞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兩害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雖然沙俄是“三國干涉還遼”的一國,對避免遼東半島落入日本魔爪立下一功,但沙俄對東北的貪得無厭讓清政府更加擔憂。上一段提到,沙俄通過《清俄密約》颳走外東北,但這隻俄國熊還沒有滿足,又將利爪伸向黑龍江以南。沙俄幹出什麼事呢?

那些年,沙俄幹出3件大壞事:一是修建東清鐵路,延伸勢力範圍,鐵路到哪,哥薩克就到哪;二是1898年強租旅順、大連,讓它們成為沙俄太平洋艦隊的軍港;三是藉口1900年義和團運動,派出20萬大軍侵佔東北全境,並血腥清除黑龍江以北的中國人聚居地。

清政府看到沙俄赤裸裸的侵略行徑,震驚萬分、痛心萬分、憤怒萬分,列祖列宗保護龍興之地好多年,萬一中原守不住還可以退回關外。現在沙俄派兵佔住地盤不走,一副要吞併的表情,那是直接拿大清國的國運開刀啊!

旁邊的日本人也是相當不高興,他們佔領朝鮮半島後,還打算要北上,這下沙俄擋住道。這時候,清政府一看,既然沙俄不是抵禦日本擴張的好盟友,那麼就不如來場“以夷制夷”。

無奈之下,清政府就偷偷把一些情況透露給日本人,日本人的火藥桶就差清政府這把火。遂沙俄、日本的矛盾不可調和,雙方談判破裂之後,1904年2月6日兩國斷交。當月8日日本海軍奇襲旅順、9日沙俄向日本宣戰、10日日本向沙俄宣戰……

日俄戰爭的後果:沙俄勢力被徹底趕出東北、日本拿到東北大部分的政治經濟特權、清政府恢復在東北的管理。

當然,日俄交戰,東北為戰場,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包括人命、財產以及尊嚴。而清政府的這種奇葩中立,也讓這個國家更加被列強看不起,應了那句“落後就要捱打”的名言。


子屠龍


1904-1905年,日本和沙俄為爭奪清朝東北地區發動戰爭,史稱“日俄戰爭”。這時候,如果清朝有實力有骨氣,當然可以斷然宣佈讓日俄兩國滾蛋,兩家想打仗,可以到公海上開戰,也可以在日本或沙俄遠東地區開戰。但是,形勢比人強,國家話語權要靠實力說話,雖然東北地區是滿清賴以起家的“龍興之地”,滿清皇室怎麼也不敢輕易丟掉這麼風水寶地,但是,鑑於日俄兩國隨便哪國都可以碾壓清朝,清朝也不敢惹禍上身,我家的東西你們喜歡爭,就先去打個頭破血流,我暫時先不表態,我要看看你們打的結果再說。

對日俄戰爭來說,其結果不在乎三種結局,其一是日本獲勝;其二是沙俄獲勝;其三是兩敗俱傷,誰也無法取勝。對清朝來說,日俄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在兩虎俱傷的情況下,清朝在東北地區受到的損失可能最小,搞不好可以把兩者都暫時清除出去。沙俄獲勝則是最壞的結局。因為沙俄一直把東北視為下一塊領土的來源,也就是所謂的“黃俄羅斯”。沙俄歷來對土地貪婪成性,一旦攫取到手就很難再吐出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佔領新疆伊犁就是一例,清朝軟硬兼施,費了好大氣力才迫使沙俄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但也為此損失了伊犁以西的數萬平方公里領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清廷和民間或多或少希望日本獲勝,因為覺得損失可能相對較小。

日俄戰爭打了一年多,雖然沙俄兵力佔優,但裝備陳舊,兵員質量一般,在陸上歷經了遼陽戰役、旅順要塞爭奪戰和奉天戰役,除了遼陽戰役兩敗俱傷,其它兩場戰役均告失利,再加上在1905年的“對馬海戰”中,遠道而來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大敗於日本聯合艦隊,沙俄被迫承認戰敗。

1905年9月,沙俄對日本簽訂合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將遼東半島、旅順口、大連灣的租借特權轉讓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及支線的所有附屬利益轉讓給日本;割讓庫頁島南部給日本。

至於,在戰爭中宣佈“中立”的清朝,國力弱小,其提出的參與談判的要求被置之不理,沙俄和日本只是把合約的結果告知清政府執行而已,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