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庭州行者


虽然早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就惨败给了英国侵略者,但至少英军不过是打到了江苏镇江。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得咸丰不得不仓皇出逃,这回大清朝的脸可丢大发了。

屈辱的背后,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竟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原因大体是以下三个方面。

清朝内忧外患,陷入两线作战困局。

1850年,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很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洪秀全、杨秀清就占据南京,切断京杭大运河,后来由攻占了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两块膏腴之地。

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太平天国把清政府的粮仓都给端了,不要说北京得不到江南的税收,就连漕运到北方的漕运命脉也被断绝,估计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还不算,英法等列强,正是瞅准了清政府困于内乱的焦头烂额局面,不断在外交上施加压力想攫取更多利益,直至演变成直接的军事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到尾的1856——1860阶段,也是南方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交战最激烈的时候。清政府内忧外患同时爆发,局势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更危急。

第一次鸦片战争捅破清朝“纸老虎”的窗户纸,令英法联军有恃无恐。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英法联军的心态,已经变化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完全不同。

头一次,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实力,毕竟不是那么有底。而且英军劳师远征,也不太敢轻举妄动推进得太猛。毕竟英国国内之前在是否对清朝开展的问题上,国会是有过一番激烈争执的,万一前方作战失利,搞不好就会动摇国内政治。

所以,英军从广东一路北上打到镇江,逼清廷议和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也就见好就收了。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完全不同。经过十多年的了解,列强对清朝政治的腐败、军事的落后已经一清二楚。

如果说,清军在陆上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战力的话,在海上就完全是零设防。这次英法联军舰队选择陈兵大沽口海域,直接威胁北京的门户天津,原因就是对清军的海防和陆上作战能力不屑一顾。

当然,他们也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大沽口炮战英法联军由于轻敌,被僧格林沁一口气击沉击伤十余艘战舰,还搭进去了五百多人的伤亡。

但接下去战斗,清军就是一边倒的败局了。先是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随后溯白河而上攻占天津,接着又在北京城南的通州八里桥,将僧格林沁的满蒙八旗打得个全军覆没。

前方战败,咸丰只得逃往满蒙势力的腹地避暑山庄,仍由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几代皇帝拿钱堆起来的圆明园。

清政府对国际外交十分陌生,列强为各自利益合起伙来敲诈清廷。

战争,打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外交。而一旦涉及多国参与,外交方面就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于第一次时中英双方一对一的单边关系,而是英、法、美、俄四国共同对付清朝的多变关系。可以说是英法联军在战场上明攻,美俄打着调停的旗号在后面搞外交暗算。

尽管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落败,但显然还没能从天朝大国的角色陶醉中完全醒悟过来,所以在国际外交上,还是一副一脸懵逼的被动状态,任由居心叵测的美俄两国上下其手。

当清朝派遣直隶总督谭廷襄与美俄谈判时,美俄假意敷衍,实则拖延时间,等待着英法联军进行完充分的军事准备,双方可谓是配合默契。

清军在战场上的被动挨打,大沽口炮台、门户天津,甚至北京失守等一系列的作战失利,其中占很大部分的因素,就是清政府对国际外交的一窍不通。


剧透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能轻易攻进北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清军战斗力不强,而是当时清军的主要目标是镇压太平天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是两面作战,当时清军和太平军打得难解难分,当英法联军和僧格林钦的蒙古铁骑在八里桥血战时,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围攻安庆的陈玉成部,当时正关键时刻,所以曾国藩拒绝了清政府的勤王要求。

北京被攻陷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痛,可是也要从另一面看问题,假设一下曾国藩率湘军回援北京勤王,即使能守住北京,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可能会升级,当时英法国力正是巅峰期,如果战争升级,英法肯定增兵,那当时清军肯定打不过,而另一个后果就是太平天国将会得到喘息时间,那么无论当时清军能否打败英法联军,中国的内战都会持续下去,而且会旷日持久,在外有强敌的形势下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最后的说,在关键时刻曾国藩等人看出了当时的险恶局势,俗话说两害相较取其轻,曾国藩拒绝了回京勤王的命令,在安庆消灭了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陈玉成部,同时也保住了湘军,想想看如果湘军和英法联军拼光了,那是什么后果,要知道当时湘军是中国最后的精锐了。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烧杀抢掠固然可恨,可是当时英法就是强盗,强盗本性目标就是抢钱,而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看出了这一点,钱被抢了可以再赚,可国家要亡了就全完了,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局势判断上,曾国藩是有功的,战后清政府并没有追究曾国藩拒绝勤王的责任,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并不糊涂。

我们现在不能简单的判断清军就是不行,清军就是再不行英法联军也灭亡不了当时的中国,所以英法联军也只能在北京烧杀抢掠一番撤军而去,城丢了将来可以收复,钱没了也可以再赚,可是国家要亡了就什么都没了,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是全世界独有的。


天宇的文史情怀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逃跑,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联军闯入圆明园后,掠夺珠宝、最后又付之一炬。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清廷为什么挡不住侵略者,难道真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么?战争开始于广州,但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京津地区,三次大沽炮台之战及八里桥的决战。除了第二次大沽之战,其他都是一边倒的失败,除了谋略、装备等的差距,领导者的素质也将承担很大的责任。

一、不了解世界,第一次大沽炮台速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高层感慨于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但并没有知耻后勇,向西方学习,《南京条约》后又回到了天朝大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

天津是北京的屏障,大沽是防御的重要支点,在海上大清没有与英法抗衡的水师,没有制海权,大沽炮台的作用就愈发突出,战前,清廷加固、完善了炮台的防御体系。

咸丰帝与直隶总督谭廷襄都认为大沽炮台固若金汤,皇帝之所以不愿开战,是因为南方正与太平天国进行着生死较量,不想两面作战。1858年5月20日战斗打响,26艘英法战舰炮轰大沽口,守军开炮还击,但敌军的炮弹在清军阵地上开花,清军的炮弹在到达敌舰之前就掉进了海里。摧毁了炮台火力后,在炮火的掩护下,英法联军强行登陆,2个小时大沽失陷。

清朝君臣不了解当时世界的军事变化,敌军的装备状况毫不知情,结果是实力的碾压。以弱胜强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二、第二次胜利的经验未得到推广,反成为狂妄自大的依据

清朝走马换将,能征惯战的僧格林沁以钦差大臣身份负责海防,他立即着手重修炮台,调兵训练。

上海商谈未果,英法联军再度北上,他们不尊清廷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的安排,强闯大沽口。英法战舰进入炮台射程后,又被预先布置的障碍物所阻滞,行动不便。清军隐藏的岸炮猛烈射击,很快击沉了4艘敌舰。不甘失败的英法联军又组织登陆作战,但又陷入了淤泥的战场环境,成为了清军的靶子。

战役结果,清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的不俗战果。

这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说明在武器劣势的情况下,只要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敌人的特长,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可惜的是清朝的当权者们总结的结果是,英法蛮夷不过如此,一下子从畏惧又变得骄横起来。

三、以为自己很行,大沽再败

不甘心失败的英法联军增兵后卷土重来,清朝君臣普遍有英法等蛮夷海战厉害,陆战不行的观念,僧格林沁也是如此, “而所恃究在船 坚炮利 , 若使舍身登陆, 弃其所长, 用其所短, 或当较为易制”。 上一次大沽口的胜利,更强化了他的这一观念,他甚至怀疑,英法联军是否有陆地上使用的大炮。

对英法联军不敢陆战的认知,促使僧格林沁将重兵集结于大沽炮台,而撤销的北塘等地的防守。但英法联军却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在无人防守的北塘登陆,杀向炮台侧后,以阿姆斯特朗大炮轰溃前来阻拦的清军,与海面上的舰队合攻大沽口炮台。联军武器的优势与战术的得当使得清军难以招架,后路被抄,僧格林沁只能退守通州。

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是清朝君臣难以走出的窠臼,登陆作战是最难的作战方式,登陆过程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如果北塘有重兵防守,在英法联军登陆时给予杀伤,虽未必能将其挡在海边,也会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四、八里桥的悲歌

僧格林沁在张家湾到八里桥一带布下防线,这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了,他手里还有一张王牌,蒙古骑兵,他觉得之前的失败是没与敌军进行野战。

9月19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两万清军骑步兵不敌。僧格林沁收拢败兵,又集中兵力于八里桥,9月20日,开始了决战。

僧格林沁亲自督阵,蒙古骑兵先以轻骑不停循环往复向英法联军展开攻击,借以找出地方的薄弱环节。之后,派出一队骑兵对法军左翼进行包抄,用以分割敌军。最后是大队冲锋,扫荡敌军,正是依靠这个战术,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铁骑无往不利,横扫欧亚大陆。

但此时的对手,装备有线膛枪、炮,在欧洲远非清军原始的鸟铳、抬枪可比,更何况蒙古骑兵的大刀、弓箭。

清军骑兵撕不开英法联军的大炮、步兵环阵,只能悲壮的骑兵冲锋,结果自然是飞蛾扑火。

每个战法都要适合当时的人员、装备、地形等诸多因素,成吉思汗时代的先进战术如果不与时俱进,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战略上咸丰帝始终在战和之间摇摆,使前线的指挥官束手束脚;战术上主将因循守旧,不了解敌军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指挥,从而使许多下层英勇的官兵白白送命。两者都使得清军无法有效抵抗英法联军的进攻,导致北京的失陷。


春秋砚


不止是全面压制,而且是碾压。为什么呢?

清朝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也就是1860年左右,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1860年打起来的,清朝统治阶层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思吸取教训,割了地,赔了款,又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中,20年之后,英法的兵器科技又进步了,清朝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英法联军打过来的时候,清朝军队装备的还是冷兵器,仅有的一些火炮还是最原始的那种拿火把点燃的那种,枪械用的还是抬枪,得俩人才能扛起来打,而且射程有限,精度低,换子弹慢,而且装备不多,就这原始古董兵器拿上去完全就是找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8799d7220b345189a80dbb9574064b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