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長安的時候,面對的處境比董卓是要強很多的。關東聯軍已經開始自相殘殺,顧不上在長安的漢獻帝劉協。袁紹等人也對李傕、郭汜所控制的漢室保持了認可的態度。所以從初平三年到興平元年(即公元192年到194年),李傕、郭汜的境況還算安穩。而在興平元年,李傕、郭汜面對了一個“硬仗”,馬騰、韓遂突然發難,雙方在長平觀進行了交戰,史稱“長平觀之戰”。這次戰役是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獲得了勝利,本質上沒有對當時的形勢造成太大的直接影響,不過就像蝴蝶效應一樣,間接導致董卓餘黨內部的分裂,以及益州牧劉焉的去世,仁弱的劉璋上位。這兩件事都是漢末三國時期有影響力的事情。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次“長平觀之戰”。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長平觀之戰”的歷史背景

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董卓為什麼要把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呢?除了關東聯軍的軍事壓力以外,還有河東郡活躍的白波軍。兩股勢力一東一西,雖然白波軍的力量沒有那麼強,但還是有封鎖董卓後路的危險。所以董卓選擇遷都。然而進入關中之後,董卓還要面臨馬騰、韓遂等更以西的涼州軍閥的影響。董卓的策略很聰明且有效,他化敵為友,邀請馬騰、韓遂等人跟自己共同對抗關東軍閥,最起碼不要與自己為敵。等到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控制朝政時,他們也採取與韓遂、馬騰聯合的策略。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韓遂和馬騰兩個軍閥,韓遂在涼州,這一點是沒有什麼疑問的,馬騰所在地點存在爭議。《後漢書·董卓傳》中記載馬騰在“長平觀之戰”之前是在隴右,還是屬於涼州;而《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與《華陽國志·劉二牧志》中均記載馬騰駐軍在右扶風的郿縣。考慮到董卓、李傕、郭汜、樊稠與馬騰、韓遂的聯盟關係,加上《三國志》與《華陽國志》互為佐證,小編更相信後者。李傕、郭汜為了安撫馬騰、韓遂,將關中的一些地區讓出來,是可能存在的條件。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不過在這個基礎上,馬騰還有要求,“私有求於傕”,但是沒有得到李傕的同意。於是馬騰與李傕不合,密謀進攻長安。《後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長平觀之戰”的時間是在興平元年三月,而按照《華陽國志》當中的記載是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未詳孰是。如果兼顧兩個史料的話,小編只能理解為在初平四年馬騰和李傕交惡,並且謀劃消滅李傕的事情;而在興平元年,“長平觀之戰”徹底爆發。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參戰雙方的主要人物

首先介紹一下參戰雙方的主要人物。李傕這邊當然全部是董卓餘黨,不過為了更好理解“長平觀之戰”後出現的分裂,小編還是簡單地說一說董卓餘黨中的形勢。董卓餘黨中其實可以分為三股勢力(不算在華陰的段煨),李傕、郭汜是一股,在董卓餘黨中佔據核心地位;樊稠、李蒙、王方是一股,地位次於李傕、郭汜;楊定是一股,本來還有一個胡軫,結果胡軫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三輔決錄注》中的說法,胡軫做司隸校尉時冤殺了與自己有仇的左馮翊功曹遊殷,一個月之後突然口稱“伏罪”而暴斃),其地位還要次於樊稠、李蒙等人。在與馬騰、韓遂的戰役中,董卓餘黨方面的主要將領是郭汜、樊稠、李利(李傕的侄子)。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另一方面馬騰等人的成分比較複雜,甚至可以用聯軍來形容。其中人物有:馬騰、韓遂、馬宇、劉範、劉誕、種劭、杜稟、孫肇等人。其中韓遂本來是從涼州調停馬騰和李傕的,不過他的立場無疑是站在馬騰這一方,在調停不成後就加入馬騰;劉範、劉誕、孫肇代表的是益州牧劉焉的一方,劉範、劉誕是劉焉的兩個兒子,孫肇是從益州到關中支援劉範的將領;種劭、杜稟是對李傕、郭汜心懷不滿的一批人,種邵的父親種拂死於李傕、郭汜的亂兵之中,杜稟是與賈詡有矛盾,要想扳倒賈詡,那就只能扳倒整個董卓餘黨。另外馬宇的情況不清楚,小編暫且歸入種邵、杜稟之流。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長平觀之戰”的過程及影響

馬騰等人打的是“裡應外合”的牌,馬騰、韓遂等人作為主要的軍事力量;馬宇是侍中、種劭是諫議大夫(有爭議)、劉範是左中郎將、劉誕是治書侍御史,都是中都官,是作為馬騰的內應。馬騰和韓遂引軍到距離長安五十里的長平觀(《後漢紀》中記載為平樂觀)。這個時候作為內應的劉範等人暴露,從長安向西逃到右扶風的槐裡,這個時候劉範向劉焉請求軍隊,劉焉派遣孫肇率領五千軍隊支援劉範。另外中郎將杜稟脅迫右扶風的士吏駐守槐裡。從整個戰役中起到的作用來看,應該是作為馬騰、韓遂等人的後鎮,防備李傕、郭汜佔據槐裡,切斷馬騰、韓遂的退路。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樊稠、李利、郭汜與韓遂、馬騰等人在長平觀附近交戰,劉範、種邵、孫肇也加入這場戰役,結果樊稠等人大獲全勝,史料記載是“斬首萬餘級”,從戰鬥結果來看,馬騰一方的兵力不弱,而董卓餘黨一方也有數萬人,“長平觀之戰”應該是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接著樊稠、李利等人繼續向西進攻槐裡,趁夜攻陷槐裡,殺死馬宇、杜稟等人。馬騰、韓遂不得不放棄關中,逃回涼州。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這次戰役並沒有動搖李傕、郭汜、樊稠的統治基礎,但它帶來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追擊韓遂到陳倉的時候,樊稠沒有趕盡殺絕,放了韓遂一馬。李利將這件事告訴李傕,樊稠和李傕並不是鐵板一塊,李傕在內心當中對樊稠產生猜疑;而樊稠或許是感受到這種猜疑,向李傕請求率軍離開長安,並且要求增兵。於是李傕設計刺殺樊稠、李蒙。樊稠、李蒙的死更是刺激到另外一個派系的楊定,於是楊定聯合郭汜對抗李傕,導致董卓餘黨的徹底分裂,漢獻帝得以東歸洛陽,這才落到了曹操的手裡。

李傕、郭汜、樊稠控制朝政時期的“硬仗”——“長平觀之戰”

而劉範、劉誕的死(劉範在“長平觀之戰”中戰死,劉誕被處死),給劉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劉焉痛失二子,同時在綿竹(當時益州治所在綿竹)又發生大火,將劉焉準備的車具燒個精光,雙重打擊導致劉焉抑鬱而終,州吏趙韙等人為了獲取更寬鬆的環境,擁立被評價“溫仁”的劉璋成為益州牧,導致張魯割據漢中脫離益州,與劉璋對抗。後來劉璋為了對付張魯,又與孫權、劉備等人結盟,請劉備、步騭入川消滅張魯,給劉備奪取益州的機會。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所以說“長平觀之戰”雖然直接影響並不大,但它所帶來的一連串後續的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後漢紀》、《中國歷史地圖集》、《華陽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