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有哪些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漢史趣聞


提到歷史上被高估的將軍,很多人都會想到趙括和馬謖,趙括紙上談兵,馬謖言過其實,兩個人分別給趙國和蜀漢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過趙括和馬謖都不是歷史上被最被高估的將軍,歷史上被高估的最嚴重的將軍是李廣,李廣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戰績,白白佔據了名將的頭銜,死後還被後人當做懷才不遇的代表,堪稱是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領。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李廣家族交情匪淺,李廣作為一個常敗將軍,能夠單獨列為一傳,足以看出司馬遷對待李廣的偏愛。當然司馬遷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歷史學家,並沒有隱瞞李廣打敗仗的經歷,按照《史記》的記載,李廣參加了四次大規模作戰,每一次都因為種種原因失利。

從《漢書》《史記》的記載來看,李廣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名揚天下的名將。漢文帝統治時期,李廣多次陪同漢文帝一起打獵,漢文帝欽佩李廣的本領,誇獎他說:“你生不逢時!如果生活在高祖年間,肯定能封一個萬戶侯呀!”

漢景帝統治時期,李廣被派遣到邊境擔任郡守,李廣的武藝高強箭法無雙,在他鎮守邊境期間,多次近身肉搏殺死匈奴勇士,射殺匈奴的射鵰手。匈奴人一直敬佩勇士,每當他們聽到李廣駐紮在某一地區,便不再侵略這一地區,李廣也因此很少立功。

大臣公孫昆邪哭著找到漢景帝,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能天下無雙,現在他經常駐紮在邊境,我擔心國家終究會失去他。”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的炒作,到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李廣已經成為了漢朝的第一名將。

漢武帝剛剛發動對匈奴作戰的時候,把李廣當成了主力大將使用。然而李廣的表現卻不盡人意,在四路伐匈奴之戰的時候,衛青攻佔了匈奴的龍城,其餘兩路都無功而返,李廣全軍覆沒被匈奴俘虜。後來李廣從匈奴逃回漢朝,官吏判處李廣死刑,李廣繳納贖金被罷官還鄉。

李廣成為普通百姓之後,深夜經過霸陵,當時霸陵已經關門,霸陵尉按照漢朝的規定,沒有讓李廣通行。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之後,李廣殺害了霸陵尉,漢武帝因為李廣是大將,沒有追究李廣的責任。

之後李廣率部跟隨衛青出征,參與征戰的將軍都立下戰功,只有李廣無功而返。後來李廣又帶領軍隊單獨討伐匈奴,漢朝軍隊損失過半,殺死的匈奴人也比較多,漢武帝看清了李廣的真實能力,不再讓李廣參與征戰。

到了漠北大戰時期,漢武帝經不住李廣的苦苦哀求,派遣李廣跟隨大軍出征。衛青派遣李廣長途奔襲匈奴單于,李廣不願意接受命令,沒有向衛青辭行便率部離開。後來李廣在草原上迷路,因為羞愧而自殺。

李廣指揮過四次大規模作戰,每一次都損兵折將,拖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後腿。李廣之所以會成為懷才不遇的代表,一方面是因為司馬遷的春秋筆法,掩飾了李廣常敗將軍的問題,將李廣描述成一個“倒黴”的人。另一方面是因為唐朝皇室是李廣的後人,唐代文人紛紛褒獎李廣,將李廣的地位逐漸提升上來。


史海泛舟擺渡人


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擊斃。

1947年5月16日,經過三天的激戰,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國軍傷亡3.2萬餘人,整編第74師長基本上是全軍覆滅。據說震怒的蔣介石當眾就要湯恩伯下跪,還揮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張靈甫的訣別電話時就流淚了,可是又不能飛過去救人。造成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一方面是華東野戰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軍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

國軍有五大主力軍,分別是: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18軍,其中的第74軍號稱是打出來的。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由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組建,歷任軍長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這些人都很厲害。74軍號稱是抗日鐵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基本上重大戰役都少不了這支軍隊,也取得了戰功,所以才有74軍是打出來的說法。

張靈甫任整編74師師長。

1946年4月,張靈甫任第74軍中將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1946年5月,張靈甫任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雖然是整編了,但是規模其實還是沒有怎麼變,武器還更精良了,戰鬥力還更強大了,不過都還是被張靈甫帶到全軍覆沒的結局。為何當初要選張靈甫做領導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王耀武信任他,想選一個自己人吧,他的舉薦是張靈甫最後能勝任的最關鍵因素。

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

張靈甫和日軍打過很多次硬仗、惡仗和勝仗,還多次負傷,打到腿都殘疾了,這點功勞還是要認可的,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被高估的將軍。國軍的五大之一整編74師是葬送在張靈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當他帶著人馬孤軍冒進的時候,全師覆滅的結局就是註定的了。


湘西小木魚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總參謀長陳誠。這絕對是一個被高估才能的軍事將領,或者說他的能力不在於軍事,而在於內政。

陳誠的軍事才能有,但是並不高,以其才能擔任一個軍長基本就是上限了。東征過程中陳誠是炮兵連長,由於炮兵連在棉湖之役中將叛軍火力壓倒,使戰局轉危為安。不久被任命為團長,並且開始北伐,他帶領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扭轉局勢,使東線北伐軍能進入杭州,平定浙江。

內戰時期陳誠為十一師師長,後來建立土木系,中原大戰中率領十一師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馮軍擊敗。而後升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王牌軍。從陳誠的上升經歷看,陳誠也是從部隊一級級升上來的,他還有有一定的 軍事才幹,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只限於軍師一級。

這一點在陳誠對紅軍的四次圍剿之中就可以看出來,每一次他都是被紅軍打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將領在解放戰爭期間竟然擔任國民黨的總參謀長,結果是能力不能匹配職位的要求,基本上陳誠沒到一個地方,就是國軍失敗的開始。

山東戰爭上,一開始氣勢洶洶的進攻解放區,但是很快他就因為他的急功近利犯下大錯。1947年1月,陳誠到山東前線督戰,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的兵力,採取以臨沂、蒙陰為目標,南北對進的部署。一開始國民黨兵力密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我軍華東野戰軍曾幾次調動敵人都無戰機可尋,但是陳誠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由於“傷亡過大,不堪再戰”,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實施南北夾擊。其實當時遠在濟南的王耀武已經發現了我軍由圍殲李仙洲兵團的企圖,所以告誡陳誠不要讓李仙洲兵團南下,但是陳誠不聽,結果李仙洲兵團5.6萬餘人被全殲,致使國民黨在山東的最大機動兵團被滅。

後來陳誠見到東北局勢好,陳誠卻下耍了個小心眼,以杜聿明身體欠佳為由調其回南京“修養”,企圖摘取勝利果實。結果陳誠自己當了東北東北行轅主任不到一年,林彪奇蹟般的扭轉了東北戰局。等杜聿明再次出山時,已經沒有辦法阻止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了。

陳誠致使兩個重要戰區的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原因,但是陳誠指揮無能確實有重大責任,所以當時就有“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說法。但是蔣介石為陳誠安排後路,派陳誠主持臺灣政務,改編和整訓由大陸遷往臺灣的部隊,先後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


帝國烽火


我要說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軍是張靈甫。這位蔣總統眼中的紅人,是被高估了的。

被高估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自我高估

張靈甫是個很驕傲的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還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各方 面都很出色,在人群中往往鶴立雞群。很容易養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自從 當上整編74師的師長後,更是目中無人,連曾經的老上級李天霞都不放在眼裡,更別 說其他的雜牌部隊的同仁,自認為老子能當上天下第一戰力的整編74師師長是他自己 軍事能力高出別人。當時有很多人競爭這個位子,比如李天霞。只是最後王耀武選了 張靈甫接替了自己的位子,而不是張真能服眾。 這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

委員長高估

一直以來,蔣委員長,一直對這位樣貌出眾的弟子特別厚愛,只要張立了一點功勞, 就會大肆宣傳。這無形中會把張靈甫從將領群眾孤立起來,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還 幫著吆喝

只要有10個張靈甫和整編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典型的捧殺,火上澆油,助長張靈甫的囂張氣焰,直接導致最後竟然不聽戰區司令長官湯恩伯的命令,湯恩伯去傳令,竟然指揮不動整編74師的一個傳令兵。

高估導致的後果

  • 最直接的後果,當然是號稱天下第一的整編74師,被全殲在了孟良崮上。

  • 而正是整編74師被全殲,直接導致國民黨本來很好的形勢發生大逆轉,由攻轉守。

  • 孟良崮戰役,是國共兩黨的天王山之戰,如果國民黨勝了,則關內形勢將完全倒向國民黨,沒有華東野戰軍的支撐,東北野戰軍也將獨木難支。

  • 上天終歸是向著人民,人民的軍隊出了一個偉大的將軍。


個人認為這隻偉大的軍隊,由張靈甫帶領,真是可惜了。


彈史遇見你


列舉五個被高估的哥們:

1.趙括。

這哥們沒有自知之明,以為打仗是玩紅警星際,長平之戰坑死45萬趙軍,害得趙國差點滅國,還落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成了後世2000多年的反面教材。考慮到對手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能力指數就給個同情分吧。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2.馬謖。

又一個紙上談兵的理論軍事家,由於理論功底實在太強,連諸葛亮都忽悠了,任命他做獨當一面的主帥,街亭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經營隴右再進取關中的戰略失敗,不得不退守漢中,後面幾次北伐始終未能成功,蜀漢自此長期被壓制在四川盆地直至滅亡。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3.王玄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過了八百年,老王依然被辛棄疾拿出來調侃,並且繼續調侃了八百年。

能夠把宋文帝劉義隆忽悠得熱血沸騰,老王的能力,要說有還是有那麼一點的,但是主要體現在內戰戰場上。論外戰的指揮藝術這貨就是個渣渣,元嘉北伐的滑臺之戰成了老王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優柔寡斷,貪財好色,老王算是佔全了,等到拓跋燾親率大軍來援就原形畢露,全軍崩潰,一次性斷送了30年“元嘉之治”攢下來的家底,南北朝的攻守形勢經過這次北伐之後逆轉,造成南朝始終被動挨打的局面。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4.李景隆

他老子李文忠的帶兵基因沒有一點點遺傳到小李身上!我嚴重懷疑小李是朱棣派到建文帝陣營的內鬼!建文帝讓這種草包統帥50萬大軍也是氣數已盡。沒有這哥們狂送人頭,在北平即將被攻破時下令暫停進攻,估計朱棣早就GG了。最後建文帝讓他守京城還獻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活活把自己坑死。這種人就是虎父犬子的典範。

能力指數:零,只能給零分

對國家危害指數:★★★★★

5.湯恩伯

“河南王”湯恩伯治軍無能,剝削老百姓可是一套一套的,所部榮登“水旱蝗湯”四害之一。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寇被形勢所迫,不得已發動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結果面對強弩之末的日軍,湯司令的40萬大軍竟然一潰千里,把幾十座大城市拱手讓人,直接把蔣委員長的臉面丟到了月球。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每日一段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民族英雄張學良了。

同忠貞不二馮玉祥一樣,張學良在民國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馮玉祥畢竟是一個戰將,也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政治家。

打個比方,馮玉祥自稱是基督教徒,目的是爭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認為,馮玉祥並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義。

除了公開場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馮玉祥私下對基督教毫無興趣。

然而,此舉畢竟給馮玉祥帶來了很好的政治名聲,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張作霖一輩子牛逼,死前做錯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兒子的能力。

其實,從郭松齡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張學良不但不擅長認人,而且還是個無法有效統帥部下的領袖。

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鐵桿心腹,叛變之前當然不會沒有跡象。然而,張學良卻視而不見,就像沒看到一樣。

這不是傾心於人,主要還是缺乏軍政能力。

事實上,張學良上臺以後,基本沒有做過正確的決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蘇聯,發動中東鐵路事變。

蘇聯就算當時不是很強,也比東北軍強大十倍。張學良上臺未穩,就去打強敵,實屬頭腦有病,想立威風想瘋了。

其次,中原大戰期間,擅自將一半主力開入管內摘桃子。結果關外東北軍兵力空虛,被日軍趁機攻擊,張學良的老巢都丟了。

還有,九一八事變期間,張學良放棄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錦州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張學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實力,有很多種方法,從沒見過有人這麼保存的。

這不但讓自己丟了地盤,還讓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從此以後,張學良揹負如此罵名,想要東山再起難度極大。



另外,都到了什麼時候,張學良還在熱河會戰、長城抗戰中試圖保存實力,導致全國輿論抨擊。最終熱河省被日寇佔領,隨後河北省的東北軍也站不住腳。

由此,20萬東北軍連立錐之地都沒有,被迫去陝西同楊虎城搶地盤了。

總之,張作霖留給兒子全國第一的地盤,全國裝備最好的軍隊,還不到10年就被敗家光了。


薩沙


說到歷史中被過於高估的將軍,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蔣介石最為重用的黃埔學生胡宗南。

在瞭解胡宗南這個人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蔣介石那麼喜歡這麼一個屢屢打敗仗的將領,在他犯下種種錯誤的時候,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一路給他大開綠燈,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統帥之一的位置上。

有人說,這是因為蔣介石非常喜歡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所以胡宗南這個浙江人兼黃埔學生在蔣介石產生的天然親近感下,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擁有了後來那般少有人能及的輝煌地位。

這些原因我們無法否認,因為在現實歷史中,蔣介石確實非常喜歡重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不過胡宗南之所以受到重用,並不全是這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太過於高估了他。

而這份高估,主要來源於胡宗南早期輝煌、勇猛的戰績。

胡宗南得到關注

胡宗南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在那個黃埔軍校初創的時期裡,他所能和蔣介石展開的交集非常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蔣介石的關注。

比如在1925年的東征戰爭中,他就在戰爭中吸引到了蔣介石的注意。

那個時候,胡宗南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排長,在炮火轟鳴中,他和手下士兵控制著兩挺機槍,硬是在不可能中堅挺下來,為那場戰鬥的勝利立下了巨大功績。

如果當時蔣介石擁有後來那樣的地位,他是不可能會注意得到胡宗南當時這樣的小角色以及小勝利的。

不過因為他那個時候也是剛起步,所以胡宗南這樣的戰績對他尤為重要,也就是在那次戰鬥後,胡宗南這個中年人的勇猛印象深深的烙印到了他的腦海中。

胡宗南後來之所以能那麼受他的重用,就跟這次的初露鋒芒有關。

胡宗南早期的戰績以及平步青雲

在胡宗南的軍旅生涯早期,他的表現非常出色。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他就憑藉著一支團的力量擊敗了東南大軍閥孫傳芳一支精銳師的部隊。

此外,在第二次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戰爭中他也都有著非常出彩的表現。

在那段早期的發展歷程中,胡宗南用自己的戰績征服了蔣介石的心,在蔣介石內心中佔據到了足夠高的地位。



正因為這份早期的戰績,他被蔣介石視之為天賜良將,一路被蔣介石瘋狂提拔,在抗戰爆發前,他就晉升到了軍長的位置上,遠遠甩開了其他黃埔學生一大截。

而他不僅僅只是蔣介石手下第一個當上軍長的黃埔學生,他還是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將軍、第一個軍團長、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

能不配位

不過胡宗南的提升速度雖然快,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擁有著能勝任後來那般崇高地位的能力。

在胡宗南從師長提拔到軍長位置後,他的風評以及戰績就一路瘋狂往下滑坡,一步步通過各種敗績,奠定了他“草包司令”的稱號。

至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則很簡單,那就是胡宗南“能不配位”。

以他的軍事才華來說,讓他指揮一些小型或者中型的部隊倒非常合適,他能很好地發揮出這些部隊的力量、能率領著這些部隊取得驕人的戰績。


但如果給予他更多的軍隊指揮權、授予他更高的軍職,那麼一切都將不同。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他成為軍長之後,他開始屢屢遭遇到了各種敗績,雖然並不能說全都是敗績,但是敗績仍是佔據到了主數。

到了最後,被屢屢敗績包圍的他甚至產生了拔槍自殺的想法。

在臺灣的時候,更是有不少人對他展開攻擊,懷疑他是間諜、懷疑他故意打敗仗。

對於這麼一位早期意氣風發無比的將領來說,他後來的結局無疑是非常悲涼的,畢竟無論任誰曾經攀登過高峰,都很難承受的了那跌入谷底的失落感。

而一切,都源於蔣介石對他的高估,如果蔣介石沒有過分高估他的能力,只是讓他如同其他黃埔學生一樣平穩發展,那麼他就不會承受如此慘痛的失落感了。


孤客生


歷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將軍數不勝數。這些人往往都被賦予重任,最後卻是一地雞毛。

古代比較著名的例子如紙上談兵的趙括,身負重任,但是長平之戰後使得曾經能與秦國一較短長的趙國徹底淪為二流;比如熟讀兵書的馬謖,辜負了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丟失街亭,使得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在近代,國共雙方被高估了能力的當屬蔣介石和李德莫屬。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奧托.布勞恩(1900--1974),出生於德國慕尼黑。他本來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不久,被共產國際派往上海向蘇聯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組送經費,完成任務後留在了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由於共產國際駐華軍事兼中共中央軍事總顧問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達上海,布勞恩作為在伏龍芝畢業的軍事學員從來到上海後就開始給中共中央一些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

顧順章叛變後,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動越來越危險,於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張聞天)、陳雲等開始轉移進入中央蘇區。

33年9月布勞恩獲准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紅都瑞金,為保密起見改名李德。

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由於不懂軍事,把紅軍的指揮大權交給了李德。他雖然抱有幫助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良好願望,但是由於他僅僅有過街壘巷戰作戰經驗,僅僅是一名軍校畢業生,又不瞭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坐在房子裡看著地圖指揮作戰,讓紅軍與兵力十倍於我,空軍炮兵等火力大大強於紅軍的國軍進行正面的陣地戰。這實際上就跟一次大戰時候的正面頂牛一樣,是在拼消耗。

結果導致處處防守,處處守不住,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放棄中央蘇區開始了長征。



長征開始後,又實行甬道式搬家,罈罈罐罐都不捨得丟棄。一三軍團在前,五九軍團在左右,中央縱隊搬著從蘇區帶來的沉重的各種東西在中間,八軍團在後掩護。結果大大影響了行軍速度,讓紅軍的機動力優勢無法發揮,導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湘江之戰時,紅軍損失慘重,由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人。



湘江之戰後,國民黨已經判斷出紅軍是要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於是用三十萬兵力擺下鐵桶陣。而李德仍然堅持命令紅軍往包圍圈裡鑽。在此危急時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數領導終於看清事實,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建議,轉兵貴州,從而避免了紅軍全軍覆沒。

遵義會議後,正式結束了博古和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李德剛進入蘇區時,李德是被臨時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來取代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權。但是他的能力實在有限,一通轄指揮,差點就斷送了中國革命。

相對應的,國民黨方面能力低下又愛瞎指揮的非委員長莫屬。



蔣介石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只要他插手參與指揮,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具體例子就不用舉了,現在在央視播出的《特赦1959》裡面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蔣指揮的結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敗共軍,殲滅共軍超一個億,然後,國軍勝利轉進到一個小島上去了。


我淡如菊


最近正在熱播的《特赦1959》裡,黃維作為國軍高級將領中的另類,戲份很重,成為正直的頑固派的代表,和幾個特務組成的反動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為代表的改造積極分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就軍事指揮水平而言,黃維的水平其實是被大大的高估了,遠不如劇中對改造比較積極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這些人,和廖耀湘實際上在伯仲之間,大兵團指揮能力並不強,讓他代領一個軍還可以,但是讓他率領一個大兵團,獨當方面,這就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最後敗軍殺將,自己也成了戰俘。

黃維兵團原本隸屬於華中戰區,在白崇禧的指揮下作戰,主要作戰地境是在河南境內。這個兵團下屬的第十軍、十四軍和十八軍,都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幹部隊,尤其是十八軍,更是陳誠起家的老部隊,所以一直都受到關照。在抗戰結束後,國軍接受了大量的美軍在二戰期間存放在亞洲的武器裝備,當時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沒有實權,陳誠擔任參謀總長,有權分配武器裝備,所以十八軍在國軍各個部隊中,都是優先裝備美式武器裝備的,十八軍受到的照顧尤其多,從而使十八軍成為國軍在中原戰場的幾個主力部隊之一。

黃維早在1944年就因為和上司鬧矛盾,被調離了前線,到後方擔任軍校校長以及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等職務,一直到1948年組建十二兵團時,以十八軍、十四軍和第十軍為基礎,黃維才被臨時調赴前線,擔任兵團司令官。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基本上是由胡璉率領作戰,無論是對華東野戰軍,還是對中原野戰軍,戰績都可以說是不錯的。除了當時這些部隊裝備優良之外,胡璉在戰場上的靈敏和反應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組建兵團的時候,本應該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白崇禧卻因為胡璉桀驁不馴,難以指揮,堅決反對。最後折中下來,才由陳誠系的另一骨幹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

也就是說,黃維出任兵團司令官,其實是國軍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主要是靠資歷和派系平衡上位的,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如果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那麼當時胡璉肯定是最適合擔任兵團司令官的,無論是對當時十二兵團的熟悉程度,還是對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特點的瞭解來說,黃維都遠不如胡璉。只是因為胡璉和白崇禧有矛盾,導致白崇禧堅決反對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才把這個機會給了黃維。白崇禧本來也反對黃維出任,只是在陳誠和何應欽的堅持之下,才讓他上位了。

這和孫元良的情況差不多,孫元良在抗戰後期也是被調離了前線,在後方擔任有職無權的閒差。在國軍將原本在鄭州擔任綏靖公署主任的孫震調離的時候,孫震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兩個川軍部隊的軍,才推薦孫元良出任兵團司令官。而孫元良因為有黃埔軍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孫震的侄兒,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這個職務。但孫元良所率領的這個兵團,仍然是川軍四十一軍和四十七軍兩個軍,並沒有配屬其他部隊。這和黃維兵團的情況不一樣,黃維兵團除了土木系的三個軍之外,還配屬了吳紹周的八十五軍,是四個軍的大兵團,而孫元良兵團只是兩個軍的小兵團。

黃維兵團從十月份接到國防部發來的命令,開始在駐馬店和周口一帶集結,之後從這裡出發,離開華中戰場,增援徐州,目的是參加國防部擬定的徐蚌會戰。孫元良兵團在撤離鄭州之前,白崇禧和華東戰場都拉攏過,孫元良意識到華東戰場即將進行國共雙方的戰略大決戰,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傾向於去華中戰場,這樣便於他在戰局不利的時候退入四川,但國防部的一紙命令,硬是將他從華中拉倒了華東戰場。這就是說,國軍統帥部這時候也是在盡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間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黃維兵團從原駐地出發的時候,選擇的路線本身也很糟糕,是國防部規定的路線,而這個路線上沿途要經過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澮河、淝河、潁河等,黃維兵團本身的重武器裝備又比較多,在這種河網縱橫交錯的地帶要行軍,還要防備解放軍沿途的阻擊,這顯然是比較困難的,也很不利。黃維兵團在進入這個河網地帶之後,每次渡河都會遇到解放軍的阻擊,有時候是被半渡而擊,所以進展比較緩慢,他還沒有趕到徐州戰場,黃百韜兵團就已經被華東野戰軍殲滅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黃維兵團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進了中原野戰軍的包圍圈。實際上,當時中原野戰軍全軍的兵力也就十二三萬人,和黃維兵團兵力相當,但中原野戰軍因為挺進中原之後迭經苦戰,一直在和華中地區的國軍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黃維兵團不僅兵力和包圍他的中原野戰軍部隊差不多,而且武器裝備又有優勢,但他卻不但沒有突破中原野戰軍的阻擊,進入徐州戰場,反而逐步被包圍了,這不能不說是黃維本身的指揮存在問題,他的重武器火力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坦克和裝甲車等裝備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在胡璉指揮的時候,胡璉兵團雖然是小兵團,兵力遠不如黃維當司令官之後雄厚,但胡璉的指揮向來以反應靈敏和迅速著稱,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率領這個兵團增援徐州的不是黃維,而是胡璉,以中原野戰軍當時的部隊和裝備,要想把兵力相當的這個兵團牽制在中原戰場,就已經很費力氣了,更不要說能夠完成包圍了。即便是能夠包圍,以胡璉指揮的靈活機動,也是很有可能衝破中野的包圍圈的,畢竟中野當時的情況用劉帥自己的話說,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戰前制訂淮海戰役計劃的時候,無論粟裕還是中央,實際上都沒有敢把黃維兵團納入殲滅對象,對中原野戰軍也沒有這樣的希望,最多不過是希望中原野戰軍能夠牽制住他,不讓其靠近徐州戰場,影響華東野戰軍在徐州地區對華東戰場的國軍的圍殲。

在《特赦1959》中,黃維曾經振振有詞的對功德林管理人員說,雖然我們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證明我們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氣的。但就黃維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指揮來說,他還真就是個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團也不會在淮海戰役的時候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報銷。他這種自負和不服氣,其實就和他後來長期研究永動機一樣,都是自作聰明,實際上是自己的無知和無能。


蕭武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吧!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其實是被國軍給“坑了”。

抗戰時,國軍戰鬥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於蔣委員長搞排除異己的內鬥,各路軍閥在抗戰時畏首畏尾,勾心鬥角。所以,才會有40萬日軍橫掃130多萬國軍的豫湘桂戰役。而此戰之時,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就這樣,國軍還是慘敗。

國軍被日軍橫掃,日軍被美軍橫掃。那麼,在日本當太上皇的麥克阿瑟,當然有信心讓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士兵“聖誕節之前回家”。甚至,當時的美國人都覺得中國不敢出戰。麥克阿瑟叼著菸斗喝著咖啡,就能飲馬鴨綠江了。

(他來了,他來了,他趟著水來了!)

麥帥也是可以,仁川登陸打的“可圈可點”:75000名聯合國軍痛擊朝鮮6500名守軍。之後,麥帥依靠裝備和人數優勢,碾壓朝鮮軍隊,一直打到鴨綠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聯合國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鴨綠江。麥帥的神威,到此終止。因為,志願軍過江了。等到麥帥快被彭德懷趕下海時,麥帥還不從自身找問題,還想讓杜魯門擴大投入,甚至,不惜動用原子彈。

麥帥肯定很鬱悶,國軍戰鬥力這麼弱,為何志願軍卻這麼牛?!!

杜魯門不傻,趕緊讓麥帥下臺,換李奇微。

李奇微明顯比麥帥有本事,上來就發現志願軍後勤補給不足的問題。志願軍當時由於後勤跟不上,每次進攻最多隻能持續7天,就要停下來等寄樣。李奇微發現這個規律以後,就利用志願軍“七天攻勢”規律,跟志願軍拼消耗。當志願軍進攻時,他就利用美軍火力兵力優勢打防禦戰。等7天之後,趁著志願軍斷了補給,對我志願軍發動猛烈進攻。就這樣,志願軍被迫退到了“三八線”!

同樣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麥帥強!回頭再看彭老總,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願軍有聯合國軍那樣的武器補給,早把聯合國軍趕下海了。說白了,美軍將領就喜歡依靠裝備優勢,無腦碾壓!真要是讓他們到中國戰場上,帶領國軍打日本人,他們敗得更慘!對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蔣介石的部隊也有美國人當顧問。不過,還是一直潰敗。

十年後,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說:

“中國軍隊從士兵到將軍都是最優秀的,我要告誡世界軍隊,不要與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誰打中國,進得去出不來!”


所以,把三方將領能力做個對比:志願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國軍>美軍。

主意:此處“國軍”僅指國民黨方將領,我知道抗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也是國軍序列。

有些起義的國民黨部隊,到解放軍以後,本來很弱的部隊,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軍五十軍,原來是國軍60軍。這支部隊在起義前,因為軍紀不好且戰績較差,被人們戲稱為”熊軍”、人稱“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時,表現英勇,首先攻入漢城。

毛主席在接見50軍軍長曾澤生時,還誇獎他說:"你們打得不錯啊!"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