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皇帝庙乡袁庄村“尚书台”的变迁

“尚书台”的变迁

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袁庄村位于影台寺村西边,皇帝庙村子的北边。过去,我们村子东边到影台寺村之间有个高土岗,人称东岗顶。村西边到皇帝庙学校后也有一个高土岗,人称西岗顶。

影台寺和皇帝庙村名的由来

影台寺村因村里有个影台寺而得名。关于影台寺村西边这个高岗,又称为“尚书台”。据临颍县志记载,东汉经学家马融(公元79年----166年)任许州令时候,曾读书于台上,曾经在这里设帐授徒。所以又叫“尚书台”“马台”。“马台书声”曾列为明清时期“ 临颍八景”之一。村有马融祠,后废为僧寺。因台高遮寺,故称为照影台。俗称“影台寺”。

皇帝庙村因为村里有个皇帝庙而得名。传说,东汉末年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后,有一次走到这里,遇到天下大雨,他们见路边有一座小庙,便进去避雨。

临颍宣传片

后来三人成就了大事业,人们把这个庙改名“三义祠”。庙里塑像有刘关张三人坐像。因为刘备做了皇帝。人们又称三义祠为皇帝庙。皇帝庙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在我小时候,听老人说,东岗顶是三国时候曹操的“虚粮塚”,西岗顶是曹操的练兵台。关于传说的历史真假,无从考证。但无论是东岗顶还是西岗顶,上边都是平地,如同高台,占地面积很大。

东岗顶上建有十几个砖窑,生产队时候挖土做砖,烧窑。经常挖出陶罐。空心砖等汉代墓葬。听说有人挖土的时候还还挖出了宝剑,护心镜等。对于东岗顶上总是充满了神秘和好奇,在人们的心目中,那里古墓多,人们说那里很“紧”(方言即危险的意思),夜晚人是不敢单独去的。

西岗顶上,因地势高,生产队时候经常作为场面,每到麦收季节,碾压得光滑平坦的场面上堆积如山的麦垛。三夏过后,除了堆积的麦秸垛外,场面上种上了蔬菜,成了生产队里的菜园子。

皇帝庙和我们村的村民盖房子时候,经常在西岗顶的北边边缘地方挖土,有时候挖出一层瓦片和断砖。像是古时候房屋倒塌遗留的残片。再往下挖就会有河蚌,贝壳,海螺等,像是河流淤积的断层面。挖平的地方还经常再继续起土,做“水坯” 盖房子用,天长日久,挖成了大坑,下面还挖出沙子。坑底里是流沙。据此,可以判断我们这里的高岗应该是以前有人居住,遭遇自然灾害,房倒屋塌后因暴雨或者洪水冲刷形成后来的地貌。

东岗和西岗并不相连。东岗上地势高,面积很大,南北宽阔。东岗的北边台下是影台寺,后来改为影台寺学校。西岗的西南边是皇帝庙,后改为皇帝庙学校。

我在皇帝庙小学上学的时候,学校院里的一棵柏树已经有一搂粗,树是建庙时候栽种下的。作为学校作息信号的一个碗口大的铜铃就挂在这个柏树上。学校里有三排草房。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在最后边一排。学前班,当时叫育红班,是一个破草房。里边空荡荡的。土坯墙上没有没有门窗,留有门口,远远看去就是黑洞,窗户口像个黑窟窿。

一二年级的教室比育红班的教室条件好。有门窗,里边没有桌凳,是用土坯垒砌的一排排土台。台面是整齐的空心砖。当时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桌子”就算是条件好了。学生上课时候,自己从家里搬一个小板凳,趴在土台上写字。那空心砖面被摸的光油油的,起明发亮,上边孩子用铅笔涂抹的字画,清晰可辨认,还有用小刀刻的名字等。原来,这些空心砖都是从东岗顶上挖土时候从古墓葬里挖出来的。

影台寺学校只有小学,学生上中学了来皇帝庙学校就读。我在皇帝庙学校上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影台寺村里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有影台寺同学说起他们村里的大雁坑和虚粮塚。他们说的有神有色,充满了传奇。

大雁坑和虚粮塚的传说

当地一直流传着曹操设计“虚粮塚”的故事。我问村里老人,好多人都知道关于大雁坑和虚粮塚。

影台寺村东南有个大坑,常年有水,边上还有芦苇,水深不见底。边沿立陡立沿,村里也有人叫“立楞坑”。因为过去那里,水草丰茂,野生水禽很多,经常看见有大雁在此栖息,人都叫“大雁坑”。

传说,东汉末年袁绍在北方是最大的割据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割据中原地区。曹操和袁绍形成了当时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争夺天下,袁绍企图统一北方。消灭曹操的势力。

一次,袁绍大军南下,派人到曹操这里联络,进行访问,名义上是结成同盟,实际是为了打探虚实,刺探情报,了解曹军的兵力部署和军事实力。曹操为了迷惑袁绍派来的使者。虚张声势,制造假象,设计“虚粮塚”。

相传,曹操把军队驻扎在今天的皇帝庙村一带的高岗上。派兵从影台寺东南部那里昼夜挖土,运达高岗上,堆积成山。

然后在土上边倒上粮食,伪装成一个个粮食堆。整个高岗变成了粮食储备库。派有驻军在周围把守这个军需基地的粮草。

袁绍派的使者到了以后,曹操派人领着他到军队视察西岗顶上的士兵操练演习,又故意暴露粮草基地。

袁绍派的使者回去以后,向他报告情况反映,曹军兵强马壮,粮草堆积如山,后勤保障充实。袁绍从此不敢轻举妄动了。

由于虚粮塚挖土,影台寺东南那里挖成了大坑,从此就成了常年积水的“大雁坑”。

我小时候,去过 “大雁坑”。那里面积已经变小了,常年水位很深,没人敢在那个坑里游泳。夏天暴雨多,秋雨连绵。成年看到的水总是与坑沿平。秋天,水如明镜,映着蓝天白云。与落日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汉代墓葬与宋金战场遗迹

长期以来,影台寺村附近的几个村子在东岗顶上烧窑取土,各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老式砖窑,十几个砖窑,就像烽火台。砖窑附近有取土烧砖的窑场。那时候,村民建房的少。挖土还是最表层。经常挖出来古墓葬。有很多的空心砖和陶罐。有的人挖土时候,发现了陶罐等东西,就小心翼翼地慢慢挖。期盼着挖出来一罐子古钱币,或者金银财宝。等到完整的陶罐挖出了一看,里边空空,或者填满了泥土。他们会因为失望了一怒之下,把挖出来的陶罐子打个粉碎。或者就随地乱扔了。

我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到窑厂上去玩耍,还会捡到完好的陶罐子。有时候把看着好的陶罐子拿回家,就会遭大人们的数落。老人说,那些都是死人的“衣饭罐”,墓葬里的东西,拿回家不好,会带来晦气。听了这些话,我就心里有些害怕,怕被鬼缠上。赶紧把东西拿出去扔掉了。想想上小学时候,教室里用墓葬里挖出来空心砖垒的台面,心里就有点犯忌讳。

高岗上不仅有汉墓,还有少数历代的墓葬。经过文物部门考证,这个高岗上出土的空心砖,陶罐等都是汉代的墓葬品,可以推断这里过去就是一个很大的汉墓群。

1990年,我大学毕业后,在皇帝庙乡一中教学。担任中学的历史课。因为皇帝庙一中地址就在影台寺村高岗的南边,有时候我到高岗上去看尚书台遗址。在砖窑上见到有汉墓中挖出来的陶罐,捡到后带回去放在办公室里,当做文物存放。给初中一年级教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把这个当做陶器样品,让学生观看。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我把家乡的历史遗址,遗迹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课外时间,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感受历史的真实。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放学了到窑厂里,捡到古墓里挖出的陶罐就给我送来了,让我观看判定。有一次,学校要拉土填坑,组织学生到影台寺的砖窑上拉土。在那里,大家捡到一个刚挖出不久的空心砖,我看到后,觉得也是个文物,就拉到了学校里,放到了一个老师的厨房墙角处。这个空心砖,完整无缺,上边还有花纹和图画。图画是红色的,清晰可见是图画是几何图案和树。很有收藏价值。可是一星期后,风刮日晒,彩色已经退掉了。

由于长期挖土,做砖,这里的汉墓葬也逐渐被挖完了。

有一年,我们村里有人在自己院子里建猪圈,挖土时候挖出来一个古代将士的遗骨,有盔甲和腰间的一桶箭簇。盔甲、箭簇的铁杆锈迹斑斑,一动都腐烂了。捡起来了十几根铜箭簇头,黄铜制成,还相当锋利。可能是宋代军士的装备。

这与东岗顶上挖出护心镜等物联系起来,可以推断这里确实曾经是军事驻地或者古战场。1140年郾城大捷中,宋金最惨烈的一战,杨再兴牺牲的小商桥距离这里仅有四五公里之遥。穿越历史,可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战马嘶鸣,刀枪剑影的一幕情景是何等的悲壮!

联产承包以后,各生产队在东岗顶上的地域更明确了。土地有限,盖房子烧砖用土量越来越多。各村在东岗顶上都建起了新式砖窑。土挖了一层又一层。砖窑承包给了个人。常年有人在砖窑上打工,做砖坯子。经过十几年的挖土,高岗夷为平地,又向下挖了几米深,有的地方挖出了沙层。东岗顶都变成了窑坑。

国家实施环境保护,禁止建砖窑,制作黏土砖政策落实以后,这里的砖窑都被拆除了,坑洼地分别被当做荒片地承包了。种上了庄稼。已经低于周边的田地几米深。高岗地已经消失殆尽。一到秋天连阴雨,积水成渊。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大水坑,湿地相连。很难想象出这里原来曾经是一片高岗了。

“马台书声”作为明清时期临颍八景之一。明代临颍名人杜楠曾有诗二首:

郁郁集万木,亭亭起孤台。

莹莹塘水深,馥馥荷风来。

美人构书屋,绛帐乐群才。

忠经一以述,大山何崔嵬。

胡为竞榛芜,徒倚空悲哀。

谈道人何在,孤台尚有形。

禅房移绛帐,梵语没忠经。

苔苏迷庭碧,芙渠入含青。

衣冠嗟往事,风破半池萍。

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影台寺和尚书台的美景。 如今“尚书台”已经从人们视野里消失。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里寻找它的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