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揚州確保完成15個“城中村”改造

揚州發佈記者 丁蕾

今年,揚州確保完成15個“城中村”改造

今天上午,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暨城中村改造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2019年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完成情況,部署了2020年自然資源和規劃的重點工作。副市長何金髮參加活動。

2019年回顧

為系列重點項目爭取到2.4萬畝用地指標

2019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緊盯重大產業項目、重要科創項目、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需求,爭取到了2.4萬畝用地指標,並建立了“增存掛鉤”“增違掛鉤”“增流掛鉤”等計劃指標統籌分配機制和重大項目掛包服務機制,開通了預審代辦、區域評估、聯合測繪、並聯審批、竣工驗收等“綠色通道”,保證了省、市重大項目全部“落地”。同時,主動對接“科創名城”建設,支持新建了100多萬平方米的科技產業綜合體,配套建設了6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促進了“新產業、新人才、新城市”的互動並進。

全市全年新增4萬畝耕地,同比增長四成

“去年,我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組織編制了《揚州市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工程總體規劃》《揚州市江淮生態大走廊林業建設規劃》《揚州市長江岸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系統開展土地整治、國土綠化、生態修復、礦山治理等各類工程項目。”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周正權說,全市全年新增了4萬畝耕地,同比增長了40%;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3.44%,自然溼地保護率達到53.9%,有效提升了發展的“綠色含量”。

盤活存量土地2.39萬畝,超出年度目標任務28.5%

去年我市以“循環高效”為核心,節約集約利用機制進一步深化。突出“畝產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大力推行“合同+協議”履約監管、“兩提高一縮短”等工作機制,指導各縣(市、區)制定差別化管理政策,通過畝均產值、畝均銷售、畝均稅收等標準控制,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整體提升。同時,進一步加大內涵挖潛力度,通過收回重供、牽線轉讓、企業增資技改、提高容積率等方式,盤活存量土地2.39萬畝、再開發低效用地1.17萬畝、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18萬畝,比年度目標任務分別超出28.5%、53.3%、13.5%。

去年市區儲備用地總量穩定在1萬畝以上

周正權介紹,他們制定了《經營性用地出讓的“五個一”規範》和《商業用地出讓“六條規矩”》, “一地一策”細化建築引導、養老配建、設施配套等要求,提高了土地出讓的精細度、透明度。全市全年出讓經營性用地面積同比增長2%,出讓金同比增長17%,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同時,堅持 “城中村”改造、土地收儲、地塊上市有機統籌,編制了揚州市區重點更新改造地塊“三年行動計劃”,保證了市區儲備用地總量穩定在1萬畝以上,為城市發展調蓄了資源、積蓄了後勁。

不動產交易登記平均時限減少到1.5個工作日

以“惠民利民”為落腳點,基礎業務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持續深化“快聯網通”的不動產登記服務模式,推動不動產交易登記平均時限減少到1.5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窗口服務滿意率達到了100%。“雲上揚州”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上升為自然資源部試點,並完成了基礎地理信息、空間規劃等各類時空數據生產、整理和建庫,促進了國土時空大數據的共享共用。同時,全面加強森林防火、地災防治等安全生產隱患整治,全年未發生一起災害事件,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20年展望

確保全市成片造林4萬畝以上,修復溼地面積4000畝

今年我市將系統治理建生態,創造資源立體管護的新成效。一是加強耕地系統保護。開展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評價、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劃定和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等工作,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實施,全面保數量、提質量。二是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加快推進《長江沿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落地實施,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著力推進廊道提升、家園美化、荒山修復、產業提質、溼地修復等各類工程實施,確保全市成片造林4萬畝以上,修復溼地面積4000畝,推動林木覆蓋率、自然溼地保護率分別達到24%、54%。三是開展林業系統監測。完善全市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網絡,全年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覆蓋率達95%以上。同時,加強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嚴厲打擊濫捕濫獵野生動物和非法經營利用、走私野生動植物行為,切實防範疫情隱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家園。

聚焦“323+1”先進製造業集群,探索編制揚州市產業地圖

今年我市將統籌要素促項目,助力培植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一是強化資源要素投向調節。聚焦“323+1”先進製造業集群,探索編制揚州市產業地圖,指導產業發展空間佈局和用地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發展集群化、特色化水平。聚焦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落細落實差異化用地保障和產業扶持政策,助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二是加強指標使用過程管理。嚴格執行新增計劃安排“增存”、“增流”、“增違”掛鉤機制,強化計劃指標使用效率、投向結構、產出效益的監測監管,發揮用地計劃管理在監測發展質態、調控用地總量和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健全重大項目服務機制。完善省市重大項目“1+6”的掛包服務機制,加強規劃、計劃、佔補平衡等各類指標的有效保障,全面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嚴格落實“拿地即開工”等創新機制,促進各類項目加快落地、投產達效。

探索“標準地”出讓試點,促進企業拿地後按標準建設

今年,我市將節約集約增效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轉變。一是完善節約集約用地評價體系。系統實施產業用地更新調查及開發利用績效評價等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指導縣(市、區)進一步提高投資強度、畝均產值、畝均銷售、畝均稅收等控制標準,建立綜合反映土地利用對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的評價體系。二是提升資源產出利用水平。探索“標準地”出讓試點,促進企業拿地後按標準建設,進一步縮短週期、提升質態。加強已供土地開發利用情況動態監測,建立不同產業類型用地的合理轉換機制,探索符合產業發展規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城市能級提升的建設用地供應新模式。三是推進閒置低效用地高效利用。探索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盤活利用新機制,通過建立低效用地交易平臺、收回重供、牽線轉讓、企業增資技改、提高容積率等方式,“一地一策”落實處置責任,加快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年內,全市再開發低效用地7600畝以上,盤活存量土地1.86萬畝以上。

全年全市經營性用地供應計劃7420畝,其中住宅用地5450畝

今年,我市將做優資產聚活力,形成市場健康運行的新局面。一是加強入市動態調節。嚴格執行經營性用地出讓“五個一”機制和商業用地出讓“六條規矩”,準確把握土地市場運行態勢和地價走勢,優化上市節奏和區域佈局,分區域、分時段精準投放,保持市場供需平衡。全年全市經營性用地供應計劃7420畝,其中住宅用地5450畝。二是構建城鄉統一市場。積極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分區域開展上市潛力分析,制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基準地價,按照國家部署穩妥推進入市試點。建立便民、高效、透明的土地二級市場交易平臺,進一步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效益。三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發揮市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聯席會議作用,進一步細化部門職責、落實工作責任,推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各項任務落地落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

今年確保完成15個“城中村”改造任務

集中力量抓攻堅,推動“城中村”改造取得新進展。緊緊圍繞城市更新改造大局,會同各縣(市、區)政府、功能區管委會,聚焦江廣融合區、東南新城、三灣片區等重點區域,排定28個“城中村”改造地塊(其中市區22個,寶應、高郵、儀徵各2個),確保完成15個城中村改造任務。

充分發揮部門牽頭協調作用,集中精力、集成政策,全力打好“城中村”改造的“攻堅戰”。一是鎖定目標任務,聚力實施改造。緊緊圍繞年內確定的改造地塊,主動協同發改等部門及時做好立項等前期手續辦理,推動儘快進場實施改造。建議各縣(市、區)區分輕重緩急,排定序時安排,穩步有序實施,確保改一塊、成一塊、見效一塊。二是拓寬資金渠道,強化穩定投入。發揮儲備債券資金的“槓桿”作用,將儲備地塊與“城中村”改造地塊有機疊加,適時釋放債券資金投入改造,保障項目順利啟動、快速見效。同時,加大對往年實施地塊的整合力度,及時推出一批成熟地塊上市,形成長期、穩定、牢固的資金運轉鏈。三是嚴格操作程序,規範實施改造。嚴格遵循“統籌規劃、成片改造,統一政策、滾動實施,確定村界、界內封閉”的改造原則,規範操作程序,始終做到搬遷政策、補償標準、安置方案“三個公開”,確保拆遷、補償、安置等各項政策的落實不“跑偏”、執行不走樣,兌現對全市人民的民生幸福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