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上班,大家有压力吗?

日出江花红似火


睿语生涯,为你解忧。回答问题,看我三言。

第一:压力是什么。

分解题目,得到重点关键词“压力”,好吧,那么从关键词入手,先来说说什么是压力的来源,百度百科告诉我们压力源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分为两方面,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第二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综合分析提问,疫情是社会环境性压力的来源,不上班在家会导致个体在家外出受阻,进而产生失眠、焦虑等症状带来生物性压力,所以按照正常的科学解释,疫情期间在家不上班,大家的压力一定有。

第二:压力可调节。

压力有大有小,心情可以调节。面对自己的压力,分清楚自己的压力来源于那个层面,哪些是自己现在可以调整的,从微小改变开始,如果是因为疫情的各种消息产生压力,那么看到结果一天天变好,压力也会减小。如果是因为不上班,工作压力,那么要积极沟通,看公司的形式,提前谋划自己的角色转变,不上班的时候正好给自己充电解压。

第三:行动解压力。

因为疫情的焦虑,尽量少去看消息报道,做好个人防护,用个人的实际行动和忙碌的节奏,找到居家生活的节奏感,随着动起来,压力会好起来。

不工作的经济压力,缩减开支,寻找突破的来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如果只剩下压力,没有行动,依然是徒劳。

相信每一次危险,都会带来新的机遇,直面压力,行动起来,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