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美國的進步運動由三位總統共同完成,分別是老羅斯福、塔夫脫和威尓遜,大概歷經了20年時間。

1850年以來,美國經歷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變遷,迅速從一個鄉村社會變成一個城市社會。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曆史的分水嶺,前面是農村美國,後面是現代美國。這和中國1978年至今的40年改革開放經歷非常相似,只不過比中國早了100多年。



美國進步運動的主體是中產階級。美國的中產階級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中小企業主和農場主,他們又被稱為舊中產階級;

二是隨著工業化進程中壯大的、有強烈職業情感和社會責任心的知識分子階層。包括教師、新聞記者、律師、科技人員、企業管理層和政府公務員,被稱為新中產階級;

三是有一定技能和知識的各種熟練技術工人。

中產階級特別是新中產階級,是一個日益壯大的階級,是一支舉足輕重的社會革新力量。


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中產階級成為進步運動的主體,不是因為他們人數的壯大和對社會的影響力的提高,還因為他們社會地位的下降,隨著大公司壟斷階層的異軍突起,中產階級成為被壓榨和盤剝的對象,他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下降,使他們對專橫的權貴們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出於社會責任感,他們對政治腐敗和工業化帶來的反社會、反人性現象予以揭露和批判,逐漸走上反抗道路。

而在另一方面,壟斷制度使得工農大眾成為了受害者,他們要求伸張社會正義、公平分配社會財富,當時被稱為“大騷動”年代。這時候工人運動不斷髮生,1886年,還發生了勞工政黨參加競選紐約市長的現象,也有人將其稱為美國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序幕。1886年,美國熟練技術工人成立勞工聯合會,會員在1900年有54萬人,到1904年,迅速發展到167萬人,美國勞工聯合會,也就是美國的“工會”,自成立至今一直在美國政治中扮演重要作用。


壟斷組織對農民也存在剝削,這主要體現在農民的貨物被鐵路壟斷公司勒索高價運費,中西部農民對此強烈不滿。隨後,兩個最大的農民組織,全國農民聯盟和美國平等協會也領導農民投入反壟斷的改革運動,捍衛農民權益。

同時,美國婦女也行動起來,她們主要是爭取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


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西奧多·羅斯福

1901年,年僅42歲的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他是二戰中著名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叔叔,史稱老羅斯福。他的改革理念是調整財產與公共福利的關係,重新把公共福利置於個人財產即發展之上,他認為這是重建社會和諧的主旨。

在兩屆任期中,老羅斯福著手控制大企業的“過度權力”,加強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管控能力。對鐵路、食品、藥品、金融等企業進行監管,聯邦政府起訴並拆分了摩根和洛克菲勒集團的北方證券公司。

1906年,他促使國會通過了《赫本法案》,授權州際貿易委員會設置鐵路運費上限,同時禁止鐵路公司為關聯公司免費運輸貨物。同年,國會通過《食品和藥物純淨法案》和《肉類產品監督法案》,對養畜和肉類加工企業進行稽查並強制衛生標準,避免小型屠宰場的不合格衛生標準的產品進入市場。國會還通過了一些旨在保護勞工權益的法律。


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老羅斯福還支持當時新聞界的“扒糞運動”,為改革提供了巨大的輿論支持。這次改革最重要的是,使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應該發揮積極的作用,使美國人逐漸接受一個積極政府的理念,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也要發揮作用。

1908年,塔夫脫當選美國總統,他繼續推行老羅斯福政策。聯邦政府起訴了大批壟斷企業,並擴大政府管制鐵路公司的權力,第一將電話與電報公司納入政府管制。此外,塔夫脫將更多的土地納入聯邦森林保護體系,美國有很多國家森林公園,比如“黃石國家森林公園”。

1913年,威爾遜當選總統,他在沿襲羅斯福反壟斷改革的同時,還積極推行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將進步運動推向高潮,1913年,開徵個人所得稅,建立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銀行,即美聯儲。推動選舉制度的改革,包括無記名投票制,保證選民的投票自由;用選民投票直選製取代黨魁對候選人提名權的控制;改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舉的舊制,實行選民直選參議員;賦予婦女選舉權。


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制憲會議

這裡我簡單說下美國的民主制度,美國在建國之初實行的是精英政治,大多數美國人是沒有選舉權的,只有少數的農場主、企業家和社會名望人士才有選舉權。像小業主、勞工、婦女根本沒有選舉權,還有黑奴制度。美國黑人在1870年才有選舉權,美國婦女(包括白人婦女)更慘,在1913年才有選舉權。美國黑人在1960年還在搞民權運動。美國的民主也是漸進式的、逐步完善的過程。其實,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反對專制才是目的,所謂的大民主帶來的多數人暴政,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大財團進行政治操縱的主要手段是政治捐款,為了整治腐敗,美國政府通過立法,加強對競選經費的管理。許多州先後制定了反腐敗法及限制公司的政治性捐款,管理競選經費開支和院外活動的措施。

1882年,馬薩諸塞州制定了《反腐敗行為法》,要求各政黨將其關於競選收支公開並存檔;

1907年,國會通過了限制籌資的《提爾曼法案》,禁止公司和全國性銀行向競選人提供捐款;

1925年,國會又通過了《聯邦反腐敗貪汙實踐法》,該法對國會競選花費進行了限制,比如參議員選舉費用最高限額為2.5萬美元,眾議員為5000美元,而且規定競選中所有的花費都應公開,對公司捐款進行了限制。

這些法律限制了大公司對地方政府的政治影響,削弱了大財團對政治的控制,減少了腐敗行為的發生。

美國的進步運動,使得聯邦政府的權力得到加強,總統對國家經濟和政治權力也得到了加強,美國人的公民意識也從地方社區的轉變成國家。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二次運動可以解決的。1920年代的經濟繁榮暫時掩蓋了各種問題,而到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以及胡佛總統的保守主義,不僅未能化解危機,反而加重了危機。這再一次改變了美國人對政府職能的認識。


美國的社會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2年,老羅斯福的侄子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開始推行“新政”。“新政”是進步運動的延續,它與進步運動是一脈相承的。“新政”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減少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並且政府開始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福利方面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這也印證了偉人說過的話,社會主義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有的時候市場多一點,有的時候計劃多一點。其實,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都很重要。在美國來說,民主黨上臺,就左一點,政府幹預多些。共和黨上臺,就右一點,強調市場、自由就多些。

進步運動一直影響至今,套用中國人的一句話,叫做改革永無止境。比如1885-1910年成立的美國經濟學會,學員主要由大專院校的經濟學教師組成,到了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經濟的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來自商業和經濟專業的人士加入,目前會員為18000人,另有4500家圖書館,成員半數為各學術機構,其餘為工商企業和各級政府機構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對國家和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美國的進步運動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改變了美國人的觀念,認識到了積極自由的重要性,讓美國人從殖民陰影中走了出來,消除了對政府的戒備和恐懼,這也為“羅斯福新政”、約翰遜“偉大國家建設”,也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的國家治理結構和美國社會。如果沒有這些改革,我們不可能看到今天這個繁榮、強大、對公民負責的美國,世界上也不會出現所謂的“美國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