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关宁铁骑既是明朝“第一雄军”,又是满清“第一骑兵”?

历史一书生


这个说法我倒是没有听说过。

关于关宁铁骑,它值得并不是关宁军中所有的骑兵,而是关宁军中祖家和吴家手底下的私人家丁武装。


先前在孙承宗创建关锦防线时,所成立的7万辽军被称为关宁军,其中关宁军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车营、骑营和步营。按照孙承宗的想法,他是要一路修城堡修到沈阳旁边,如此一来作战时依仗的便是车营战法。


不过由于大明财政吃紧,所以这个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城堡也是修到大凌河就修不动了。袁崇焕接任以后,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开始改变练军方式,通过增加骑兵的数量,来提高关宁军的野战能力。当时蒙古有十余万归附民,袁崇焕一面安置他们,一面从中选取善战者加入关宁军。但是并没有文献指出过这些新增的骑兵都是关宁铁骑。

事实上因为财政赤字,即使是被优先考虑的关宁军也经常被欠饷,所以孙承宗希望的恢复到戚继光时代的强军计划是不现实的。在袁崇焕接任以后,袁督师也是只好走辽东军的老路子,让赵率教、祖大寿、吴襄等辽东将领扩建家丁武装。《明季北略》中提到了对于关宁铁骑的一个描述:“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绥寇纪略》明确指出所谓“关宁铁骑”指的就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



再后来明亡之际,吴三桂手下也有所谓的“关宁铁骑”,很有可能就是继承了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部分骑兵武装。


铁骑军中除了汉人,也还有先前安置的蒙古难民。《明档》记载,对于这些蒙古难民,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人数约三千人左右。

同时期袁崇焕为关宁军增添的四万多骑兵,从这里看来是和祖大寿的家丁关宁铁骑没有任何关系的。


松锦之战后,祖大寿的祖氏派系几乎全部投降大清,其中自然是包括了这三五千的关宁铁骑,加入清军体系后,他们被编排为汉八旗。可能这就是题主得出这个题目的原因。


火器工坊


八旗军团碰到了真正的对手

对于满清八旗军团的军事威胁,明朝上自帝王,下至大臣,全策全力使出了很多办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调遣镇守长城九镇的边防军,不断从全国各省抽掉兵力,一波又一波的开赴辽东前线,对八旗军团展开强大的攻势。

可惜军备废弛极其严重的明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不说,还不断的丢失领土。



自袁崇焕督师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以后,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终于将八旗军团的攻势给挡了回去,可是缺少野战部队配合,仅仅依靠防守,威胁永远无法根除,所以他痛定思痛之后,向朝廷提出建议,欲用全国之力,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野战部队,然后跟八旗军团一决雌雄。

朝廷准奏,每年从全国征收资金七、八百万两运到辽东地区,用重金供袁崇焕打造一支明朝新的边防军。

于是,一支新的军队应运而生。

当八旗军团在宁远城下布下九座营盘,对宁远城发动强攻之时,一支军队从宁远城中走出,然后布阵于城外,两军正面肉搏之时,无论八旗军团如何用力,始终无法撼动这支军队的防线。





这一支战力强大的明朝新军,就是被后世称为历史上十大常胜军之一的关宁铁骑。

关于大明关宁铁骑,在后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褒扬他的人,认为关宁铁骑是媲美秦之锐士,唐之玄甲军,宋之背嵬军的存在,战力通天。

对关宁铁骑嗤之以鼻的人,认为这样一支毫无廉耻,谁有钱为谁出力的军队,是一种祸害,这从关宁铁骑后来为清军打天下,调转枪头进攻李自成和南明可以的看的出来。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吴三桂,他就是关宁铁骑的核心人物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关宁铁骑真的是一支战力强大,唯利是图的军队吗?



关宁铁骑的构成

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正处在辽东地区,思维敏锐的袁崇焕感受到辽东半岛人民性格彪悍,血性十足,而且人人骑术精湛。

这不正是好兵苗子?

袁崇焕经过慎重考虑以后,制定“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请求朝廷拨款,明王朝每年从全国各地税收中拿出七八百万饷银,用于打造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的勇猛,是地理因素所决定的,辽东半岛是各民族杂居之地,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就包括蒙古人、汉人、女真人、朝鲜人等。

多民族杂居之地,本来就极为混乱,而这种混乱又造就当地人性格彪悍,再加上八旗兵时常纵兵掠夺人口和粮食,这又加剧辽人与女真人之间的仇恨。

所以袁崇焕打造的这支关宁铁骑就是多民族组合而成的军队。

而且士兵选拔极其严格,能够被挑出来的都是精壮大汉。

这样一支重金打造军团的战斗力如何?



关宁铁骑的惊天战力

据史料记载,1627年5月,征讨朝鲜大胜而归的八旗军团,在皇太极的亲自统领下,于5月12日对锦州发动攻势,由于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得当,八旗军死伤惨重,仍旧无法攻破锦州,万般无奈之下,皇太极率军绕过锦州,进攻宁远城。

5月28日,八旗军开始沿宁远城外围建立九座军营,形成对宁远的战略包围。

准备进攻的八旗军,眼睁睁的看见宁远城门打开,从城门洞走出一支军容严正的明军,在总兵祖大寿的指挥下,列阵城外,挖掘壕沟,架设车阵,气势凛然的等待八旗兵进攻。

皇太极一声令下,阿济格一马当先杀奔而来,后面八旗兵大队,万马冲锋,如波翻浪裂一般。

此时宁远城上,令旗挥舞,城头上火炮轰鸣,冲锋中的八旗兵中炮或死或伤,尽管如此,仍旧无法阻止八旗兵冲锋。

布阵于城外的明军,使用鸟铳,三眼铳不断对八旗兵射击。

待两军相接,刀枪并举,杀到一处。

原本战斗力极差的明军,一改往日软弱作风,竟然悍不畏死的将八旗兵完全抵挡住,无论八旗兵如何进攻,这支明军依旧岿然不动。

枪声,炮声,刀枪厮杀声,交织在一起。

八旗兵损失极大,明军损失也不小,两军杀的血流成河。

此一战,八旗兵溃败之后,记住了一个铁军之名,关宁铁骑。

有关宁铁骑在,八旗兵休想越雷池一步。

关宁锦防线,彻底成为八旗军团无法逾越的屏障。



这一战,袁崇焕给予关宁铁骑很高的评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人人敢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

三年后,八旗兵绕道蒙古,从长城喜峰口进入关内,明边防军不堪一击,迅速溃败。

八旗兵一路向北京杀了过来。

北京的情势危在旦夕,袁崇焕率总兵祖大寿并关宁铁骑九千人马,连续赶了两天两夜的路,驰援北京,由于路途遥远,关宁铁骑掉队四千人马,剩下五千人马于北京广渠门外列阵对敌。

长途奔跑,关宁铁骑已经累的话不能说,连握住刀枪的手都在不断颤抖。

皇太极趁关宁铁骑立足未稳,率先派数万八旗兵发动进攻。

然而结局让皇太极惊呆了。

兵员如此少,而且还是疲惫之军,竟然在八旗兵的冲锋浪潮里,硬生生抵挡住了,而且掉队的四千关宁军,竟然也出现在战场,并且对八旗兵后方展开进攻,八旗兵又一次溃退了。

这一战,让皇太极意识到关宁铁骑是一支不可撼动的移动长城。

这也为皇太极以后力主招降关宁铁骑打下了基础。



袁崇焕之死,关宁铁骑分化瓦解

进攻北京受挫折后,皇太极带着八旗兵退出北京,而率领关宁军立下大功的袁崇焕,立即以通敌罪名被革职,关进大牢。

朝廷突然来了这一手行动,可吓坏了关宁军总兵祖大寿,他生怕受到牵连,在惶惶不安中度日如年,北京实在太危险了,他连夜带着关宁军飞奔回到辽东。

关宁军一走,皇太极又杀回来了,明军完全不是对手,仅卢沟桥一战,明军就阵亡七千余人,而满贵率领四万明军在永定门外与八旗兵交战,也是一触即溃。

北京城危在旦夕,崇祯皇帝下旨招关宁军入京勤王,祖大寿拖延不去。

无奈之下,袁崇焕在狱中亲自写信送给祖大寿,请他务必带兵入京勤王。

祖大寿带兵入关后,跟清军打了几场硬仗,八旗兵丝毫便宜占不到,不但皇太极退回关外,连留下来抵挡关宁军的阿敏也被揍回关外。

袁崇焕遭受诬陷,被凌迟处死以后,关宁军也开始走向分化瓦解之路。

他们一部分战死疆场,一部分被调到西北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一部分投降清朝,这些投降的人员中就包括祖大寿。 作为关宁军的领军人物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因为城池修缮不及,又缺乏粮草,被清军重创,围困在城中无法突围,断粮的关宁军为了活下去,竟然杀民为食,直到城中百姓不存一人,祖大寿无法坚守下去,只得向清朝诈降,皇太极很高兴,亲自接待祖大寿,祖大寿告诉皇太极,愿意为攻打锦州出力。



皇太极极力赞成,于是祖大寿回归锦州后,立即禁闭城门,接着继续抗清,清军大怒,将锦州城重重包围,严防死守,双方大战不断。

这时候明朝援军在洪承畴的指挥下,想要解救祖大寿,却屡次被八旗兵打败,直到洪承畴被清廷俘虏投降后,锦州也因被困一年而断粮,关宁军又一次杀民充饥,祖大寿眼见无法生还,又一次向皇太极投降。

这一次是真的投降了。

虽然祖大寿先降后叛,但是皇太极非常看重祖大寿,丝毫不怪罪他,反而对他以礼相待。

皇太极为何如此大度?还不是看重关宁军的战斗力,想收为己用。

自此祖大寿彻底加入清军阵营。

但是祖大寿终其一生为清朝出力不大。



关宁军倒向清朝,成为攻明急先锋

可是他的外甥吴三桂心里就比较矛盾了,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吴三桂处在清、顺两面夹击的凶险之中,他要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

本来他的首选是归降李自成,可是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对吴三桂家洗劫一空,打伤吴三桂父亲吴襄,劫走陈圆圆。

这在当时复杂局势下,吴三桂本来就是惊弓之鸟,他怎么敢放心投降李自成?可是不投降,必然会受到李自成攻击,这让当时已经缺粮缺饷六个多月的吴军,怎么能够抵挡的住?



吴三桂在饥寒交困之下,转投满清。

当然投降的关宁军中不止吴三桂一人,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关宁军统帅,他们成为大清先锋官,用刀枪为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

其中以吴三桂最为卖力,明朝永历皇帝兵败逃亡缅甸,多尔衮都选择放弃追杀永历皇帝了,但是吴三桂一直追击到缅甸,亲手用弓弦勒死永历皇帝。

可以说,关宁铁骑为大清王朝打下了一半的国土,功劳巨大。

然而康熙年间推行的撤藩政策,爆发了三藩之乱,而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手中握有的关宁军最后一点血脉,在这一战中,全军覆灭。



至此,关宁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综上所述,首先关宁军所处辽东地区,一直以来是战乱之地,明、清、蒙古之间多次爆发大战,汉、蒙、满、朝鲜等多民族杂居,民族矛盾尖锐,人人自危,所以自我保护意识尤为突出,这就是很多人认为关宁军有奶便是娘的原因。

二,自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以后,关宁军就对明朝有了防范,他们此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为明朝卖力,却又害怕明朝像对待袁崇焕那样对待自己,其中祖大寿在袁崇焕死后,崇祯皇帝多次招他入京面圣,他一次也不敢去,用军务繁忙推脱,就算出外,也绝不独自一人,生怕被锦衣卫给抓走了。

三,严重依赖明朝的钱粮供应,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钱粮断了,无钱无粮养不住兵,可是关宁军又处在清、顺之间的战略要地,无论谁势大,第一个消灭的就是关宁军,为求自保,他就要选择性投降了,经过权衡,他们选择了满清。

四,投降清朝后,关宁军进攻中原,特别卖力,以至于清朝有半壁江山都是关宁军打下来的,他们这么努力的原因,就是表忠心,为日后永享富贵打基础。


旧史风


吴三桂统领期间的关宁铁骑,的确既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雄军",又是满清王朝的"第一骑兵″!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一件事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吴三桂带领的关宁军,属于袁崇焕统辖辽东时打造的主力军。这支军队因为长期与满清作战,而煅炼成一支战斗力非同凡响的强悍力量!当他们忠于大明王朝时,自然就是大明得以保全宁远至山海关一线的"第一雄兵″!正是由于有他们的存在,满清才无法啃下山海关这块硬骨头。从而无法从这条险要的同时也是最便捷的通道,直取大明首都北京城!令清军几次进入中原劫掠,都要从蒙古绕道而行!



但是话分两头讲,当这支军队在崇祯殉国后,却因为李自成的失策而投降了满清。试想,这样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会拥有多么大的杀伤力!当他们为明所用时,是一块抵挡外敌入侵的铁盾。而当他们投效于异族时,便成了敌人手中的利矛!而且这支利矛还拥有可以贯穿残余明军和大顺军等武装的“纸盾″的力量!并且关宁军多是骑兵,机动灵活,战力强悍!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机械化部队″。吴三桂带领这支军队一直打到云南,为满清能鼎立天下立有汗马功劳,吴三桂也因此受封平西王。由此可见,处于那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战力强悍的关宁军是否会成为“大明第一雄军″还是成为满清的"第一骑兵”,还是要看他们为谁所用!为谁效力!


北疆同心侃历史


所谓关宁铁骑,不过是明末辽东军阀的私人武装而已,这和明朝军事力量的衰落有关。

李成梁镇辽时期,由于辽东的气候以及明朝把军士当农奴使唤,导致明朝军事力量衰落,而包括李成梁在内的明军将领,只能通过厚养家丁的方式来作战。

所谓家丁,也就是将领的私人雇佣军,只对将领个人效忠。这帮人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健的壮丁。有的来自于社会招募,比如李成梁的家丁就包括了不少蒙古、女真勇士,如果可以的话你也可以通过招安土匪山贼的方式来扩充私人武装;有的是从明军当中挑选的壮丁,基本条件都是身强力壮,还有部分将领可能会加上没有不良嗜好的标准。


这就导致了两个个问题:第一、大量的军事资源向家丁倾斜,家丁拿着优厚的军饷,不少家丁还有着私人田产;但是明军正规军士则愈加赤贫,本就不多的军饷被家丁拿了绝大多数,而且疏于训练的军士已经无法称之为军人,只能当拉拉队;第二、明军整体战斗大幅降低,因为军队的强弱是通过整体战斗力来衡量而不是通过少数得精锐部队来体现,如果对手是早已衰落的蒙古或者是小国寡民的女真明军尚可凭借家丁得猪突冲锋来取胜,那么遇到一支整体战斗力强、兵种编制完善的对手就只能品尝什么叫失败。

八旗的优势在于,通过管理层级的简洁提高行政效率、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所以八旗兵军容严整、纪律严明,哪怕是应对敌人突袭也能从容保持队形,分合自如。同时,八旗部队也是兵种齐全,重骑兵、轻骑兵、重步兵、轻步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同时,有赖于东北自然环境得原因,满洲人在农耕的同时还要通过捕猎、采集的方式换取生产生活资料,所以锻炼了满洲人勇敢、顽强的精神,每个壮丁都是下马为民上马为兵的勇士,甚至连满洲妇女都擅长弓马骑射。所以,满洲八旗的整是明朝少量的家丁无法比拟的。
所谓关宁铁骑不过是辽东军阀的私人武装,在战斗力方面确实强于绝大多数明军。但是问题是,他们由于利益的关系效忠于将领个人,对明朝并没有什么忠诚可言;但是如果一旦无利可图,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改换门庭。所以这就使得明军将领不得不将大量的资源用于培养家丁,加速了明军的衰落。



再者,由于拥有私人班底,明军将领也迅速蜕变为军阀。在危急时刻,他们想的不是如何扭转局势,而是脚底抹油溜了,因为如果损失了私人班底,那么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很可能连身家性命也就没了。

所以,这个所谓的关宁铁骑,只能成为没有回报的吞金兽。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关宁铁骑输在国家内部的腐败,而不是战斗力,其再有战斗力,也不是超人,面对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八旗和闯军,只要它们的战斗力不太差,没有错误的指挥,它也无能为力,对八旗,只能依托城关,对李自成,不投降,只会战斗到最后一人。以不出关大规模野战和冲不动闯军,来否定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武断的和非军事的,几千人没法包打天下。

一支军队的强弱,主要还是看国家的实力,领导者的能力,而不是单兵的战斗力,有国家实力支撑,好的军事指挥人员指挥、训练,适当装备,单兵战斗力和综合战斗力,是根本不用担心的问题。李成梁在世时,什么蒙古骑兵、女真骑兵,都叫他任意杀戮。短短几十年,明朝骑兵就不堪了吗?!不堪的是国家政权。

关宁铁骑实际来源于祖大寿的祖家军,以祖家的三千家兵为主,实为蒙古人,是祖家的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族首领为将。祖大寿降清,他手下的关宁铁骑,也成了满清汉军八旗的主力,吴三桂因为家族与祖大寿的姻亲关系,父亲本是祖大寿旧部,手上也有一支关宁铁骑。所谓家兵,就是私人募兵,是实际上的军队,而不是看家护院的保安。明朝晚期,明军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就基本是这种募兵。

明朝有雇佣蒙古骑兵的历史,据称明朝最强骑兵,就是著名的蒙古朵颜三卫,但成祖时,三卫叛逃,成祖北征时,明军依然打残了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


沉140769451


关宁铁骑成名于宁远之战,是明朝集天下财力装备的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敢于和八旗军队正面交锋,屡创佳绩。关宁铁骑,秦军,象雄军是明末三大精锐。吴三桂投降清朝以后,他手下关宁铁骑又成为清朝第一骑兵。

崇祯元年(1628年),袁祟焕督师辽东以后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政策。精心挑选辽土精壮组成一支精锐骑兵,也包括蒙古,女真等夷丁。宁关铁骑铁盔铁甲装备精良,崇祯皇帝说:"朕竭天下之力,而成此一旅。”可见关宁铁骑在明军中之地位。

关宁铁骑成名之战是宁远大捷,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率数万八旗兵扑向宁远城。袁祟焕率军英勇抵抗,城上红夷大炮炸得八旗军血肉横飞。皇太极不为所动,根据以往经验,八旗军只要冲过大炮射出死角就可扑到宁远城下。但是这次不同,宁远城中杀出一只精锐骑兵。

明朝骑兵同八旗兵正面拚杀,城上重炮抬高炮口轰击后金中后军。八旗军和明军伤亡惨重,赵率教率一支明军袭击女真后路,皇太极不得不下令撤军,关宁铁骑一战成名。祟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关内。/

袁祟焕率九千关宁铁骑驰援北京,前锋五千骑兵同数万八旗军对峙在广渠门下。两军激战三个时晨,战况惨烈,袁祟焕身中数箭,所幸身披重铠没有伤到身体。这时关宁铁骑落后四千骑兵加入战斗,两支骑兵内外夹击,皇太极不得不率军撤退。

关宁铁骑在广渠门之战后分成三部分,祖大寿率领一支守关外,吴三桂率一支守山海关,另一支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后来祖大寿和吴三桂相继投降清朝,关宁铁骑编入汉八旗之中成为清朝镇压农民起义和南明政权的急先锋。

关宁铁骑成为清朝八旗兵中一支劲旅,这支关宁铁骑最后绝唱是吴三桂反清战争。吴三桂从云南起兵反清迅速打到湖南湖北地区,歼灭康熙数十万军队。如果不是战略失误,可能把满清赶出关外。关宁铁骑成名于袁祟焕时期,因袁祟焕原因不受明朝重视,后来因吴三桂反叛清朝也不怎么喜欢,成为老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弃子,逐渐湮没于历史之中。







关东侠客


关宁铁骑,最早由袁崇焕等训练组建而成,大概在三万骑左右,这只铁骑一直与满族后金军对待,基本能抵住后金军进攻,立有大功劳。从这一角度讲是明朝第一雄军。到李自成灭亡明朝,吴三桂率关宁铁骑投降满清,为满清打江山,一路战斗统一全国,吴三桂军至少有四分之一功劳,从这一角度讲,关宁铁骑又是满清第一骑兵。


用户8563907151856



把外敌挡在边疆以外的铁骑兵,宁远,宁锦大战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心惊肉跳,施了个离间计,皇帝把袁杀害,铁骑溃散,也许吴三桂抱着复仇心态投降满清,充当满清的走狗,鹰犬,残杀起义军,为清军入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从北杀到西南,被清政府称为满清第一骑兵,可耻。


七星印月


关宁铁骑,得名于明朝“关宁防线”,“关”即山海关,“宁”即宁远!那是明朝后期抵抗后金最为关键的防线。而关宁铁骑更是当时明朝最为倚仗的部队,其镇守辽东防线和后金的八旗军队数次血战,打出了赫赫威名。



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明季北略》

从宁远城下,血战皇太极,数万八旗军丢盔弃甲!到北京城勤王,九千关宁铁骑,疲师再败皇太极。关宁铁骑算是明朝末年那个腐朽时期,大明军队唯一一块遮羞布。



当然,称其为明朝“第一雄军”有些欠妥,毕竟那时候的明朝已经大厦将倾,关宁铁骑独木难支。远不如曾经朱元璋时代那支远赴大漠凯旋而归的北伐大军。

所以,我更愿意称其为明末第一雄军。



当然,关宁铁骑虽然是曾经八旗军的死敌,但后来却助纣为虐,这只军队在祖大寿,吴三桂等主将相继投降清朝以后,便成为了清朝手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在清朝入关征战中原的过程中,曾经的关宁铁骑可是出了大力气,吴三桂带着他们从东北一直打到了西南,打遍了大半个中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清王朝最得心应手的一支部队。



故此被称为满清“第一骑兵”,不过,这个称号,显得是那么讽刺!一支本该是如背嵬军那般忠心为国的铁血之师,最终却为敌人卖命,骨气何在?


白话历史君


吹过头了,关宁铁骑被八旗堵在山海关不敢出门,野战不敢接,欺负八旗轰不动山海关。但是那有如何呢?八旗多次绕过山海关入关劫掠,连山东都遭殃过,真是第一,像戚家军和白杆军那样和八旗来一次野战呀。所谓的第一骑兵,冲李自成的老营都冲不动,最后还是靠八旗才击溃对方,这种第一未免太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