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皁”新生——記大涼山扶貧警察彭楊

創“皂”新生——記大涼山扶貧警察彭楊

將土豆削皮、切碎、蒸熟、搗成土豆泥,加入由鹼和橄欖油混合的皂液,再朝同一方向不停攪拌均勻,倒入模具,靜置兩天後,有著淡黃色澤、細膩質感的土豆手工皂成型了。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彭楊在廚房裡製作皂液。

這份神奇,發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一個小廚房裡,出自成都扶貧幹部彭楊。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彭楊在製作土豆手工皂。

“這裡海拔2340米,土地薄,地貌複雜,別的地方能發展的產業很難在這裡發展。村民祖祖輩輩種的是土豆和蕎麥。”彭楊一邊展示當地出產的“青薯9號”土豆一邊說,“我偶然看到用植物做手工皂的視頻,聯想到澱粉去汙能力很強,就開始拿這裡的土豆做試驗,結果在網上很受歡迎。只要能把質量產量穩定下來,我就能找到銷售渠道。”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這是3月11日拍攝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山村景色。

從去年開始,他先後試驗了十幾次,終於在皂液調配、溫度、土豆軟硬程度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彭楊是四川省2018年派往涼山開展脫貧攻堅與綜合幫扶工作的5700名幹部中的一員,來自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從警17年。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工人在進行通組路面硬化施工。

瓦古鄉是美姑縣最偏遠的鄉,與縣城之間橫亙一座海拔3600米的大山。彭楊所在的古覺村距鄉政府20公里,是美姑縣80個尚未脫貧村之一 ,全村66戶中有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這裡是大涼山為數不多的村民仍居住土坯房的村落之一。”彭楊說。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彭楊將土豆削皮煮熟後,壓制成土豆泥。

2018年以來,全鄉10個村陸續有了通村路。古覺村的4戶貧困戶已經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集中安置房,剩下的也將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搬遷。眼下,村裡通組路正在加緊硬化中。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彭楊在削土豆皮,準備製作土豆手工皂。

“駐村兩年,每天都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道路從無到有,老百姓從土坯房住進窗明几淨的新房,火塘變成了電爐,孩子和大人有了分開的房間,用上了沙發,路邊裝上了太陽能路燈,4G信號全覆蓋,村莊慢慢擺脫了貧窮落後面貌。我常常問自己,老百姓的新生活除了這些,還應該具備些什麼,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彭楊說。

倡導並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對當地脫貧至關重要。彭楊的工作,多與移風易俗有關。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3月10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15歲的沙馬也曲(右)和她的媽媽拿到了彭楊製作的土豆手工皂。

“移風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一件事不斷強調、重複,就能成為習慣。”他督促老百姓疊被子、整理房間;天氣好的日子,他幫孩子們洗頭、洗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勤洗手、講衛生的習慣,被他強化、提速成“必須幹”。

彭楊第一時間製作了一批手工皂,分發給村民,“雖然疫情沒有波及這裡,卻是村民改變生活習慣的機會。”

彭楊說,他準備疫情過後,發動留守婦女生產手工皂,計劃在1年內建成一個吸納瓦古鄉4個村村民的手工皂合作社。這個想法得到鄉領導支持。

記者瞭解,過去兩年,彭楊駐村雖然艱苦,但不失精彩。

“我不會彝語,但與老百姓有共同的肢體語言,實在不行就連比帶畫。只要用心為老百姓做事,他們都會記在心裡。”他說。

他專門買了輛二手車,送村裡孩子下山上學,幫村民跑腿,為鄉親們運送雞苗、豬仔、種子、化肥……在崎嶇的“搓板”路上跑了近3萬公里。

天氣好的夜裡,他會在學校操場裡給村民們放電影,從中“插播”宣傳扶貧政策,宣傳計劃生育,強調禁毒防艾、控輟保學……時間長了,人們漸漸發現,那個初來時“洋氣”的省城警察不見了,村裡多了個愛穿查爾瓦(彝族披風)的“吉木楊楊”。村民與他情同家人,嫁女兒時會叫他去作客,過彝族年會給他送來年豬身上最好的肉……

駐村的日子,彭楊無法常回家。眼看調休的日子快到了,他通過朋友提前聯繫了四川大學輕化工學院,期待能獲得土豆手工皂的專業技術支持,繼續提升、穩定質量。

他說,最終目標是能申請一項專利,無償留給瓦古鄉。“等將來樂西高速通車,一定會有很多人來這領略彝鄉的美麗和淳樸,手工皂會變成他們獨特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