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到底有什么用处?

周凯婷


海外留学到底有什么用处?

如今的国内国外,差别不是很大。从知识和技术而言,顶尖的国内也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海外留学呢?有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去国外“镀金”的;有去利用国外较好教育环境“求学”的。留学最重要的是求学的态度,如果没有端正的态度,去哪儿都差不多。例如最近爆出的留学生因国外疫情回国,不安要求隔离,嫌弃隔离条件差等;再比如《非你莫属》电视求职节目中,不少人都会刻意提起自己是“海归”回来找工作的,言下之意,自己将高人一等一样。

闲话少说,回到留学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上来。留学并不是没有好处,个人认为留学的好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长见识。虽然现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及时而且多样,但还是不如去国外亲身经历和感受更直接,认识更深。因此,去国外留学这段时间,一定要多了解所在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他们工作、生活方式中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吸取他们好的方式方法,并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让自己更加的完美充实。

二、提高英语水平。国外留学的学生,就算来自于不同国家,但相互交流的主要语言,还是英语居多。在这样的交流环境下,每天交流都使用英语,无疑会给口语提高带来很大便利。

三、传播国内的文化。中国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可以给来自各种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传播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不至于被某些不良媒体带偏。

国外的教育环境可能会好一点,但去国外才能学到先进的技术,我不大认同,哪个国家的前沿技术也不会放到课堂上讲。我个人觉得上述三方面是很重要的,做好这几方面,就是留学的好处。


编程好手


海外留学,其实学到学科上的东西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你可能也听说过,外国高三的东西跟国内初中水平差不多,大学第一年的课程也几乎是在重复国内高中的东西。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眼界上的开拓。但眼界这个东西是不是非得要去海外留学才能开拓呢?也不见得,但是因为海外的文化确实跟中国大相径庭,除了一些基本的人伦道德,普世价值之外,都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收获。

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就比方说有的时候你跟别人说话,你会突然间意识到,我的腔调怎么这么像我爸,或者你会发现你的某个动作和自己的朋友那么像。当你在海外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在澳大利亚,我有很多朋友来到这以后爱上了运动,爱上了逛美术馆,爱上了去听现场音乐。等等,这些事情难道不是在国内也能做么?但是在国内你并不会去主动这样做,因为这不是属于国内人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的是,留学的经历会让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更多的看法及处理方式。在这面的教育方式是鼓励大家创新,鼓励大家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不管你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始终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定会让你变得与之前的自己,与没有留过学的人不同。

说到底,海外留学给你了一个见怪不怪的底气,让你的阅历变得比你的同龄人更加丰富,在细微之间区别了你和其他人。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陈冠希最近在纽约大学的演讲,三观极正而且内容浅显易懂,一定会给你跟多的启发。


澳洲事儿


你的看法过于主观,换句话说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

你所说的“之前成绩不好,回国混得不好,从底层做起等等”,都只是片面地去关注了显性用处(能够用数据衡量)比如成绩、职位、工作收入或者是一项技能。难道说着一口流利外语的海归,就一定收获的最多吗?

我看未必。

每个人,都习惯用主观的视角通过一些可以衡量的数据去审视别人。但其实未必真正了解他人背后的经历和收获,或者说是一个内在的隐性收益,如果不是关系非常亲密,很难察觉的到。比如,按你的逻辑,有的人之前成绩不好,你是用成绩去审视别人。但人家出国后,学历、阅历的提升,英语能力的增强,这些都能让他的自信心得到巨大提升。但自信心,提升属于隐性收益,是没有办法用数据衡量的,所以很多人察觉不到,然后就产生了类似于你那样的想法。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是一场无尽的马拉松。出国留学在隐性收益(比如思维、心态、格局、视野)上有巨大的提升和帮助,这些外界很难察觉。

那按你的逻辑,这些隐性收益有什么好处呢?

没错,有的海归一开始从基层做起,学习经验,但因为获得了无比的隐性收益,在职场上的成长和进步速度,会比同龄人快很多,在做事方法、心态和思维上也会明显和他人不同。比如职场上很多盯着显性收益的人,会关注:“我这个月涨了多少薪水(能用数据衡量)”。相反,关注隐性收益的人,思维和心态就不同,他们会关注:“我这个月新掌握了哪些技能?这些技能帮老板带来什么好处,我在工作中是否带有情绪,是否影响了我和其他同事的工作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然,你也提到了。因为过去公费留学的原因,海归回国在人们脑海里就一定是精英,单位会配房、配车、配高职位。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也不能极端地认为海外留学就一无是处,就一定要用房子、车子、职位去衡量。或许,你只看到了当年公费留学那批人所得到的,而忽略了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因为不一定每个海归都会像詹天佑、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因此也不会那样伟大和知名。

所以,请不要用局限的思维主观地去看待海外留学的用处。很多事情都不是能够拿数据、证书、薪资来衡量的。

如果你要找最明显、最直观的用处和收益,上蓝翔技校或许更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海外留学新鲜事


我自己在英国留学一年多,时间不长,留学于我而言,最值得回味的地方,既不是学校课程或是异域风情,也不是交到了朋友,而是在英国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体面的普通人,你和那些老百姓说话,共事,他们的言行举止,看问题的方式让你觉得和我们就是不一样,不单单是礼貌,应该叫体面。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也做了一回体面的普通人。

有人说我的大学最壮观的景象是金字塔式的宿舍 但我觉得深秋时浓雾+晚霞的画面才最醉人

我们那栋宿舍楼的两个保洁员,老头叫Rob,老太叫Ricky, 每天早上八点左右,他们就会开着车哼着歌,拎着自己工具篮子来宿舍给我们打扫卫生。

国内小伙伴可能会惊讶,啥?还有保洁员给你们宿舍打扫卫生,对,我们那宿舍还算最普通的,一人一间卧室,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每天都会有保洁员来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然后把卧室里的垃圾帮你倒掉。

好一点的宿舍都是卧室自带卫生间,和快捷宾馆的单人间差不多,我记得我们学校读语言的学生宿舍是最好的,地方大采光足,家具齐全,温馨浪漫,每天还有人给送牛奶,当然价格也不低,一周好像就要两三百磅。

我住的宿舍楼

共用的厨房 我和Rob Ricky的故事也多发生在这里

Rob和Ricky这俩人岁数加起来快150岁了,英国是没有规定退休这么一说的,65岁国家你发养老金,但用人单位不能因年龄大而不招老年人。

这老头老太身体特棒,腿脚利索,能唱能跳。平时除了红茶是热水泡,喝水都喝凉水,英国本地人不管岁数多大都这样,水龙头里都是饮用水,打开就接着喝,所以很少有茶水炉,中国人才爱喝热水。

为啥我想说说这两位保洁爷爷奶奶呢,因为自从每天和他们接触,慢慢熟地,我会有一种想做保洁员的冲动。

他们周一至周五每天8点工作到12点,一年能放好多假,什么bank holiday这个假英国经常有,咱以后再说,还有圣诞假,暑假,当然还有罢工。

总之,有各种理由的假期。学生一年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时间在上课,其他时间都放假,老师和校工休息的更多。

保洁员一个月工资多少呢,包括养老金有两千多磅,而且他们这个年纪的在当地基本都是开着小车,住着独栋小楼。

他们打扮上很朴素,生活中也经常穿学校发的制服,但都是酒吧夜店的常客,还会和老伴儿世界各地区旅个游啥的,他们也帮儿女带孙子,工作生活啥事儿也不耽误。

你用中国人惯有的思维去想,他们很多生活行为和思想是矛盾的:他们年纪虽大,但身上很自然地有着年轻且现代的气息,想想也是,人家工业革命现代化都那么多年了,思想从来就没保守过。他们从小到大都是现代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和中国中老年人很不一样。

Rob的点心都是夫人做的,三明治居多,Ricky都是买现成的蛋糕或松饼

他们每天8点到12点工作4小时,这中间还有法定的45分钟的休息,一般就是吃点点心喝杯Regular Tea红茶加奶,我每次也就是利用这45分钟和他们海聊,你在中国和70岁的大爷大妈聊天,你总得悠着点尊敬点吧,和他们不一样,你就感觉你们之间的代沟很小。

先说这老奶奶Ricky就特别可爱,经常边擦桌子边哼着歌还扭屁股,周五的时候我会提醒她周末来了,她就摆出标志性动作:手提垃圾袋高喊yohoo!她还常说当年甲壳虫来我们诺维奇演出的时候,她每次都去,看来是死忠粉。

有天早上我到厨房做早餐,那天我有点儿小心事,被Ricky看出来了,她就用那涂满口红的樱桃小嘴对着我,不是亲嘴儿啊,是说出了英国人见面常说的问候语:Zhu, are you all right?听好了,这句话才是英国人见面最常说的问候语,以后少说how are you。

因为那会儿已经很熟悉了,我就说Ricky啊我在追一个女孩,但是进展不顺利啊,然后她立马两眼放光:date her!

声音特别高,这点倒是和中国大妈很像,八卦么,然后出了一大堆主意,告诉我附近哪有地方适合约会,哪里有动物园,我也弄不懂她为啥让我约女孩去动物园,她还给我用纸写地址,怎么坐车,还帮我分析女孩的心理。

开始都是嬉皮笑脸,几周下来,看我这进展特别慢,嘿,这老太太最后给了一句:Don’t look for her,it happens别费劲了,随缘吧。

Rob、Ricky and I

再说说Rob,70岁老头身体健硕,长相英俊,还爱读书看报,典型的英国绅士范儿,但又不失幽默,经常和我讲英国本地俚语和笑话,我专门把和他聊天聊到的俚语和笑话记录下来,一不小心一年就记录了满满一本,想要看的单独私信我,保证很多你没听过。

比如 broad 这个词是宽阔的意思,加个s,broads 指宽而浅的湖泊河流,我当时所在的诺福克郡就有著名的诺福克湖区,就用这个词broads,Norfolk Broads。

Rob有一次教我用这个broads去称呼Ricky,他说你就问Ricky ,are you Norfolk Broads?我心想这是啥意思,你是诺福克湖泊吗?我也没多想就冲着Ricky说,are you Norfolk Broads?刚说完就后悔了,Ricky那樱桃小嘴张的可以塞进去一苹果,但看到旁边的Rob偷偷笑立马把手上的抹布朝Rob扔了过去。原来这个Broads还有个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老女人,臭婆娘。

保洁员大多是女的,Rob经常被他们调戏。Rob就是英国普普通通一个老头,Ricky就是英国最常见的老太,你可以说他们很可爱,很慈祥,和和善,但我觉得我最想成为他们的理由,是他们既普通又体面,体面不仅仅是物质上不多不少,精神上不卑不亢,普通则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周围环境都这样,留学一年很幸运可以自己体验做一回体面的普通人。

一年里,我从和Rob的对话中习得不少俚语和最地道的表达 就记了下来

体面的普通人,这个说法来自这本书《体面的普通人》,作者黄竞天,也是个留学生,曾在日本、澳门留学,现在人在葡萄牙读书。

《体面的普通人》,是我看到的写留学故事最细腻真实的,也是少有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语文水平比较高的。这本书既不励志也不鸡汤,只是将留学生活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和故事呈现了出来,文笔又不错,留过学和没留过学的都值得一看。

书里面就就讲到的一个保安的故事,不仅救了一个举报自己的留学生的命,他本人还比留学生爱读书爱学习,你还别不信,我们大楼里就有一个爱唱歌的保安,一到晚上没人就在大楼里放声歌唱,唱的真不赖,北京电影学院有个爱电影的保安,没事儿就研究电影。这样的小人物,在国外留学的我们经常忽视。

流浪者的午后

地铁上的卖艺人

黄竞天与小老板

黄竞天描写了她在国外和很多小人物之间的故事,有经历过战争的日本老奶奶,负责家暴案件中妇女救援的公务员,酿造红酒的男孩,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体面的普通人。


留学的真相


单纯分享个人经历给大家,希望对各位看官有帮助。鄙人陕西屌丝一枚,国内三类本科屌丝学校毕业,毕业后只身前往上海找工作。找到一家合资公司做HR,工资和各类补贴下来一月5000左右。对2008年的应届生不好不坏。做了2年多后萌生出国想法,父母支持,只身前往澳洲,在昆士兰科技大学读了个IT硕士学位。求学期间从刷厕所到便利店卖彩票的工作都做过,因为刚去澳洲英语不好只能做打扫卫生的工作,后来慢慢各种工作都染指一些,不过都是一些不需要太高智商的工作。在澳洲学校期间成绩不好不坏,第一学期还上课,后来熟悉鬼老教育方式基本就没上过课,自己看课件资料学。没挂过科,发现自己快挂了就泡图书馆赶工,再难的科也能擦边过。但是专业知识确实没学多少,光顾着玩儿+谈恋爱了,上学期间认识了现在的老婆。所以毕业后没找工作,自己做点小生意,现在年收入60万人民币左右。感觉留学是否有帮助全看自己,能逼自己的人会学到很多。自控力不强加上父母无限制给钱的基本就是混日子。以上个人经历,希望对想留学的孩子有帮助。


曲高和寡C


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纵使在国外也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回想起这段经历,还是觉得非常值得。

1 认识了不一样的世界。看书、看视频、甚至出国旅行,都不能和留学相比,这是一个全方位接触新文化融入新生活的过程,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设身处地,你才能够有真实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

2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每个留学生都变成了大厨,这话不假。汉堡薯条总会吃烦的,迫不得已也要自己下个厨,慢慢就掌握了养活自己的技能。除了吃,生活的任何方面都要自己打理,因为心知肚明没人可以靠。

3 锻炼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国外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也比较压缩,不像国内的研究生,虽然设置三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帮导师干活或者实习。deadline教会了我如何临危不惧,如何有条不紊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将效率最大化。

4 心态更开放和包容。对各种人和事的接受程度变高了,也更能释放自己的内心,敢于抛开一些客观条件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祝福每一种存在既有意义的人生。


白昼之眼


留学到底值不值?如何让它变得很值?

关于留学值不值的问题,这个我也强调一下,留学是一个长跑运动,而不是一个短跑。可能你在刚毕业进入职场的时候不会发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差别,但5年以后,这种差别才会慢慢显示出来,这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

但的确有一些技巧能够让你的留学变得很值。谈值不值我们其实我们在做一个数学游戏,我们留学的支出和我们留学后的收入怎么能够尽快平衡,这个是我们值与不值的一个重要原则,那我们就来谈一下,怎么能够值:

1)留学之后能够尽量留在海外工作一两年。现在职场上不缺留学生,不管你是哪毕业的,是多么有名的学校。职场上缺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我强烈建议出国的朋友能有条件在留学国家工作一段时间是非常好的!!我有太多朋友,以为自己名校毕业回国就能怎么着怎么着了,其实一进入职场非常碰壁。

2)不是每个留学国家都能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的,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应该是可以的,英国基本上不行。如果实在无法留在海外,那就建议你在读书期间尽量多去实习,积累经验。这样以后进入职场后,找工作的容易程度,和薪水一定会比那些只有一张文凭的人好太多太多!!

3)考虑一下移民。留学后,如果能够移民留学国的话,那你的留学投入能够很快收回成本。我自己是移民澳洲了,澳洲通过留学移民其实挺简单的,不是什么大牛才能移民,普通人,留学毕业后,只要是选的移民专业(比如会计、IT、工程、教师、护理之类的),都能够技术移民澳洲。想了解澳洲技术移民的政策,点击澳洲技术移民政策。

澳洲最大的找工作网站SEEK上公布的各专业薪资水平。

美国移民相对澳洲难太多了,如果你是去美国学CS专业的,那还差不多,在加州读个书,争取去硅谷公司找个程序员的工作,H1B弄着,慢慢熬绿卡。


新课堂国际教育


作为留学生的我,应该有资格发言吧,首先你能了解到教育氛围,学校风气,学习态度以及人文社会的不同。没有爱国主义,没有党团教育,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温柔可亲,总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在教育上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这些你在国内都不会见到的吧。由于学的是建筑类的专业所有工作不愁,证书也拿了一些。


用户3023428797


1、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Don't judge)

没有深切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或许很难理解这点。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深深地和别人联系起来的。每个人都被别人评判,每个人都评判别人。

而在西方社会,人是社会功能的一员,一个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开的。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

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分子,西方人一般“不轻易评判(Don't judge)”其他人,所以非常不喜欢道德和价值观绑架,而Don't judge,亦是有教养的体现。


2、世界很宽广,容易接受适应各种环境

曾经有个留学生在微博感慨说,留学让她得到的不止是学历,更重要是获得包括“把自己丢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能力”的各种能力。

而就像会两种语言的人更加容易学习第三种语言一样,留学期间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会让留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在国外呆久了以后,会觉得自己是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单一国家里。同时更换环境的心理障碍也小很多,你会不觉得那是件有多厉害或多困难的事。


3、辩证地看待问题

有过留学经历的学生,大多不会盲目追捧或者贬低西方或国内情况,他们经常会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和观点,开始理性的分析中西两边各有的美好。


4、珍惜中国的各种美好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会变得更熟悉和热爱中国文化——他们会开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非常幸运。会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感人。会非常珍惜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这一点。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忍辱负重如平常、总是要活下去的、非常令人感动的生命精神。还有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5、习惯尊重他人

这是西方人“独立”的价值观。因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

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


6、善良,做个好人,并且坚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人

大多数西方人都是心态良好充满正能量的人,很少去抱怨自己国家或者他人,他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如何更好的去享受生活,去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比较正面积极一些。


7、深刻地了解到世界的复杂性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可能性,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这既是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


8、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留学生就业时,可以在工作中竭尽所能疯狂努力,但多数不会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甚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比起单纯考虑高薪厚职,更愿意去选择一份或许报酬略逊,但能让他们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工作。


9、恋爱观受西方影响更加单纯一些

在恋爱关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企图让对方的生活和你融为一体,你也不用刻意改变你原有的个性去迁就对方,这样的爱情反而容易夭折,即便结婚了,双方都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就像手里抓着一把沙,抓得太紧或者太松都可能会失去更多,尺度很重要,而且也不要去追逐海枯石烂永恒的爱情,只要当初两人都是真诚地爱着对方,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怨无悔,有情人会终成眷属。


10、尊重个性的自由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不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都希望好好念书,以后有事业,有家庭,有车有房,这样的生活才是应有的人生,对别人各种各样的人生也缺乏包容心理,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左右别人的生活,尤其是用一种多数人,集体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这可能也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的一个原因,只求同,不存异,奇思怪想早早地就被扼杀了,想要活得与众不同的人在国内的压力比国外大多了,要顶住各种世俗压力,在国外,你会发现所谓的“怪人”太多了——每个人人生都不同,每个人都是怪人,于是就没有怪人了。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疯人院里疯言疯语


见世面吧,看看名校国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先进科学技术学生阶段也接触不到太多,我本身也是某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留学生(写具体肯定招人喷),除非到博士阶段,基本国内一流学校也能学到。

含金量这个东西因人而异,毕业证不能代表什么。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读研读博得时候导师分配给你的是技术活而不是体力活(国内什么样读过研的都清楚,读博都未必能幸免)

还有就是异国他乡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尤其还是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国内英语教学,词汇以及表达用法落后到外国人听不懂或者发笑的程度,还有你会发现日常生活词汇根本没接触过(最简单的,剪子你会说么别说拼写,别查字典)。

有些人喜欢上纲上线,国内什么都好,国外啥都不好,或者反过来。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足。再说了,未必是别的地方不好,说不定是你适应能力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