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近年來,雲南省稻穀發展迅速,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水稻單產明顯提高,推動了水稻的持續發展,帶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自2015年以來,雲南省已經建立57個糧食高產創建示範區,覆蓋面積不斷增加,帶動著農田平均增產率的提高,突破50kg。2016年,雲南省提出8個縣開展優質水稻高產創建,每縣2片,每片建核心區6.7h㎡、展示區67h㎡、示範區667h㎡,通過高產創建力爭輻射帶動面積達到2萬公頃以上。

現結合其種植實踐經驗,總結水稻種植中抗病技術要點,進行如下論述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1 水稻抗病技術研究的意義

從水稻病害的防治角度來說,高水平的抗病技術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不僅能夠增強水稻自身的病害抵抗能力,還能夠實現對病害的長期控制,使得水稻作物能夠健康生長,增加水稻的產量,提高水稻種植的質量,獲得更多的種植經濟效益。採用抗病技術,加大水稻新品種的研發力度,可以增強水稻品種的抗病性,進而減少病害的不利影響,增加水稻的產量。基於此,加大水稻抗病技術的研究力度,增加水稻的產量,提高其質量,促使水稻病害得以有效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2 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害

2.1 稻瘟病

種植實踐中,稻瘟病是比較常見的病害,若水稻受到此病的為害,那麼將會造成水稻大規模減產,情況嚴重時,水稻減產率將會達到40%~50%,影響著水稻種植的產量,降低水稻的質量。基於此,水稻種植時要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結合稻瘟病發生的時間特點和位置特點等,對苗瘟和葉瘟等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防治,避免產生大規模為害的情況。稻瘟病防治中,可利用20%三環唑1000倍液浸泡種子,浸泡時間控制在1~2d,實現對稻瘟病的有效預防。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2.2 紋枯病

水稻種植實踐中紋枯病也很常見,為常見的水稻病害,若發生此病害,水稻秕穀率將會增加。病害初期,水稻的莖稈和葉片多出現橢圓狀的水漬,隨著斑點的不斷增加,病斑將會產生大量的菌絲。水稻種植期間,要注重紋枯病的防治。通過強化稻田管理,及時清除稻田內的雜物,破壞病菌生存環境,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或者運用密植技術,實現水稻產量的增加,同時高效防治水稻病害。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 水稻種植中抗病技術應用要點

3.1 做好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3.1.1選種 若想實現水稻種植的高產高質目標,實現對病害的有效抵禦,科學合理地選擇種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水稻種植區分佈範圍比較廣泛,選擇種植品種時,要結合氣候環境特點和自然條件,做好種子適宜性和高產性的把控,保證水稻能夠健康生長,減少病害的發生。運用抗病技術時,以水稻種子選擇為著手點,增強種子自身的抗病害性,增強水稻自身的抵禦性,促使水稻種植實現高產高質量的目標。選擇的種子要具有強穩定性和抗病性,適應種植區域的氣候環境,實現對病害的有效控制[1]。目前,雲南省自主研發的優質水稻新品種被積極推廣種植,如雲粳系列、楚粳系列、滇雜系列、文稻系列和紅優系列等。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1.2種子處理

實現水稻病害的有效防治,需要做好種植全過程的把控。完成種子的選擇後,要對水稻種子進行相應的處理,如藥物浸泡處理,增強其抗病性。通常來說,藥物浸泡中使用的藥液多為20%三環唑800倍液,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增強水稻種植初期的抗病性,同時提高水稻的質量,增加水稻的產量。

3.2 做好種植管理

若想有效降低水稻病害,做到科學種植管理十分重要。具體來說,防治紋枯病時,要結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每日進行排查,觀察和檢查的水稻葉片、莖稈等,及時清除稻田內生長的雜草,為其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實現對病菌的有效防治。需要注意的是,開展種植管理工作時,要結合種植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實現對各類病害的有效防治。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3 做好水肥管理

做好水稻種植環節的水肥管理,對提高病害的防治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種植環節,採取控制肥水內病菌的方式,減少病菌感染情況的發生,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肥水管理工作的開展,科學合理施肥為重點。組織開展施肥作業時,要做好肥料養分適量性的嚴格把控,同時做好施肥時間的把控。除此之外,合理運用施肥方法,保證水稻能夠健康發育。一般來說,採取肥水配方的方式,確定氮肥、鉀肥、磷肥的使用量,積極推廣應用複合肥,做到科學施肥,不亂追氮肥,注重分櫱中後期的施肥量控制,避免水稻後期旺長或者抽穗延遲,增加結實率。水源管理工作中,運用乾溼結合法,並且和施肥工作同步開展,保證施肥和給水的效果,避免病菌入侵,增強水稻的抗病性。加大對農田基本設施的管理力度,減少水源病菌感染情況的發生。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4 合理運用抗病技術

3.4.1物理防治技術 水稻種植實踐中,運用物理防治技術能夠增強水稻的抗病性。例如,運用太陽能照射技術,對種植的水稻種子進行處理,使其抗寒性和抗病害能力等得以提高,增加種子的發芽率,實現增產增效的目標。再比如,運用靜電處理技術手段對種植的水稻種植,實施強烈電擊處理,使其釋放氮化物和臭氧,進而實現對種子的殺菌消毒,有效預防黑穗頭病害。從種植實踐來說,物理防治方法的運用,不僅能夠獲得很好的成效,還能夠增加種植經濟效益。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4.2生物防治技術 水稻種植實踐中,生物防治技術屬於現代化抗病技術手段。經過研究和實踐發現,植物性殺菌技術的應用,能夠獲得很好的抗病效果。運用光活化素,利用植物的次生物質,在光照條件下實施對病菌以及害蟲等的有效殺滅,達到病害防治的目標,同時不會為害周圍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印楝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檸檬酸,主要從印楝種子分離獲得,屬於活性物質,有著很強的殺蟲能力。使用0.3%濃度印楝素的乳油殺蟲劑,能夠獲得很好的抗蟲效果。生物防治適用於大規模種植稻田的病害防治,綜合運用各類方法,能夠實現對各類蟲害和病害的有效防治。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3.4.3化學防治技術

水稻病害的有效防治,需要綜合運用各類技術手段。其中,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雖然能夠獲得較好的成效,但極易給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要慎重使用。如果需要使用農藥進行防治,那麼要做好用藥次數和藥物使用量的嚴格控制,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對稻瘟病、紋枯病等進行防治。一般來說,選擇高效低毒而且低殘留的農藥,不僅能夠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還能夠保護環境。從水稻病害化學防治的角度來說,可以選擇的藥物較多,要結合具體情況來選擇,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

水稻種植,合理運用抗病技術,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4 結語

水稻種植實踐中病害的防治要合理運用各類技術措施,做好技術要點的把控。在具體實踐中可以採取以下技術措施:做好種子的選擇和處理、種植管理、水肥管理;合理運用抗病技術。通過採取系列措施,實現對病害的有效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