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

冷月鉤沉


你這個問題就是有問題的,印度人一點也不喜歡英國人。

印度人因為歷史原因,對英國很不感冒,一直以超過英國為目標。因為極度壓抑而生嫉恨,比較類似我們把日本人矮化為“小日本”。

如果你能上youtube,你會搜到一個印度政黨的競選宣傳影片叫“2030年的印度”,講述到2030年印度人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英國為代表的白人窮困潦倒,到印度打工做服務員,出租車司機,草坪修剪工人,為了掙印度人的錢點頭哈腰,成為奴隸。有趣的是,影片裡面的發達的城市建築是一些上海和美國的現在已有的高層建築。宣傳片一出來,印度人高潮了,西方人對印度人辱罵不休,讓印度人先解決了廁所問題,結果就是雙方互相國罵。這個就可以看出印度民眾和政府對英國和西方世界的態度,那是被欺負多了以後的變態反彈。


用戶取名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在印度的感覺是,印度人不喜歡但是也不反感英國。

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英國人統一了印度。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其實是四分五裂的。

即便是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時期,印度也不是統一的。

到了莫臥兒王朝末期,印度其實早已四分五裂,分散成幾百個土邦,有大有小,互相發生戰爭和內訌,民不聊生。

英國人來到印度以後,不管怎麼說通過各種手腕將印度統一起來。

沒有英國人,就沒有今天的印度。

第二,英國人為印度做了一些好事。

誠然,英國人做了不少壞事,但好事還是有的。

其一就是印度的鐵路。

早在1853年,英國人就開始在印度建造鐵路。

在印度有鐵路之前,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是很閉塞的。

村民缺乏交通工具,步行或者騎著牲口一般只能在附近的土邦來往。

所以,整個印度的商業不發達,人口幾乎不流動。

然而,到了1929年,印度已經擁有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各個角落的密集鐵路網絡。印度鐵路總里程高達66000公里,當時每年運送6億多人次旅客,9千萬噸各類貨物。

1929年印度的這個通車裡程,我們中國在1997年才達到。

這只是英國做的實事中的一個。

第三,英國人來了民主制度。

英國人來之前,印度都是封建制度,土邦邦主都是土皇帝,說一句話就能讓老百姓滿門抄斬。

英國人來了以後建立了資本主義殖民制度,不管如何,至少比封建土邦要先進一些。

英國走之前,幫助建立議會共和制的民主制度。

印度就是依靠這套制度,解決過國內複雜的民族、宗教、種族、種姓問題。

如果還是停留在以往土邦時代,印度現在恐怕還是殺得血流成河呢。


薩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看看英聯邦成員,許多國家的國旗都還保留米字旗,甚至把英國女王奉為本國的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那麼,印度人不反對英國人也就算找到了答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印度人認為英國人為他們帶來了國家統一。歷史上印度一直是四分五裂,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即使是鼎盛時期的莫臥兒王朝,印度也沒有統一,分散為幾百個土邦,他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內訌。英國人殖民印度後,用高壓鐵腕手段將印度統一起來。憑印度自身的力量估計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統一。英國人撤走後,印度又分裂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從中可見印度人的大一統觀念是何等脆弱。

二,印度人認為英國人在許多方面幫了印度的忙。我們知道,印度的鐵路設施至今還非常落後,就這還是英國殖民時期修建的。到1929年,印度已經擁有遍及整個南亞次大陸各個角落的密集鐵路網絡,鐵路總里程高達6.6萬公里。當然除修建鐵路之外,還有公路等其它方面的設施建設。

三,印度人以為英國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民主制度。到現在,印度人都以自己為民主國家而顯得十分自豪。在英國殖民之前,印度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各個土邦的邦主都是土皇帝。封建制度的特點是專制獨裁,而英國幫助印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雖然英國從中得到了不少好處,但印度人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總比封建制度要優越很多。



總之,儘管印度目前還較落後,但他們的心中仍把印度當作救世主,這也是印度仍保留米字旗,把英國女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元首的根本原因。


小甜嘟爸爸


筆者認為,印度國雖說古老,但民眾心中卻普遍缺失國家概念。印度雖說佔據著地球上最宜人類生存的廣袤土地。思想卻仰仗上天的厚愛而繁衍生息!印度人心境淡定平和,少有爭兇鬥狠之念。將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寄望於神靈福佑,篤信神靈主宰著人類社會。民眾思想世代沉溺於精神樂園中不能自拔,所秉持的生活態度,恰似陶公筆下的桃源人一樣隨欲而安,自得其樂。以此心態營造人生的印度人心裡,根本不理會英國對其殖民統治的可悲性,罪惡性,自然也少有人關注國家命運,民族前途以及該怎麼認識英國佬之問題啦!印度物產豐富,殖民時期,生活在印度的英國人隨心所欲地享受著無窮無盡的美食和財富供應,卻看不到由印度人組織的主動反抗。英人們心安理得地當了印度的主宰。其間高明地又為一些印度窮人做一些事幫一些小忙,更有效麻痺了印度人的思想,我想這應該是印度人不反感英國人的部分原因吧!哈哈哈


祥溫玉祥666


又何止是印度。英屬殖民地獨立以後普遍很感謝英國人。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包括美國,加拿大。這些前英國殖民地,對英國都心存感激。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英國給殖民地帶來了現代的法制,現代工商業,現代的教育制度。丹尼爾.漢南在《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一書中有最深刻的闡述。

當然,印度人感謝英國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英國人開始殖民印度的時候,印度的莫臥爾王朝已經開始沒落,印度版圖內有很多個獨立的小國家。而英國人征服了以後,最後交還給印度的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印度。憑印度人自己的本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事實上印度歷史上的若干個大的王朝都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

對此,印度的政治精英、上流社會,英國人感激涕零。


沙場秋點兵595


印度人感激英國殖民者,這很正常,可以舉一個正常的小例子。比如走親戚,一般人都是歡迎的,帶去了禮物。坐一會兒就走,或者吃頓飯再走,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遠接高迎。但如果住5天不走,主家一般都煩,因為已經超出了限度,因為這是主家的家,不是親家的家。但是,親戚走後,還是親戚,還會按照親戚走動。

印度國家也一樣,印度本身叫南亞次大陸,不是一個國家。英國人到印度開闢殖民地,把印度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區域,叫東印度公司,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印度當地人不到實惠,能不感激嗎?如果英國人就此罷手,回到英國,大家都好。

可是英國殖民背不會主動離開印度,所以就發生了印度國父拉.甘地的不抵抗驅逐運動,把英國趕出了印度。印度獨立了,而且英國支持印度獨立,印度還會很感激英國。所以印度現在仍然是英聯邦成員,英國還是印度的宗主國,也就是所謂的親戚還是親戚,關係當然不錯了。

中國的境況就不一樣,其實印度和中國對殖民政治認識也不一樣,中國認為是貶義詞,而印度認為幾乎是一箇中性詞,甚至帶褒義性質,印度法官還對日本侵略者辯護過。因為印度雖然受到侵略,但也得到了海量的實惠。中國受到的殖民政策,都是侵略,搶中國的財富,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所以中國對殖民政策是特別厭惡的。

所以國與國不一樣,走過的歷史也不一樣,認識一個國家,要看實際的情況,不要人云亦云。



大志遠思想空間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丘吉爾的話雖然有些”刻薄”,但也說的是一個事實,印度從來就沒有以一個國家出現過。在印度之前,印度這個地方是以部族各自存在各個城邦各自為政。一片散沙。不存在國家的這個概念,正式英國的“侵略”統一的印度,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法律,政治,文化。英國促進和幫助印度統一,建立了國家體系概念。當然,對英國不反感的主要是指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普通印度人對於英國的殖民的殖民統治也是十分反感和痛恨的。每年的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證明。

而印度的精英階層不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首先就是英國對印度統治是比較寬鬆的,屬於重商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在印度殖民統治,說不上友好,當然也談不上多殘暴,只要賺錢就行。在印度採取了當地人治理當地人的方法,印度的精英階層可以在英國接受教育,因此在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的高級官僚官僚階層都接受的英國教育,英國對印度文化滲透也很成功,印度的官方語言英語,英國在印度推行分化策略,地方事務是印度部落自己治理,各邦具有很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高層和精精英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矛盾不得。甚至合作的“很好”。

而且印度獨立是非暴力,也就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不是通過戰爭和暴力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的,而是印度精英階層和英國和平協商解決的。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親英”階層留在印度獨立政府任職。正式這種充分合作也讓印度不反感英國。由於原本印度十分落後,英國的殖民帶來大量的“先進文化”科技,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便於印度融入國際社會。英國留給印度的政治體系的適應了印度的國情。

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好處,那就是印度客觀上擴大的印度領土,古印度的領土面積其實不大。正式由於的英國人殖民,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地,但最終都便宜印度。使得印度的領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七。綜合來是說,就是由於英國給印度帶來的了先進的現代化文明,工業,科技。客觀上完成並擴大的領土和完整。所以基即便印度獨立和英國的關係還十分親厚,還加入了因此印度在獨立以後還加入了英聯邦。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豈止是印度啊!

實際上,大英帝國輝煌的時候,全世界有四分之一都是英國的。所以,英國又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直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國家,雖然已經離開了英國的殖民,他們依然遵從英國為他們的宗主國。這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等。每隔兩年,這些國家還會搞一次英聯邦國家運動會。他們都真誠地把英國女王作為他們的女王。包括中國的香港,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包括現在的香港人,仍然非常尊敬英國。

實際上,這些國家都非常感謝英國給他們帶來了民主,自由,法制。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精神層面上來說,英美、歐洲、日本都是一脈相承的,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自由,平等,博愛,在這些國家裡面都暢行無阻。這些國家也基本上都奉行著他們的普世價值。

當然,在中國的歷史書上,我們把“殖民主義”當做一個絕對的貶義詞,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對於英美國家,現在這種普世價值,目前的中國是不完全認同的。



裴觀世界


早在1600年英國便已經開始向莫臥兒帝國滲透,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印度半島開始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根據1947年月英國頒佈的《蒙巴頓方案》,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既然英國在印度長期實行殖民統治,那麼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呢?

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東印度公司皇家許可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這標誌著英國的勢力開始逐漸向印度滲透。

△伊麗莎白一世

事實上,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不過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在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由於忽視了歐洲殖民者的危險,導致莫臥兒帝國衰弱之後,根本無法抵禦西方勢力的滲透,不過早期的東印度公司仍然主要以貿易為主。

1756年,孟加拉王派兵佔領了英國人的代理店,進軍並佔領了加爾各答。為了報復,英國吊機大批軍隊在普拉希地區與孟加拉王的軍隊開戰,英國統帥通過拉攏地方貴族,分化瓦解了孟加拉王的軍隊,孟加拉王戰敗之後,英國從1757年開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並開始逐漸佔領整個印度。

△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到1818年馬拉塔人的勢力覆滅之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並在之後兼併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1857年,印度爆發民族大起義,英國被迫於次年發佈《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職權,同時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至此徹底結束,印度開始進入直接由英國政府統治的時代。

1919年4月13日,發橫了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1929年,甘地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隨著印度民族運動的不斷髮展,印度穆斯林強烈要求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阿姆利則慘案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人為何不反感英國人

由前文可知,英國隊印度的殖民統治長達一個多世紀,而且統治者對於印度人民事實上也並不算友好,那麼為何印度人並不反感英國人呢?我認為可能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強大的孔雀王朝也沒能統一印度半島

1、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主權統一。歷史上的印度半島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哪怕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他們的勢力範圍也僅僅集中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且統治力度極為有限。而英國殖民時期,卻通過政治和軍事統一了印度半島,而獨立後的印度則繼承了大部分領土。

2、英國幫助印度完成了語言統一。早在英國統治之前,因印度半島民族和宗教都極為複雜,而每個民族、宗教又通常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語言,這也是造成印度半島統治長期鬆散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卻通過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方式,幫助印度半島完成了語言文字的統一。

3、英國給印度留下了不少財富。英國殖民之前的印度還比較落後,而英國殖民之後則給印度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工業基礎、科學技術等,在英國勢力撤出印度之後,給印度人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和基礎工業,可以說如今的印度政治和工業基礎均來源於英國人。而這些先進的制度和科技,使得印度的民眾普遍受益,他們自然不會反感。而英國的上層精英更是多有英國留學的背景,他們自然也不會反感。

4、英國的統治相對較為開明。英國雖然實行殖民統治,但他們推行的卻是重商主義,殖民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錢。因此,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雖然談不上友好,但也絕對談不上殘暴,甚至比莫臥兒帝國還要寬容。此外,由於英國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眾多的印度土邦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因此印度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深。

△《蒙巴頓方案》的提出者路易斯·蒙巴頓

5、印度的獨立過程相對和平。這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印度人並沒有經歷過殘酷的獨立戰爭,《蒙巴頓方案》之後,印度的獨立其實就是一種和平的移交,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印度人,又怎麼會恨英國人呢?

雖然英國撤離印度後同樣留下了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對於普通百姓並沒有什麼影響。所以,當印度獨立之後,很多印度人甚至還很懷念曾經的英國殖民時期。


香茗史館


我國曆史上,凡是受到外族的入侵,中國人都會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熱血澎湃,慷概激昂地發動反抗戰爭,把外族人驅除而去。如我們對外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都是耿耿於懷,對於近代中國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是痛心疾首。這一種感情,是一種發自內心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但是,同是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就是不同。印度與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但是對淪為英國殖民地歷史卻不反感。實質上,不反感英國殖民統治是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普通印度民眾都是厭惡和痛恨英國的殖民統治歷史的。在每年的3月23日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的印度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都有很多印度民眾參拜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革命烈士,這些都是印度民眾厭惡英國殖民帶統治的印證。現在,我們就講述印度上層精英為什麼不反感英國人殖民統治的原因:

印度人受著殖民文化的影響,民族意識不強

英國著名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

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

這句話是比較刻薄了一些,但也是反映了印度一直都沒形成民族的意識,沒有如中國的“中華民族”觀念,日本的“大和”民族的觀念,美國的“美利堅民族”的觀念。

印度雖然與中國一樣,都是赫赫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但在歷史上,印度的土地上被多個外來民族佔領。由於統治者頻繁地輪換,印度人也很早就形成了被殖民的生活,覺得被殖民被奴役和當亡國奴不是一件非常殘酷與不能接受的事實。實際上,也正是英國的殖民侵略,才使印度形成了一個具有民族意識的國家。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地圖)

要知道,在英國沒殖民統治印度之前,印度都是以部族為單位存在的。各個部族管理不同的城邦,各自為政一盤散沙,沒有國家這個理念。歷史上印度半島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統一國家,哪怕曾經是曾經統治印度輝煌燦爛的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統治時代,勢力範圍也只是在印度半島的北部和中部,統治力度也是很限的,基本都是城邦各自為政。

正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通過政治和軍事的力量統一了印度半島,然後以英語為單位,使印度形成了統一的語言和統一的文化,才把一盤散沙的印度統一為國家,形成“印度”這個國家體系的概念。獨立之後的印度也繼承了原來英國殖民地的大部分領土,可以看到是英國幫助印度組建為國家。

印度不抵抗文化的影響

長期以來,印度就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教和佛教一直都是統治印度人民的思想。在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思想主張,人應該忍受活著的各種困難,追求來世進入天國的幸福,到達升入極樂世界的境地。所以,印度人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下,認為在人世間經過一切苦難,都是理所當然的。外族的入侵受著殖民統治也是可以承受與理解的。

宗教思想的影響,也讓印度人對英國的入侵都採取聖雄“甘地”提倡的不抵抗運動,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中國人看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很難令人理解的。中國人一直都主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別人打了我,我一定也要打還過去。但是,印度人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溫和方式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這也是他們坦然欣然接受的。

英國給印度帶來西方文明,讓印度跟上世界潮流

在英國殖民統治之前,印度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是比較落後。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現代工業文明,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基礎和政治制度。如英國殖民勢力離開印度之後,為印度留下了2.2萬公里的鐵路,以及國民經濟賴以生存的工業基礎。當今印度的工業發展都來源於英國殖民時代的工業,再加上英國的民主制度,以及印度上層精英都在英國留學接受教育。這些在英國留學的印度精英都是領導印度社會的發展,自然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不會反感。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比較開明

英國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提倡民主自由。在殖民統治印度期間,實施都是重商主義,主要都是為了商業貿易往來,賺錢獲得經濟利益,政治上比較民主。雖然英國對印度統治不是非常友好,但也談不上殘暴,一些政策甚至比莫臥兒帝國還要寬容。

英國在統治印度時候,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給予城邦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所以印度和英國沒有太深的矛盾。而且,英國注重對殖民地的文化滲透,在思想上統治印度人。在統治印度期間,培育了很多崇尚英國文化的精英和僱傭兵。因為他們知道,單靠著英國人的力量是很難統治印度的,需要藉助印度人的力量來管理印度。這些英國培養的印度精英和僱傭兵在前中期對英國也是高度忠誠的,他們說英語,穿英國服裝,學英國文化和思想理念,完全被英國文化同化,自然不會反感英國。

印度對英國抱著好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國好聚好散的政策。雖然印度反抗過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規模也不是非常大。而且,印度獨立過程相對來說是比較和平,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流血戰爭。當1947年6月,英國駐印度的總督蒙巴頓提出印度獨立的《蒙巴頓方案》之後,印度獨立就是一種和平移交過程。印度人在沒經過戰爭洗禮下獲得國家獨立,自然很不會討厭英國。

(蒙巴頓將軍)

五印度謀求國際影響力

在近代,印度已經落後世界發達國家的步伐。為了獲得在國際地位的影響力,英國是印度在國際社會中最值得依靠的國家。

所以,印度為了謀求國際影響力,與國際社會融合,就積極接受英國殖民文化留下一切東西,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

這些原因,都是印度對英國殖民統治不反感的原因。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興趣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