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武則天最終選擇還政李氏,將國家大權重新迴歸到李氏皇族,狄仁傑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狄仁傑上書勸說武則天,才讓武則天打消了將皇權傳給武氏家族的想法,唐朝才有機會迴歸正溯源。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武則天身邊也是有李氏子弟的。她的小兒子李旦便在身邊,以皇嗣子的名義擔任儲君的職務。按道理說武則天還政李氏,李旦應該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可狄仁傑卻選擇擁立被流放在房州的廬陵王李顯,這顯然不符合常理,讓不少後世學者感到疑惑。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擁立太子是還政李氏的大事,這不僅關係到唐朝正統的問題,也是平衡朝中勢力的重要選擇。在這個問題上,武則天一直猶豫不決。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去世後武氏遭到李唐皇族和各方權貴的報復,另一方面也擔憂武氏底蘊淺薄無法承擔國家大任。從後來的歷史發展開,武則天的擔憂都成為了現實,這兩種情況都引起了朝中政變的發生。可是年近八十的武則天不得不考慮繼承人問題,因為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同時朝中官員也很關心這個問題,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最積極的便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他們都在謀求太子位。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而當時朝中距離太子位最近的是武則天的兒子李旦,他是以皇嗣子的身份存在,也受到很多擁護李唐皇族的大臣的支持。甚至有大臣提出折中方案,讓李旦改姓武,再成為皇太子。所以從朝中的情況看,武承嗣、武三思和李旦都有機會成為皇太子,而遠在房州的廬陵王李顯反而不是第一選擇。

這一方面是因為李顯在李治去世後即位為皇帝,但在五十五天後便被武則天廢除。第二個原因是,地方上李唐皇族為擁立李顯復辟引發了多次叛亂和戰爭,其中以英國公徐敬業、越王李貞等為代表。雖然這些叛亂最終以失敗而結束,卻讓武則天更加猜忌李顯,使朝中大臣不敢擁立。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唯獨狄仁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反其道而行之,勸武則天擁立李顯。在選李氏還是武氏的問題上,狄仁傑是傾向於李氏的,他可以說是幫助李氏奪回皇權的第一功臣。他以太廟祭祀為理由勸說武則天,讓武則天放棄了立武承嗣和武三思的打算。他的理由很直接,也很有說服力。從家廟祭祀的角度看,只有兒子祭祀父母的,哪裡有侄兒祭祀姑姑的。也就是說,從法理上看武則天不是武家的人,而是李家的人。如果讓武氏當了皇帝,那太廟中必然繼承武氏的人,武則天自己的神位就顯得非常尷尬了。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這個問題更深的影響是,太廟不僅僅是皇族的家廟,也是國家的國廟。國家的功勳大臣都是要入太廟祭祀,以推崇其曾經的功勳和榮耀。而這些功勳貴族的家族,向來是皇帝統治國家的根基。如果武氏登上皇位,那太廟中的功勳大臣靈位必然由武氏決定。而武氏本身是庶族出身,受到武則天的額提拔才成為新貴,根基淺薄,朝中親信沒有多少人值得放入武氏的太廟。反而原來太廟中李氏的和唐朝的功勳大臣卻要被請出太廟,這很顯然是與天下人為敵的。以武氏家族的實力,這麼做會帶來家族覆滅的災難。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雖然武則天在執政的幾十年間大力的扶持寒門和庶族,打壓門閥貴族,但在實力上依然不能改變其懸殊的差距。以五姓七宗為首的門閥貴族,動輒就是數百年的根基,甚至還有千年世家。他們在民間的勢力根深蒂固,壟斷了大量的人力、土地等國家資源。武則天在政治上的壓迫,只能限制其對國家資源的壟斷,卻不能動搖其統治根基。武則天扶持起來的武家,根基薄弱,沒有她的支持完全無法與這些豪門望族對抗。所以強行把武氏推上臺,實際上是把武承嗣和武三思兄弟扔在火坑裡,整個家族早晚被夷為平地。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武則天之所以說她是政治家,是因為她看問題不僅在於家族私利,更是放眼天下。武氏是當時寒門和庶族的代表,武氏的覆滅意味著寒門庶族在政治上的失勢,那樣隋末動亂就會再度出現。因此扶持武氏上臺,不但會毀滅武氏,甚至毀滅整個唐朝。所以武則天不能這麼選擇,她只能選擇讓一個平衡能夠寒門和豪門的角色上臺。而李唐皇族既是門閥貴族的一份子,又是唐朝正朔,是平衡政治態勢的最好選擇。狄仁傑的勸說表面上講的是家事,實際上隱藏了很深的含義,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武則天於是下定決心還政李氏。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當時李氏兩個人選李顯和李旦,而李旦作為皇嗣子,呼聲最高。狄仁傑卻選擇了受到武則天猜忌的李顯,這讓朝中大臣大跌眼鏡。狄仁傑的選擇其實非常高明,可以說對武則天的想法瞭如指掌。常人以為李顯受到叛軍的擁戴,被武則天猜忌,流放在外十四年,所以失去了繼承國家的機會。他們認為擁立李顯就是和叛軍站在同一立場,將會成為武則天的敵人。以武則天心狠手辣的手段,這與找死沒什麼區別。在狄仁傑看來皇太子人選中,李顯卻是最優的選擇,能夠一下解決武則天的兩個顧慮。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首先,武則天必須是要保武氏的,從國家和私人層面上都是如此。失去武則天的武氏,是朝中眾矢之的,呂雉的前車之鑑不可忽視。在不能扶持武氏上臺的前提下,必須選擇對武氏有利的皇帝。李顯與武氏關係密切,他的好幾個女兒都下嫁給了武氏的兒子,兩家是姻親關係。在武則天處置李顯的過程中,武承嗣和武三思兄弟也曾經替李顯求情,所以李顯對武氏並無太大的惡意。而李顯原來依託的韋氏受到武則天鎮壓後,他要重新坐穩皇帝寶座,也需要新的勢力支持,武氏就是最好的選擇。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第二,李顯受到叛軍的支持,而這些叛軍大多是唐朝開國元勳和李唐皇族的王爺。雖然他們被武則天鎮壓,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流放。但是這些人在民間仍舊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有不少門閥貴族暗中支持。李顯上臺後能夠平息這些反對勢力對朝廷的憎恨,讓武則天稱帝帶來的政治風波逐漸恢復平穩。如此一來便能化解寒門庶族和門閥貴族之間的仇恨,讓朝廷處於平衡狀態。李顯雖然支持門閥貴族,卻也不是強勢的皇帝,不會打壓寒門庶族作為報復。這對武則天建立起來的,以寒門庶族為主的官僚體系而言,是最好的保護。

重識薛家(三五)狄仁傑勸武則天還政李氏,為何擁立李顯不選李旦

可以說狄仁傑的選擇體現出他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以及和武則天君臣之間的高度默契。所以武則天便以養病為由,秘密召回李顯,打算立其為皇太子。後來在李旦主動辭去皇嗣子地位後,李顯順利成為儲君,武則天正式開始做還政李氏的操作。

與狄仁傑相比,張柬之等五人就弱爆了。他們搞的神龍政變,逼迫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實際上是畫蛇添足。他們這麼搞,讓李顯即位反而成了夾生飯。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朝中勢力無法平衡。而李顯的皇后韋氏又聯合武氏獨霸朝政,搞得政治動盪,武則天和狄仁傑的計劃差點被毀於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