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還未死,為何文臣們就已將嘉靖送到了京城?

今古言堂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這個問題如果展開講,就會發現正德朝的歷史不像我們瞭解的那麼簡單,就會發現文官勢力和正德皇帝的對立。

偉大的毛主席說過: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在偉人看來,明朝皇帝中朱元璋和朱棣幹得不錯,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明英宗(正統)朱祁鎮還馬馬虎虎,其他的皇帝都很差勁。

偉人的思路就是和我們不一樣,普通人推崇的是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貶低的是明英宗和明武宗,為啥呢?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我們看的都是表象,偉人看的是對歷史的深遠影響。

正德即位時的明朝

一切的影響要追溯到土木堡之變,這場災難中損失的不僅是明朝的二十多萬大軍,還有大量武官勳貴,朱元璋、朱棣極力保持的文武平衡被打破,文官佔據了朝堂的主導權。

對皇帝來說,一家獨大是大忌,甚至影響皇權。明孝宗一朝,弘治皇帝沒能扭轉,反而因為他的仁厚,文官勢力不斷壯大,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問刑條例》中廢除了貪汙罪的死刑!想想朱元璋時期貪汙超過30兩就剝皮的刑罰,如今的文官是多麼地肆無忌憚。

正德的應戰

正德15歲繼位後,便敏銳地察覺到了朝堂上的失衡,大明朝的文官上下已經成了鐵板一塊,越來越腐敗,暮氣沉沉,毫無生機。

正德的第一招就是培養宦官勢力,以劉瑾為首的“八虎”登場,在文官裡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

劉瑾也是聰明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一上來在正德皇帝的配合下大招迭出。

第一條:對大明所有的財政賬目、糧倉、鹽運鹽引、衛所軍器進行盤查;

第二條:丈量全國土地,確認數量以及產權情況;

第三條:加強官僚管理,對於休假超期未歸,生病未上崗超過一年的關於強制致仕;

第四條:取消固定的京考、地考,而是採用隨機抽考的方式。

招招打在文官勢力的要害上,所以說別看劉瑾不是個東西,但是對正德還是很有用的。

這些舉措放到現在來看也是要命的,就像財產公示制度,損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推行起來就有很大的風險。文官集團發動了瘋狂反擊,與劉瑾的宦官集團一次次交鋒,前期依靠著正德宦官勢力壓住了文官勢力,但是被文官勢力抓住機會,以謀反的罪名扳倒了劉瑾。

宦官勢力倒下後,正德必須培育下一股勢力來抵禦文官勢力,他選擇了武官勢力。

他提拔了錢寧、江彬等武將作為心腹,開始培育自己的勢力,為了避開文官勢力的影響,他修建了豹房,豹房內的正德並不是尋歡作樂,而是和武將們研究著戰法、軍隊部署和戰略。

在後來的應州之戰中,正德皇帝率軍擊敗蒙古小王子親自帶隊的5萬蒙古大軍,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蒙古取得的唯一一場大捷,整個明朝軍隊改變了頹勢,不再被動防守,開始對蒙古主動進攻,同時武官勢力在朝堂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正德皇帝的目的已經開始逐步實現。

到目前為止,正德皇帝祭出的兩招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再是文官一家主導朝堂了。

正德的死亡

正德30歲時,南昌的寧王作亂,朱厚照親征,同時他不想再被文官束縛在紫禁城內,聽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文官給他的,他也想趁機去江南、江西看看,這些地方是許多朝廷大員的家鄉。

文官集團拼命阻攔,如果皇帝去江南看到了他們的高宅大院和良田萬頃,那他們整天在正德面前表現出的高潔形象不就完全毀掉了嗎?不過他們沒能攔住正德,畢竟現在朝堂上不再是文官一家獨大了。

正德出馬,但是還未到前線,寧王之亂就被王陽明平定了。不過正德還是硬著頭皮到了江南,結果在過江的時候落水染上肺炎,3個月後去世,時年31歲。

文官勢力對正德皇帝的抹黑

歷史上有多少皇帝因為做事觸動了士人階級的利益而成為無惡不作的昏君?清朝的雍正算一個,明朝的正德同樣如此。在文官的資料裡,正德是一個不顧朝政,恣意妄為的庸君。

史書上的應州大捷是怎麼記載的?蒙古死了16個人,明軍死了25個人,雙方數十萬大軍交戰,僅僅這一點死傷?應州之戰後,蒙古多年未侵犯,相反明軍有主動出擊的記錄,試問如果應州之戰只是如此小打小鬧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那麼應州之戰肯定是被抹黑了!

另外就是正德的死亡,皇帝的護衛是那麼嚴密,竟然能讓正德落水,而且才31歲而且曾經上前線殺敵的朱厚照竟然落水一次就一病不起,最終駕崩,確實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整體來看,正德在位16年,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均有建樹,卻被文官給集體抹殺了。

不過題目中說的並不是史實,正德皇帝是1521年4月20號駕崩,因為正德沒有兒子,所以兩天後張太后和朝臣決定由朱厚熜繼承皇位,派出使團到安陸接朱厚熜進京,並不是正德沒駕崩,朱厚熜就到了京城。


榮耀歷史


這又不知道是看了哪裡的影視劇提出來的荒唐問題。嘉靖到京城時正德帝早就死了超過一個月了,此時嘉靖還不願意進城。所以怎麼能是正德未死嘉靖就被送進京城?


根據《明史•世宗本紀》:

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襲封。丙寅,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遣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夏四月癸未,發安陸。癸卯,至京師,止於郊外。

簡單翻譯一下,之前是正德十四年,嘉靖生父興獻王朱祐杬去世,所以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日(三月初九),還沒有除孝服的世子朱厚熜受命承襲興王爵位。丙寅日(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決定由朱厚熜繼承皇位,派遣一干太監、大臣前往安陸興王府迎接。四月癸未日(四月二日),奉迎朱厚熜於安陸出發,癸卯日(二十二日)抵達京城,在郊外停駐。從三月十四到四月二十二,超過一個月,朱厚熜抵達了京城附近。

其實,對明朝歷史有些瞭解的人就會知道,嘉靖在正德死之前就到京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原因有三:

第一,明朝有嚴令,藩王不得入京,接藩王入京等同造反。


明朝藩王不能入京是祖訓。尤其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建文帝皇位,朱瞻基繼位後又有了叔叔朱高煦叛亂。連續兩次藩王作亂,讓明朝對藩王問題非常警醒,自此責令各地地方官對藩王嚴加看管,堅決不允許藩王隨意離開封地,更不要說進京。而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間,更是破天荒兩次藩王作亂,前有安化王朱寘鐇、後有寧王朱宸濠,都是很快被平定,但惡劣的影響已經造成。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大臣不要命敢在朱厚照沒死的時候就接一個藩王進京?如果被告發那就是謀逆重罪,十惡不赦。大臣們吃了豹子膽去做這種事?

第二,朱厚照死時還年輕,並且突發急病,大臣要做準備也未必來得及,也不敢貿然行動。


武宗朱厚照去世時年僅三十一歲,這個歲數誰也料不到他就能這麼快死了。而且死因也比較詭異,是正德十五年九月,朱厚照失足落水引發肺炎。肺炎在早期也就是咳嗽,可能不會有人特別在意。而正德十六年正月,朱厚照還強行主持祭祀大典,結果中途吐血,不得不暫停,這才是真正被發現病重了。而之後,朱厚照的情況可能又不能儘讓大臣所知。因為朱厚照一向叛逆,長期不居住宮中,而是流連於豹房。即使生命的最後時刻,朱厚照還是沒有回到紫禁城中,而是在豹房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也就是說到死大臣們也沒見到他,也不知道他的病情究竟如何。這種情況下,貿然把朱厚熜接到京城,萬一朱厚照病情好轉,那不是等著這位任性的皇帝來給大臣們治死罪嗎?

第三,就算大臣們敢,朱厚熜自己還不願意呢。

剛才已將說了,四月十二,朱厚熜一行抵達京郊,但未直接進城。為什麼?朱厚熜要爭名分!因為接駕的太監大臣們給他頒佈的“遺詔”讓他繼承皇位,但他表示自己不是皇子,究竟用什麼名分繼承皇位?楊廷和請他按照禮官准備的流程從東安門入文華殿準備接位,朱厚熜也拒絕,就這麼在城外僵持。最後是太后讓群臣勸,他才勉強入城。之後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熜為了給自己的生父生母爭名分,不肯尊武宗朱厚照之父母孝宗朱祐樘、張太后為父母,要尊自己的生父母為先帝太后。為此不惜與群臣鬧翻,把一干重臣貶謫,在左順門對群臣施以廷杖,打死許多大臣。最終成功追尊自己生父興獻王為皇帝。這樣的一個聰明倔強人物,如果朱厚照未死,就讓他名不正言不順偷偷進京,那他一定死也不願意。連朱厚照死了他都不願進城,朱厚照要是活著他還能答應大臣們?說笑話了。


伊耆角木


《明史.世宗本紀》載:“丙寅,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遣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

《明實錄.明世宗實錄》載:“癸卯至自安陸先是三月丙寅....大行皇帝遺詔.....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壬寅,車駕至良鄉癸卯至京城外”。



不論是《明史》,還是《明實錄》,它們的記載都是武宗死後,世宗才被接至京城,然後繼承皇位。

1521年正月十四日,剛剛從南京而回的武宗皇帝,強撐著已是羸弱之軀的病體前往南郊主持一年一度的大祀禮,只是初獻禮時,武宗就支撐不住,忽然口吐鮮血,癱軟在地,昏迷不醒。直到三月,武宗的病情已是無力迴天,此時首輔楊廷和等重臣眼見武宗已然不行,又因武宗無後,遂決定從直系皇族中挑選出天子。



而後在經過重重的挑選,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中了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

選中之後,在武宗駕崩前五天,楊廷和就以武宗的名義發佈敕令,令他縮短為其父服喪的時間,然後立刻承襲興王爵位。4月20日武宗駕崩,留下遺詔:“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似乎臨死前的武宗已經認識到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荒唐,他悔悟了。



當然大明朝不會因他的悔悟而陷入停滯,此時對於大明臣民來說最重要的是新帝的繼位。武宗死後不久,楊廷和就奏請張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朱厚熜為大明朝的新帝。

4月22日,一個由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等組成的使團浩浩蕩蕩的前往安陸。之後朱厚熜接近了使團並接受了太后的詔書,正式接受皇帝尊號,後同使團一起入京。



但在入京時嘉靖同朝臣發生了第一次猛烈的衝突。本來首輔楊廷和是打算讓禮部以太子的禮儀來迎接朱厚熜的,即由東華門入,居文化殿。但朱厚熜卻不同意這樣做,他大怒道“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就是說我是來繼承皇帝的,不是以武宗皇子的身份來繼位的。



言下之意就是你要是以太子的身份來迎接我,那我就不進京。就這樣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張太后出面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就這樣從大明門入,直接在奉天殿即位。



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嘉靖。


澳古說歷史


正德無子,病重之時還不快點把嘉靖弄過去,萬一正德死了,嘉靖沒到,誰當皇帝?中間空檔萬一出點什麼么蛾子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