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分量与意义

□杨雅莲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我们终于迎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和煦景明天。从3月20日起,《读周刊》全面恢复,第一期即推出2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

总榜10本书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抗击新冠肺炎相关作品,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中国抗疫简史》《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以及“国士”钟南山的传记《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些图书着眼于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或提供科学权威的防疫知识,或让小读者了解先锋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崇高精神。在国外疫情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为代表的图书,又推出多语种版本,助力其他国家抗击疫情。

以上图书,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免费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公益阅读。在国内抗击疫情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些图书的电子版无一例外地在各平台供读者免费阅读,且点击量惊人。先行推出电子版,供读者免费阅读,这是特殊时期涌现出来的全新阅读模式,体现了出版人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虽然部分图书至今仍未推出纸质版,此次列入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特向作者、出版者等付出努力的所有人致以敬意。

榜单里还有一个表现特别突出的现象,那就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李佩甫的长篇小说《河洛图》、张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以及梁晓声的儿童文学作品《梁晓声童话(第二辑)》。茅盾文学奖得主一定程度上代表汉语写作的至高水准,他们的新作扎堆出版,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哪怕有4位茅奖得主的作品,长篇小说也仅有一部——李佩甫的《河洛图》。近些年,优秀长篇小说一直很稀缺,这也是为何大家总为文学的处境,尤其为长篇小说的处境表示担忧的一大原因。即使非常有分量的长篇小说推出,也未必能激起相应的浪花,令人怀念长篇小说的辉煌年代。出现如此情况,当然与出版物的百花齐放以及读者阅读的多元化有很大关系。另外,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状态,也会影响到长篇小说的受关注度。

因为疫情,大家不得不宅在家里,很多人愈发意识到阅读的分量与意义。2月5日,在江汉方舱医院,部分媒体记者捕捉到一幅普普通通却令人动容的画面:一名男子躺在病床上,安静地读书。说这张照片普通是因为,那是千千万万“读书人”的模样;令人动容是因为,疫情之下,那淡定的神情,给了很多正处于恐慌、焦虑状态的人以信心和力量。后来,新华社记者联系到书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对方专程寄来一本签名书给“读书哥”,并留言:“谢谢你读我的书,希望你能够战胜病毒尽早痊愈。祝福你。”

就在几天前,痊愈并且隔离期满、准备回家的“读书哥”拿到签名书。虽然拍照时他戴着口罩,但难掩喜悦。新华社记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谢谢你,在疫情肆意时,给了我们一份特别的勇气。希望你今后的人生,能够保持这份镇定与从容。”对“读书哥”,我们也想说:钦佩你在特殊时期传递出来的勇气与力量,但更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可以尽情地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与惬意,就像你拿到那本签名书时露出的灿烂笑容一样。

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好书并推荐给读者,让更多人享受阅读之美,这也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一直坚守的原因与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