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脫貧出列“321”密碼

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發揚 梁曉琳 陳慶

陽光撥開陰霾,春風吹走冬寒。3月10日,在平塘縣六硐壩區山水田園間,歌聲、笑語在勤勞的人群中迴響,栽下一株嫩綠的茭白苗,抹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回望身後整齊排列的戰果,六硐村村民劉鳳葉眼裡裝滿了幸福。

劉鳳葉的幸福,源於平塘脫貧攻堅的一組數據: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24817戶98212人下降到2019年的1706戶4050人;貧困發生率從32.85%下降到1.35%。

數據背後,平塘“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9萬多名像劉鳳葉一樣的群眾已經從貧困走向了幸福生活。

他們的幸福密碼,就是平塘在脫貧攻堅戰中的“321”打法。

“321”指的是“單兵較量”“兵團作戰”“總攻殲滅”三大行動,“校農結合”和“三抓三改三促”兩種模式,“六個一”工作法。

三大行動,打造穩穩的幸福。

“老劉,你來了呀,趕緊過來坐坐,我燒碗茶水給你。”

“不用了,我就來看看你們這裡還有什麼需要的沒有?有困難要給我說哈。”

在平塘縣大塘鎮新場村的上木老組,網格長劉勝斌和群眾陳應兵交談著。

位於全省20個極貧鄉鎮的大塘鎮,貧困一直是壓在上木老組群眾心裡的“大石頭”。

“現在我們過上了做夢都不會想到的好日子,都要感謝老劉呀!”陳應坤感嘆道。

像劉勝斌一樣下沉一線的扶貧幹部,平塘還有5000多名。

幹部“全員下沉”,從“單兵較量”走向“兵團作戰”最後“總攻殲滅”,平塘力戰貧困。

久久為功,成效明顯。如今,平塘全縣貧困人口由24817戶98212人下降到1706戶4050人,貧困發生率從32.85%下降到1.35%。

兩種模式,幹出脫貧加速度。

平塘縣全國唯一一個毛南族鄉的卡蒲,如今,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100%,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小康。這個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的民族鄉,日子過得如當地的格桑花一樣美麗。

然而,曾經的卡蒲毛南族鄉也曾為了生計而發愁,就拿當時的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來說,當時該村屬於省級一類貧困村,農產品賣不出去一直是當地群眾心裡的一道坎。

正在大家都焦慮的時候,當地得到了來自學校的幫助,實踐了農戶生產學校銷售的模式,併成功讓毛南族鄉率先脫貧。

2019年,平塘縣通過總結提升,深化拓展“校農結合”向“鄉廠校店”升級轉變。建成黔南師院平塘“校農結合”農產品銷售旗艦店,建成“鄉廠”18家,有9家入駐電商平臺,開辦“校店”15家,實現“線上訂單、線下配送” 的全方位多渠道升級,促進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

目前,農產品銷售達8403.82萬元,累計帶動106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實現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六個一”工作法,情暖民心激活力。

在平塘縣者密鎮的六硐村,一場場以“凝心聚力促發展,共話未來譜新篇”為主題的群眾會分別在該村各村民組之間召開,村支兩委、駐村網格長、網格員一同深入個村民組,組織群眾召開現場會,通過集中討論、總結的方式,進一步查找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切實為後期減貧摘帽後鞏固提升脫貧效果打好基礎。

六硐村滿桶組老黨員劉正章坦言:“以召開群眾會的形式更能拉近群眾與村支兩委和網格幹部之間的距離,既可以在會上宣傳惠民政策,有能讓群眾加深對網格幹部的印象,共商共話,共繪家鄉發展。”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幹民之所盼的工作理念,平塘積極踐行“六個一”工作法,真正做到在講習所上一堂課、為群眾辦一件事、到村民組開一次會、在村黨支部進行一次座談、同外出務工人員通一次話、交一批聽黨話跟黨走的知心朋友。以白天當村長,晚上當局長的幹勁,統籌開展部門日常工作和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六個一”工作法,在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查找脫貧工作還存在的問題,近距離傾聽群眾的心聲,成為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據統計,2014年以來,平塘縣共投入扶貧資金65.82億元,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改善民生福祉。

春日陽光燦爛,春花正豔。美好的春日裡,平塘縣將在出列的基礎上,繼續向全面小康邁進,像這片土地一樣,生髮出向上的力量。

春山蔓發,勝利在望。

平塘脱贫出列“321”密码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