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李杜祠在綿陽市東2公里的芙蓉溪東岸。後人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來過綿州而在此 建李杜祠。祠前為清澈的芙蓉溪,祠後為蔥蘢的富樂山。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現存大門、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佔地6畝,工部祠為單簷懸山式抬梁木結構建築,面積120.96平方米。水榭體量較大,為單簷歇山式頂,抬梁結構,長15.4米, 寬5.9米,橫跨於水池之上。四周有圍牆,園內有花圃,環境幽靜,景色宜人。近 年已修葺一新,遊人絡繹不絕。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據《綿州志》載:李杜祠系西漢中國針灸創始人涪翁、東漢著名遊方道士李意期鶴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書院,成為接待文人學士吟詩作文、修身養性的地方。唐乾元二年(759年),詩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從同谷(今甘肅成縣)入蜀,沿陰平和金牛古道經劍閣、綿州到達成都。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唐寶應元年(762年),杜甫送世交好友、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還朝,再次來到綿州。杜甫送別嚴武,正欲返回成都,不料成都少尹、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斷道綿州,成都處於混亂之中,在綿州刺史杜濟和友人勸導下,杜甫在綿州暫居了下來。他從這年的夏天一直住到秋天才應梓州(今三臺縣)刺史之邀前往梓州。杜甫在梓州居住近兩年。其間,或赴地方名流之邀,或看望老朋友,又常往來於綿州。杜甫暫居綿州和數次到綿州,都在治平書院居住。碧綠的芙蓉溪水,優美的治平書院,給杜甫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在後來的詩中稱此處為“左綿公館”。唐寶應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綿州,住綿州治平院(又稱左綿公館、海棕館),在東津觀打魚後,寫下《東津觀打魚歌》、《越王樓歌》、《海棕行》等吟詠綿州的詩作18首。宋代至清代,陸游、唐庚、趙蕃、果親王、李調元、翁同和等名士先後到其地尋覓杜甫遺蹤,留下不少詩篇。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清郡人、黔江教諭吳敏齋以倡文風、造福桑梓為己任,散私財在綿州城南修建治經書院,建校舍數十間,仿宋人思賢故事,築室紀念揚雄、李白等人,於南山建十賢堂,祀漢杜微、李仁等鄉賢。他鑑於李白為綿州昌明人,杜甫流寓綿州,悅左綿山水,放懷歌詠,兩人同為詩宗,為後人所敬仰,綿人宜建祠並祀之。囑其子吳朝品日後修建李杜祠,為桑梓增色。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吳朝品在綿州東郊芙蓉溪畔、相傳為唐代治平院舊址地方購地6畝,建造了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李杜祠背依東山(第一山),面臨芙蓉溪,佔地面積4 000平方米,由大門、正殿、春酣亭、問津樓、樂樓、荷花池、水榭斫膾軒、照壁等建築組成,照壁上橫書“巴西第一勝境”。院內竹樹繁茂。大門為八字形牌坊形,門楣上方嵌有吳朝品手書大篆“東津”石匾。大門兩邊有:“打魚斫膾修故事;淡煙喬木隔綿州”楹聯。李杜祠取古人詩意修建,殿堂、樓、臺、亭、榭、池、館均有。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1981年,綿陽市(縣級)人民政府公佈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6月,綿陽市人民政府公佈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李杜祠為文物保護單位。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我的中國行(四十二)丨四川省綿陽市李杜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