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首诗,意境很好,但不合平仄格律,改了以后就没有原先的意境了该怎么办?

40后17


如果真如题主所言,那太容易了!什么都别改,但有一点,你别标注为七律(或五律),更别冠上词牌。这样就可了。因为读者可以把它归入古风、古文一类,不也挺好吗?


平安阿敏


当有一首诗,意境很好,但不合平仄格律,改了以后就没有原先的意境了该怎么办?

——什么都不要动。只要别在诗名里面自己标上“七律”、“绝句”就好了。

因为你既然已经认为意境很好了,那就说明这首诗已经充分、完全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说的东西,而且读者也已经能与作者形成通感,享受作者在写诗时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这就是一首成功的诗,格律不重要。

你就当写的是不需要平仄的古体诗嘛。如果你连韵都不怎么押,你就当你写的是现代诗嘛。为什么一定要去套格律?

那是因为你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平仄格律是好的,是有用的东西,你才会在乎你的作品是否符合平仄。

平仄是什么?是用来帮助写作者学习、创作近体诗的工具而已。

有些人非要把工具定义为镣铐,懂得近体诗平仄知识,懂得中国诗词发展史的人只会觉得可笑。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平仄知识虽然繁杂一点,但并不艰深。更多的人只是接触了一下,就因为懒惰而打了退堂鼓,面子上又过不去。当然不是我的原因,那就是平仄这东西害人!

真是笑话。一套音韵规则而已,不愿意学习那就不学习、不使用就好了。没有谁不承认古体诗、现代诗也有好诗,也有各种流派,为什么这些人偏偏要反对近体诗呢?

无非为自己找借口而已。

李白写古体诗为多,我们称之为“诗仙”,杜甫写格律诗为多,我们称之为“诗圣”。

你的诗即使没达到了李白的意境,你也不用在乎平仄,作现代诗仙就好了。

但是不要看不起诗圣,懒就懒了,别无知。

如果一首诗意境非常好,不合格律就不合,别说是近体诗就好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写格律诗词,就得按规矩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付镣铐是你自己选的

这个问题争执比较大。包括我的同学群里面,或者象《今日头条》这样的大众媒体,里面有太多的的不合格律的诗词。如,标题里面标有七律或者某词牌,细细一看也就是学数是个对的,其余的什么平仄押韵都比较混乱,更不要说什么对仗粘连这些要求。


不过我个人还是这样认为,如果标明了格式,而又不按格式来。这种做法就不太合适,知道的人哓得你对格式不懂,不知道的还以为格式就这么个东西,给人一种误导。

也有人说,写作格律待是带着镣铐跳舞,说这个话就有点扯淡!为什么说?因为这付镣铐是你自己要带的,而不是别人拿刀拿枪逼着你的。如果你说格律诗是镣铐,你就大可不必去带,想表达诗意,可用自由体,也可用其它格式,你就别写格律诗就是了。不要弄成了和有些游客一样,带个假的镣铐在那边,摆个姿势照个相,这样玩玩可以,但绝对不能说那个镣铐是真的,如果这样玩,误会也就大了。


题主的问题是:火候未到

题主的问题,对于功底深厚的诗家绝对不是问题,说白了,火候不到

古人写诗肯定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换字,或者采用典故。汉语言有一个好处是同意不同音的字词很多,可供你不断地换,这就是所谓锤练。用典,一个要作者语文历史等方面的功底很深,还有一个是要求读者水平很高,不然就读不懂,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典故。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万方谈人生


我有一首自觉得还成的,不合律的诗,那位大仙能修改成符合格律的诗!

十里烟弄万马腾

铁蹄踏落海啸风

夕阳喋血莽原闊

谁吟萧萧第一声


一笑貫长天


《论平仄》只了黑与白,未究平与仄。俗身忙碌碌,有心顾不得,君意为诗主,我来是过客。但将平常意,浅对诗家说!莫笑泥足汉,强赋斯文阙。

真的没耐心去研究平仄之道。我承认古代祖先的文字智慧,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诗词文化。正如时代的衣着发型一样,古装虽美,但现在又有几人身着古装在大街上行走呢?那些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历史收藏和被少部份传承者继续演绎传唱下去,并不能成为主流文化。而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须要做的就是:打造一张属于这个时代骄傲的文化名片。作为一个平常百姓,我们则不必拘束自己,写一下打油诗调济一下生活也是其乐无穷的呀!

《我的打油诗》

踏遍人间坷坎路,

惯着人生喜与愁。

闲凑小诗吟感悟,

懒与平仄费筹谋!

不论平仄不言愁,

自有豪气冲斗牛。

心中能装天与地,

敢与日月论春秋!

愿持佛前一盏灯,

烁烁明明照此生!

苦海慈航心作舵,

任它潮起又潮沉!



独行吟者非诗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写格律诗,写完之后发现意境很好却不合格律。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格律诗在构思的时候是跟新诗完全不一样的,你不可能无端的闯入新诗的构思氛围中去,因为格律诗的那些规则会与你如影相随。

另一方面,如果你正在写格律诗,格律不仅不会破坏你的构思,不仅不会破坏你的意境,恰恰相反,格律会完善和升华你的构思,会帮助你拓展诗的意境。更进一步说,格律会把自己溶解进诗的意境中去,从而使格律成为意境看不见的一部分。

还有,当你依据格律去构思和创作时,其实写着写着你就感觉不到格律的存在了,而诗正在物化的过程中,格律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走向诗的意境的深处,不会出现格律走偏甚至以狰狞的面目去破坏意境这种现象。

当然,前提是多写,写得多了,格律就会被驯服,它就会在你不知不觉中与你同行并无怨无悔的协助你构筑诗的意境。


董元奔古典情怀


诗分格律诗和自由诗,格律诗自然要受到格律的限制,诸如字数、句式、平仄、韵脚、对仗以及粘连等等限制。但是,正因此,格律诗有着格律诗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百读不厌。

而自由诗没有这些限制,写起来自由灵活,抒情自然,如果写好了,同样有其魅力,有独特的意境。

总之,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都不能因为形式而伤害意境,意境好的自由诗没必要改成格律诗,同样,好的格律诗更没必要去改成自由诗。

诗,随性就好;随性的诗,就是好诗。



王老师阅读写作


不以词害意是古人早就懂得的道理。因为平仄格律不合只不过是个别词句读起来有点拗口而已。所谓“无伤大雅”者也!


智圆行方wym


99%老外!上梁不正下梁歪!格律就四个句型,ABba。A句型,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B千里.。。。。。(仄仄平平仄仄平)。b两岸。。。。。(仄仄平平平仄仄)。A轻舟。。。。。同第一句。类推:两个黄鹂。。。BAaB。就这么简单。但是要记几百个入声字(古代重读仄音而现代轻读平音)。看、教、胜、俱,忘几个字古诗词中多读平音,否则就丢人。王立群讲题西林壁看读错。A不教胡马度阴山,郦把教读错。俱往矣(平仄仄)康读错。高处不胜寒蒙读错。家忌无忘告乃翁杨雨读对。


金屋2010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笔者经常看到题主所提出的问题,但一直不想回答,因为我个人不喜欢,也没有什么时间去应对无端而暴力的网络攻击、谩骂,也没有任何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只是在默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穷尽毕生精力去努力,结果如何,不去考虑,但求尽天命。

然而,有些人狂妄无知,数典忘祖的言论,叫喊着颠覆格律,写一些垃圾诗、口水诗,分行诗,你对得起自己,还有祖宗和后人吗?这种人不值一驳,浪费时间。

作为华夏子孙,不能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文学圣殿熠熠生辉的瑰宝——格律诗词出一份力,做一些事,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哀!

如果如许多人所言:抛弃格律诗词,随心所欲去写所谓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化的没落,更是民族的堕落,不用几十年,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会被世人遗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时,我们都是历史的罪人,中华民族的罪人。

那些一味鼓吹意境为先,不考虑平仄、韵律与起承转合法度的一些人,只是词汇量、阅历、灵感不够,虽然自认为有意境,实际上是没有与格律融会贯通,欠火候而已,只是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找借口而已!

自由与自律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不能为了减轻学习和创作难度就抛弃规则,那是不学无术,因为没有规则的自由是失去理智的代名词,没有约束的自由也根本不存在。纯粹强调自由者,是犯罪,奉行无约束的自由者,与罪犯无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