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為什麼在國外屢次獲獎,在國內卻不怎麼受歡迎?

微孝義


這主要是針對票房來說的。但實際上,賈樟柯的電影在海外的票房也非常一般。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推廣的時候受限於文化。中國電影,除了在東亞和東南亞這樣中國文化影響力相對較高的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的票房非常慘淡。能夠進入北美主流院線的電影,其實非常少。張藝謀的英雄是極少數進入美國主流院線放映並取得相對較好,票房收益的中國電影。

其實這不是賈樟柯一個人的個別現象。從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來看,對於小眾的文藝電影,還處於起步階段。市場規模很小,受眾面不大。這就必然導致賈樟柯拍攝的電影,在票房回報上很低。除了賈樟柯以外,有不少專拍文藝片的導演,都有同樣的尷尬。

就全世界來看,文藝電影都是電影當中較為小眾的門類。和商業電影的發展相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在一些國家採用政府扶持的方式,對於文藝電影加以保護。比如法國英國等,專門設立電影扶持基金。所以這種現象也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反過來講中國政府並沒有出臺實質性的扶持文藝電影發展的政策,從這個方面看中國的文藝片導演確實比較辛苦。

回到賈樟柯的電影本身來看,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藝片的特徵。電影的節奏相對緩慢,對白也相對較少,情緒始終較為壓抑。而當代中國電影消費主要是出於娛樂目的,快節奏的感官刺激性電影是最受大眾歡迎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場面大明星,是取得高票房的保證。青年人是中國電影票房的主力。而賈樟柯的電影,很多都關注中年人的社會生活。而中年人處於中國社會壓力最大的一個階層,很多人沒有時間和經濟能力來看電影。這也是導致賈樟柯電影票房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


用戶4325101516


國內導演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賈樟柯,沒有之一。

賈樟柯的電影,在我看來,是沒有力量的。

為什麼《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是經典,因為傳達了美,傳達了勇敢、堅持,傳達了逆境中的救贖,帶給人生命的、生活的無限勇氣和力量。

而賈樟柯,沒有。他的電影在我看來,表達了上帝給你關上門的同時,順便把窗戶也關了,表達了絕望。無獨有偶,中國電影大多數是這樣,它渲染了社會的負能量,展示了社會的黑暗面,所以呢,電影給人們的變化呢?除了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浮躁,我看不到其他。

我並不認為不揭開社會問題就是對的,粉飾太平的結果可能就是人人昏昏欲睡。然而,電影人應該做的是試圖扭轉當前的社會問題,或者是讓人們正確的、正面的看待社會問題,用包容的發展的眼光引導人們去改變,讓人們堅持和勇敢。這些,是我們中國電影人最缺少的。

我個人認為今年我看過最好的電影是《綠皮書》,一如既往的美國式電影審美。在黑暗的電影院裡我看到了美,看到了破除、交流、融合,看到了最寒冷的冬夜有人抗拒你,也有人願意為你送上一杯熱飲。沒有批判、沒有自以為是的揭露,彷彿為你送上一杯熱茶,我帶來了故事和價值觀,為你娓娓道來。這種電影無論從內容還是結構都帶著一種潤物無聲之美。

希望中國電影能夠走近人的心裡,讓我們真正感受電影的力量,用無形的力量,直擊人心。


大千世界麼麼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改革開放四十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期間經濟成就引發世界矚目。但精力有限,犧牲環境和人文道德等方面就成了發展過程中的副作用。

逐漸富裕起來的我們有一種暴發戶的心態,總是想用我們最新的機場,高鐵,高速公路,摩天大樓來比較歐美快百年的基礎設施。嘲笑歐美是個大農村。暴發戶是對曾經貧困的樣子有相當的敏感和厭惡。表現是常常用最光鮮的一面去跟別人去比較。

其實歐美更注重和感興趣的是我們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尤其底層的億萬勞苦大眾的眾生相,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細節,諸如精神領域和人文關懷,畢竟已經發達了幾十年的歐美國家,見慣了現代社會科技下的種種,美國家家戶戶有汽車是上個世紀的事,登月今年剛剛好半個世紀。我國每年是不斷增加的鐵路里程,美國剛好相反,開始拆鐵路了。

賈科長是我山西老鄉,拍的電影作為家鄉人也確實覺得太土氣,可回頭想想,賈科長用無限逼近紀錄片的方式拍電影,而且鏡頭是對準整個改革開放中最底層,最樸實的老百姓,土就是我們曾經的樣子,也是我們幾千年來農業大國的樣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植根於土地,孕育出樸實,勤勞,聰明,善良,任勞任怨的國人。

土氣,不知什麼時候變得比洋氣低一等,在外國人眼中,估計沒這個想法,反而是曾經輝煌了千年,近代落後的我們,復興路途上驕傲背後其實是百年自卑的陰影。

賈科長說,生命的尊貴,在人海里,在那些我們每天都能見到的人之間。



涉世向生


我看過《樹先生》,《後會無期》,是風格原因。給人一種看一遍看不懂,需要多看幾遍才能明白。

電影內容接地,探索人性。

國內更喜歡喜劇,科幻類電影居多。

想到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因為《荒野獵人》而獲獎一樣,國外更看重探索人性的電影。




帛佔推薦影視作品


看看他的作品你就懂了。天註定,小武。其實跟莫言得諾貝爾一個意思。這是外國人想看的中國。貧窮苦難異化疏離。莫言好歹有紅高粱啊,正與反不說,起碼深度在,寫人性寫出了一些東西,那就是屬於世界的。賈則不同。沒有說作品好與不好的問題。單看一個作品都是還可以的。比如三峽好人?難是難在每部作品都有負面主題,這就有意思了。我總覺得賈的作品看不見人,全是事。還拿天註定來說。拿來跟阿根廷那部荒蠻故事比較。兩個電影仔細看看,天註定能量密度首先就差很多。這是王晶說賈的技法不行。(其實王晶多賊啊?)最重要的。荒蠻故事講的是人性中的暴力與不可控制加上巧合。天註定說的是一個事兒。但是他偏偏選擇了那段時期全國著名的案件做故事文本,想問一句誅心的話,國外哪個單位請你拍的電影啊?


漁少言


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他的影片有些部分晦澀難懂。他自己也承認自己當年拍的很多早起的作品,在學校適映時候同學都走光了。連專業學習電影的學生都忍受不了,給普通大眾欣賞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是他的電影深層揭露了社會現實,有點踩著安全線行車的感覺,作為主流媒體,不願意推薦這種片子,讓更多的人關注,容易引起社會矛盾。比如《天註定》裡面有東莞情色業的情節,富士康跳樓事件的情節等等,電影作為娛樂業,還是以歌舞昇平為宗旨。

第三就是賈樟柯的電影視覺衝擊力若,不符合大眾欣賞習慣。這也是文藝片的通病。故事劇情更注重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什麼風景,視覺效果,配樂這些比較弱,普通大眾覺得“沒意思”。

但是作為國外電影節評獎,影片內涵第一要素,因此他們經常能選出很多劇情特別“平”的作品。



貼士人生


嗯,作為一個普通人對他不甚瞭解,只聽說過三峽好人,印象中講的是三峽大壩修建時間發生在三峽地區的搬遷老百姓的一些故事,還有稍微看了小半部天註定,有王寶強,可能還有姜武,講的是殺人的故事。賈導呢,國際上獲獎很多,作品偏非主流,非主流不是不好,就是在國內不好過審,電影偏真實,偏黑暗。而這些又是被歐洲一些電影節偏愛。且對神秘的東方國家中國不甚瞭解,所以會額外照顧一些。至於金馬獎,臺灣省當然喜歡我們中國±和老百姓就像電影中一般的不堪咯。總體說,歐洲電影節給獎偏藝術性,偏非主流一些。美國電影節偏大眾化、偏商業一點。題外話,我不是藥神,這種這麼敏感的電影能在國內上映,說明我們國家的審查已經慢慢的變寬鬆。連矮大緊的曉說都能播這麼多年,中國不僅在經濟政策上開放,在文化上也在慢慢開放。哎,曉說停了。


夢相牽1


賈樟柯是中國電影界裡唯一一個大師,他拍的電影最接近社會的本質,他是中國唯一一個以社會為視角拍電影的導演,透過三峽好人,你能看到社會原生態。透過天註定,你能看到社會矛盾。透過小武,你能看到小鎮風貌。他不像張藝謀那樣刻意抹黑本土來討好外國人,也不像馮小剛那樣為了迎合觀眾費盡心思,賈樟柯的電影很原生態,反應了社會的現實,就是再過幾十年甚至更遠,他的電影也有研究意義。


昨夜下了一夜雪


獲獎就代表應該受歡迎嗎?

恐怕不是吧。

張藝謀當年在國外獲獎無數,但是他的電影在國內票房其實一直不怎麼樣。二十多年前國內票房最好的是馮小剛,他當年還沒得過什麼獎,但用某些人的話講,他會講故事,觀眾也愛看,所以票房高。

有些導演拍的東西獲獎了,在國外拿的獎,但是他們的電影好看嗎?好像真的不怎麼好看,內容晦澀壓抑,把中國人表現得愚昧,麻木,封建,醜陋,貧窮,落後,你放心拿外國去肯定能拿獎,但是國內觀眾愛看嗎?估計外國觀眾也不一定愛看。

有些導演拍的電影,故事講不好,就吹畫面如何美,就吹這電影裡的演員誰誰都是明星,請不起明星怎麼辦,就拍個一般在國內過不了審核能在國外拿獎的唄,反正吧,那些個導演一個也不傻,賠的只是投資人的錢,自己拿獎還賺了名聲。完了再罵一聲,國內對我們這樣的導演管得太嚴了,國內觀眾也太膚淺只看大片。

如果也能拍出來摔跤吧爸爸那樣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何愁沒人看呢,哪怕不獲獎又如何呢。流浪地球,戰狼2也沒什麼大腕明星,在國外也拿不到獎,可票房估計是某些導演幾輩子也做不到的


清河影人


如果用票房作為電影受歡迎的依據的話,事實如此!\r\r究其原因是國內目前絕大多數觀眾對於電影的藝術審美還處在一個看小人書的階段,還是傾向於喜歡那些故事性強,有強烈視覺刺激的影片,一種低齡化的感官需求而已,就跟嘴饞了幹了一頓炸雞啤酒一樣,基本不考慮精神養分,只顧忌是否滿足了最低級的物慾享受。\r\r賈樟柯的電影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基本都是現實題材,故事性並不是他所最關注的,無論是情節,對白,人物設置,色彩,影片節奏,故事主題,都和過嘴癮沒多大關係,看這樣的電影你需要沉下心來,看的時候還需帶著腦子,這不要命嗎!現在被快餐文化和碎片信息寵溺的消費者基本是越來越不喜歡去動腦子。\r\r現在的中國,剛剛進入到物慾滿足的階段,大家正處在一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狀態,對於精神性的消費需求還處在萌發狀態,所謂飽暖思淫慾,也是這個意思,老先人都早明白這個了,所謂其它的花花腸子必須等到吃飽了喝美了才能冒出來。中國十幾億人真正發展才是改革開放40年的光景,直到目前本科學歷佔全民的基數還不到5%,而這還是在近十幾年瘋狂擴招的政策才達到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國民還談不上文化修養。\r\r大約在三四十年前,歐洲國家已經動用國家力量建立藝術院線,以支持藝術性較強的電影,民間甚至還成立各種各樣的藝術基金會以支持藝術電影,而這樣的電影文化基金是跨越國家的,如賈樟柯的很多電影就是得到很多歐洲和日本電影基金才得以運作的,再比如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電影《犧牲》是在瑞典國家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製作的,完成後原片膠片作為館藏被瑞典國家藝術館直接收藏,不是因為這個電影好我才收藏,而是作為如此偉大的一個導演我們的資助就是為了館藏,好的藝術佳作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r\r人類的本質需求是精神性的需求,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民間層面,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之所以發達,可不僅僅是經濟發達而已!這是需要一個大環境的,我們還遠未到達這個階段。\r\r經濟社會的必然發展階段而已,我說這話的意思是我們完全沒必要現在就妄自菲薄,這需要時間的沉澱。\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