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朝鮮守衛(左),盟軍戰俘營,泗水,荷屬東印度群島,這名普通的守衛軍銜是kanshi-hei,是一種比日軍二等兵還要低級的軍銜,標誌就是有空心的連線紅五角星圖案的白色圓形臂章。其步槍是1897年造30式6.5毫米口徑步槍,這種槍也經常裝備給二線部隊或輔助部隊。

上尉(中),師獸醫部隊,第54步兵師,緬甸,1943年獸醫部隊的存在說明畜力運輸對日本軍隊是多麼重要。上尉穿軍官用熱帶常服,戴早期的木髓太陽帽,與歐洲殖民軍戴的款式非常相近。

准尉(右),憲兵,馬來亞,穿熱帶野戰襯衫和褲子,戴野戰帽,下面是棕色高筒皮靴。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所羅門和新幾內亞,1942年-1943年

上等兵(左),第20步兵師,新幾內亞,熱帶野戰襯衫和短褲以及黃棕色毛料綁腿與大腳趾分離的黑色帆布膠鞋,野戰帽後側掛著四條遮陽簾,上等兵的軍銜則通過襯衫領章得到體現。作為96式輕機鎗小組的機鎗手,斜挎著裝工具箱的口袋,還裝備一把14式手槍。

二等兵(中),第2步兵師,瓜達爾卡納爾島,所羅門群島,士兵攜帶最少的負重——兩隻裝30發子彈的軍火袋,裝60發子彈的袋子在看不見的身後。襯衫和短褲熱帶戰制服,左胸前的軍銜章取代了軍銜領章。武器則是7.7毫米口徑的99式短版步槍——一種比長柄步槍更適合叢林作戰的步槍。

狙擊手(右),第124步兵團,瓜達爾卡納爾 迷彩服下是標準的狙擊手熱帶戰制服,狙擊手使用裝2.5倍瞄準鏡的97式6.5毫米有坂步槍,根據日本士兵的平均身材,瞄準鏡的位置偏後,而為了偽裝,槍口用亞麻布和植物包裹起來。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上尉(左),第63步兵師,日本軍隊的大多數一直是在中國作戰直到1945年。駐紮在滿洲或朝鮮北部的第44師的這名上尉穿舊的軍官版90式雙排扣大衣並配可拆卸的套頭帽,內穿98式冬裝和馬褲,大衣軍銜章則從肩部移到了領部。

騎兵軍曹(中),第110步兵師,中國戰場的巨大開闊空間使得騎兵戰一直存在。第12軍的這個師駐紮中國北部,它的師偵查部隊的這名軍曹穿袖口可捲起的特種冬大衣,厚帆布的領子和袖口上襯了皮毛,右邊袖子上則是軍銜臂章。

二等兵(右),第40步兵師,中國派遣軍第6方面軍的士兵穿著配備給執行站崗任務的軍人使用的制服和裝備。98式單排扣大衣上大的可拆卸的兜帽罩住了他的野戰帽,大衣裡面則是98式冬裝。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少將(中),第33軍,伊洛瓦底江戰役,緬甸。獨立旅或師屬步兵團指揮官的這名少將正指揮著他的部隊在伊洛瓦底江與英國第14軍對峙。穿1943年版(第3版)軍官常服,袖子上展示的新的常服用軍銜標誌(三條棕色環線加金色五角星)與傳統的領章相配合。

上尉(左),第55步兵師,緬甸若開邦,1943年版的行軍馬褲材質同樣粗糙,而高筒黑色皮製護腿和黑色軍官短靴顯然和熱帶的環境格格不入。而作為連級的尉官,按規定他的軍刀把用棕色和藍色皮帶包裹。

步兵上等兵(右),中國遠征軍,黃河流域,擁有中國戰場上一名士兵所能擁有的最好裝備,因為中國戰場並不是新裝備的優先使用地。戴1932年版模式鋼盔,穿98式毛料冬裝的這名士兵揹著晚期版本的帆布揹包,兩條揹帶用一條布繩在胸前綁定以起到加固的作用,而揹包後面的一個帆布袋裡則裝著挖壕鏟。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二等兵(左),第91步兵師,千島群島,1944年夏守衛那些太平洋孤島的部隊將大量的精力耗費在挖壕工作上以抵抗盟軍的進攻。穿熱帶工作服,襯衫左胸口袋上方有軍銜章,七分褲則用布帶紮緊,野戰帽則連著四條遮陽簾,腳上則是手工製造的日本傳統草鞋,這種草鞋已經被在稻田裡耕作的日本農民穿了幾百年了。

少佐(中),第38獨立混成旅,所羅門群島巴乾布維爾島,1943年視察防守陣位的這名少佐穿晚期版本熱帶制服(帶袖標)和馬褲以及開領的白色棉襯衫和棕色皮靴。

海軍一等兵(右),第7佐世保特別海軍陸戰隊,塔拉瓦環礁,吉爾伯特群島,1943年秋在柴崎惠次海軍少將麾下進行島嶼防衛的這名士兵,如果不是野戰帽上的海錨圖案的帽徽,很難分辨他是陸軍還是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戰隊士兵常穿的被稱為“陸戰靴”的短靴則是黑色,替代了陸軍棕色靴子。另外,這名軍人腰上繫著標準的棕色皮帶,而裝備的輕型武器則是陸海軍都通用的。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軍曹(左),坦克手,第2裝甲師,菲律賓呂宋島,穿夏季版一件式輕質棉坦克兵外套的這名軍曹將可以按在領子上的軍銜章別在了左臂上。帆布覆蓋的軟木安全帽以及調整過的脖帶保證坦克手的頭部在行進中顛簸搖晃的坦克中不受傷害。毛料綁腿將坦克手製服褲子的褲腿裹住,往下則是標準棕色皮短靴。脖子上套著護目鏡,同時還裝備老式的最早於1893年出品的26式左輪手鎗。在1945年的1月末到2月初,在一系列的分散行動後,這個師被徹底消滅。

少尉(中),第54步兵師,緬甸西當河,師保留了第28軍的主要部分,在被高速前進的英國第14軍包圍後,設法衝出了包圍圈,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員渡過了西當河。這名軍官表現了僥倖穿越森林倖存下來的軍人形象,很少見得他還服裝整齊,因為那些倖存者大多已經衣衫襤褸。

一等兵(右),第10步兵師,菲律賓呂宋島,戰爭晚期士兵的野戰裝備:背在身後的帆布背囊取代了舊有款式的揹包,背囊的兩條長揹帶交叉在胸前;一個防毒面具包,一隻晚期版本的水壺和一隻裝在帶棉布繩的包裡的餐盒;後腰中部可裝60發子彈的大型彈藥包。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二等兵(中),第109步兵師,太平洋防禦戰硫磺島,慄林忠道將軍手下駐防部隊的這名士兵準備對緩慢縮小自己部隊陣地的美國海軍坦克進行一次自殺式的進攻。手持著固定在杆子上的炸藥,準備插在敵軍的坦克上進行引爆。最基本的晚期式樣熱帶戰制服,包括一個兜的帶軍銜領章的短袖襯衫,棉製短版馬褲,綁腿以及大腳趾分開的鞋子。

伍長(左),玉碎航空陸戰隊,沖繩,1945年5月這支空降自殺突擊隊徵募自陸軍傘兵部隊,他們穿特殊的手繪迷彩服,裝備標準的野戰帽、綁腿和棕皮鞋。

一等兵(右),薰部隊(第1高砂突擊連隊),菲律賓萊特島,右臂上有白色袖標,鋼盔下的戰鬥帽帶有遮陽布,而鋼盔後面則塗有熒光塗料以幫助他的同伴在夜間識別。他胸前的帆布包裡放滿了炸藥,腰部的帆布彈藥包則屬於騎兵版本。

二戰日軍在東亞、本土駐軍軍服及裝備高清圖冊(1942-1945年)

曹長(左),第1皇家禁衛師,東京防衛部隊這名士官負責訓練準備對抗盟軍進攻的市民志願者。戰爭末期的財政緊縮通過他的制服得到體現,劣等材質的上衣只有一個沒有口袋蓋的敞口胸袋。14式手鎗和1945年版士官軍刀的材質和做工同樣拙劣。帽徽是屬於禁衛部隊的圖案。

軍校志願兵(右),野戰炮兵學校,十幾歲的軍校生就要接受訓練來肩負保衛本州島的作戰任務。穿著軍校夏裝,頭戴舊式的大蓋帽。紅色領章替代了交叉的炮筒圖案的銅徽章。軍校生的制服袖子上有一圈紅線並且搭配帶紅邊的肩章。

上等兵(中),第155步兵師 第15方面軍的這名班長穿的熱帶戰制服在戰爭末期出現了很多色澤深淺不一的式樣。領子上是軍銜章,左臂上是神槍手徽章。這名軍人的武器是99式7.7毫米口徑步鎗,一枚左手持著的99式手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