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武漢市民防辦文翔支援社區“防疫”日記

【3月18日】晴

今天上身只穿了單衣,不過迷彩服還是罩在外面,這身“行頭”在社區晃盪了個把月,不能人臉識別,這一身倒與眾不同。

9點多點鐘,有個蔡甸口音的老太來找網格員,恰好正在接電話。問有什麼事,說是要出去到工行取錢。有了3月15日帶人去建行取款的經歷,主動請纓。問老太太好像在哪裡見過你家。她說當然認得你(後來在交談中才想起是2月25日認識的雙雙患癌症的夫婦)。附近有兩個工行,老太太說去鐵路局旁邊的。路上老太太指著路邊的房子,這是我原來上班的地方,1976年作為知青招工,做食堂的。隨即有些興奮地回憶起曾經的工作——食堂幾好哦,買回來的肉啊可以自己分。3個櫃員機試了兩個,才發現只存款不取款。再領著去銀海華庭小區的營業點。輸入存摺上的賬號倒是能繼續,可是還不能取款,提示要預約。老太太使用的是老人機,只能用自己的,掃碼之後顯示的是我的賬號。又沒搞成。對老太太說要帶卡就好了,接著轉入對老頭子的埋怨——就他多句話,這個時候帶個麼卡?後來又談起如何對付電話通知“中獎”——你們跟我送來,工錢路費我都給你,“看我說的好不好”,頗有點得意。

上午去了三處藥店,好藥師又有人“堵單”,排隊的有六七個人,看來又無望了。天濟大藥房買了一個人要的皮膚用藥。石牌嶺重症病房買了一對70多歲老夫妻的藥,硬是搞了一個小時。午飯時間又過了12點半。

▲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凌晨電視臺的傑哥通知“安排今天下午4點檔,以實際播出為準”。武漢廣播電視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節目推出《我是英雄》專欄,“買藥”的經歷得以入選。中午1點鐘告知“兩點也關注、大概率2點”。眯了一會兒。14:12我的鏡頭晃出來,時長超過3分半鐘。晚上9點剛過,表舅打電話,“在電視裡看到了”,鼓勵我“再接再厲”,同時仍叮囑“做好個人防護”。

下午給高齡老人送愛心人士捐獻的特侖蘇牛奶。早上電話通知了登記在冊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則是按戶,一戶一提。有位北京口音的老太太沒戴口罩,幾次過來唸叨,為什麼打電話(通知)是兩個人,結果只發一個。雖然語音不高,卻頗理直氣壯,一問到底,儼然非要掙回“權利”。我這樣解釋,這些是愛心人士捐獻的,又不知道哪家有兩位老人哪家一位,因此按戶發。現在發放的依據是剪開打印的名冊粘貼起來的,類似這樣一家有兩位高齡老人的,前後順序是打亂的。大傢伙暫停發放,根據門牌號碼“連線”,避免發重了。

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網格員敲門問詢高齡老人是否在此,一位老太太主動介紹起另外一位接到電話的鄰居現居何處。而同在一層樓的老太太也開了門,本來只是隨口搭訕,沒想到幾句話開頭,發現這位有些不尋常。自我介紹86歲了,老頭子88歲。曾是天佑醫院的護士長,1972年參加援非(坦桑尼亞)醫療隊的工作,兩年多後於1975年回國。老頭子是處級幹部。三子一女,一子已去世,剩下的皆學有長才。當年援非,二話不說,就覺得共產黨員應該拿出實際行動,收拾一下東西就走了。言談之間頗為自豪,舉止凜然不卑不亢。我也不算恭維——你家肯定是根紅苗正,又紅又專;看得出有良好的家風。不知怎的,老太太忽然轉換話題——我是張難先的孫姑娘。當即我感到有些震驚,張難先是辛亥革命湖北的元老耆宿,做過蔣介石家鄉的父母官——浙江省主席,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其生卒(1874-1968年)我記得清清楚楚。不無自得地向老太太提到,我對地方史志比較感興趣,張難先是真正的湖北革命老前輩,比董必武“格子”還老,就住在蛇山。老太太冒了一句,有個堂姐張穎(音)蘭跟張難先(的關係)比我親些,如此看來她應該是侄孫女輩。特別向我介紹,文革開始後曾“帶兒子去北京看他,對我們蠻好,他特別囑咐要跟著共產黨走”。激動之後,叫同來的志願者“跟我和老前輩拍個照片”,走道較窄,下午的陽光照過來臉上容易成“大花臉”。走到樓梯口合影,告別時請老太太多多保重身體。

稍後自告奮勇去離此處較遠的一棟樓,給一位“胥”姓老太太送預訂的物資和牛奶,第一次知道“百家姓”有姓“胥”的。

因為有些老人不在小區居住,剩下一些牛奶沒發出去。五朵金花巾幗不讓鬚眉,“我們都是漢子”,網格員和我一樣抱起一整件,其他幾位各自拎起幾提……


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下沉社區疫情防控 民防幹部成“網紅”

臨下班前,另一網格員督促我們好好洗手,然後拿出手工烘焙——巧克力和鹹蛋黃兩種口味的餅乾請我們吃。其他人大概講客氣,我肚子餓了很吃了幾塊。

同事小姐姐春節前送了一袋燒麥,今天回家不想麻煩,熱稀飯時蒸了最後10個。一共吃了三次,今天全部吃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