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我們中國的錢幣,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並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璀璨的錢幣文化。在龐雜的中國古錢寶庫中,有一顆為中外錢幣學家們所矚目的明珠,那就是新疆的"紅錢"。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紅錢印錄著西域的歷史風雲,而粗獷質樸的錢幣文字和鑄造特徵,則表現著一種特殊的美感。加上以往一向稀少難得,所以我們總是將手邊一些很有限的紅錢實物,視若掌上明珠。然而更有許多對紅錢珍愛至深的人們,以感人的精神去收集、保護這一錢幣文化的瑰寶。據說,過去有些泉家為了集得幾枚紅錢實物,竟因一時拮据而典去身上的大衣,甚至將妻子手頭僅剩的生活費要過來,以求必得。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前些年,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和臺灣、香港等地,酷愛紅錢的人越來越多,出現了一股“紅錢熱”,並且專門成立諸如紅錢學會和新疆錢幣研究會之類的民間學術團體,撰寫文章,潛心研究。在他們當中,有的為了一二枚珍品而“遠涉重洋”,有的為配備一些實物資料,不顧一切,而豁出並不很優厚的薪金,也有的則因長期患病以致經濟發生困難,在只好出讓古錢時,對其中的一些新疆紅錢卻無論如何也不捨得放手。這些情況,一方而可以看出紅錢在古錢幣藏家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側面反映了上述各地泉界可貴的研究風氣。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新疆紅錢“乾隆通寶”從乾隆時開始,清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對於當地用錢形制也作出了規定。新疆錢幣以紫銅(紅銅)為原料,錢呈紅色,因而稱之為“新疆紅錢”,背文用滿文,還有用維文的。自乾隆朝開始,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到宣統都鑄行過年號“紅錢”。前後有150年的歷史,鑄造的時間不短,但鑄量都不多,其中珍品也不少,其中葉爾羌局所鑄“乾隆通寶”是新疆最早的“新紅錢”,(相對於舊普爾紅錢而言)。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紅錢是清代新疆地區造的紅銅貨幣的非正式通稱,因其色紅而得名。清代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起至宣統年間,前後共設錢局12處鑄造紅錢。此外,尚有清代同治年間熱西丁地方政權也鑄造了兩種維文紅錢。由於鑄造遠在邊陲,所以流入內地者不多,偶有所見,便為藏家珍視。但到了本世紀80年代,由於大量流出海外,才在日本、東南亞和我國港臺地區形成了一股“紅錢熱”。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在這股“紅錢熱”中,各種藏家譜錄紛紛問世,臺灣陳鴻禧先生出版了《新疆清錢譜》、日本谷巧二先生出版了《新疆紅錢泉譜》。流風所及,我國上海朱卓鵬先生等也出版了《新疆紅錢》。

杜堅毅先生和夫人顧佩玉女士久居新疆。杜先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對當地鑄造的紅錢更是情有獨鍾。他們利用生活在新疆的有利條件,收藏紅錢不遺餘力,足跡遍於天山南北,先後得錢十萬餘枚,並從中精選1700餘品,編成《新疆紅錢大全圖說》一書。由於多年的收藏實踐,杜先生對紅錢的版別區分、級別審定,都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大全》一書,不僅以收錢豐富超越前人取勝,而且在研究上,也有突破前人處。至於《附錄》中收錄的紅錢樣錢、假錢以及準噶爾部普爾錢,更是有利於對紅錢本身的比較研究。

古錢寶庫裡的明珠——新疆紅錢


紅錢雖然大量流出海外,但鑄造地卻在我國新疆。杜先生夫婦就地取材、深入訪求,其編著的《新疆紅錢大全圖說》自非一般藏家譜錄所能比擬。這也就是《大全》一書的特點。我們希望,它的出版,不僅給紅錢的愛好者提供一部高水平的譜錄,而且也為歷史研究,尤其是清代史和經濟史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價值的資料。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會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