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长安十二时辰》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但感觉在收视方面不尽人意甚至被嘲“扑街”?

C罗专区


开播以来,《长安十二时辰》好评不断。无论是剧中主演们高超的演技,还是精巧的故事构思,抑或是对服化道的精益求精,都成为了值得夸奖的典范。观剧后让人直呼相见太晚,每周只更新四集实在不够看。可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好剧,收看的人却并不多,收视率也远没有预期火爆。细想一下,《长安十二时辰》会出现戏好收视低的情况并不奇怪。

播出前零宣传无预热,流失了一批不知道开播消息的忠实原著粉,丢掉了本该有的开播收视红利。

《长安十二时辰》在播出之前,曾被寄予厚望,基于马伯庸小说改编的本剧拥有一大批想要观剧的原著粉丝。前期放出的宣传片也足够震撼他们的视听感官,让不少人产生想追剧的冲动。可经历过《九州缥缈录》开播前撤档的事件后,观众看到预告就冲会员的现象减少了很多。不少原著粉都对播出时间持观望态度,不到正式开播他们是不会为《长安》买单的。

大批的原著粉已经拿出了不开播就不掏钱的态度,偏巧又受到限古令和《九州》撤档的余波影响,《长安十二时辰》只好低调做人,零宣传开播,导致开播几天后都还有不少原著粉蒙在鼓里,丝毫不知道自己一心盼着的好剧一口气就播出了12集。待到消息被传开,各路剧透,免费的视频剪辑等又纷纷登场,想要补办会员追剧的观众也被打消了积极性。开播的收视红利就这样完美的被《长安十二时辰》规避掉了。

未能取得上星资格,仅靠优酷网会员独播,限制了收看人群的年龄层,同时排除了大量非会员观众,从而导致收视率偏低。

网络虽然已经普及,但使用移动端看剧的观众相对都比较年轻。对于年纪较大的观众来说,看部电视剧还要花会员费的事情让他们难以接受,收看电视才是他们首选的观剧方式。播什么就追什么已经成为了很多年长观众的观剧习惯。正是这样的习惯,导致大部分的上星剧在中老年观众的推动下,收视率要好于网剧。刚刚收官的《我的真朋友》,尽管剧情和人设被全网嘲,可收视还是不错,就是沾了上星播出的光。

《长安十二时辰》定位偏正剧向,历史韵味十足,年长观众更偏爱这种有历史积淀的片子,但本剧的播出方式却跟他们的追剧习惯相左,因而这部分基数很大的观众也无法为收视率贡献出应有的力量了。

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在优酷网播出的本剧,其他的网络平台也没有同步播出,导致已经拥有其他平台会员的年轻观众也无法看到。每周只更新四集的频率,让人们觉得会员费花的不值。与其花钱买一份追剧的权利,每周也提前更新不了多少,还不如干脆弃剧,或者养肥了再说。这样一来,不少愿意掏钱的年轻观众也打了退堂鼓。

台词古风浓郁,唐代的历史背景涉及太多,剧情节奏又快又烧脑。一心只想靠追剧解压,不想动太多脑筋的观众也被踢出了观看群体。

在播出弹幕中,随处可见会员们自我调侃古文功底不够,追剧都成了负担的内容。为了还原盛唐时期的风土人情,本剧采用了违和感很弱的方式来组织台词,人物的对话都是半文半白的形式,尽量呈现出唐代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可惜观众里平时愿意研究唐代历史和语言文化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追剧都图个简单易懂,不想脱离了中高考还得一边追剧一边做文言文阅读理解。本来不错的台词,便因理解费力,成了不少人放弃追剧的又一个理由。

环环相扣的剧情设计,频繁曝出的反转线索,火劫大案不仅没有水落石出,反而是越加扑朔迷离。比狼人杀更紧张的背景设置,使得观众猜出的正反派人设一再颠覆。烧脑过度的情况下,不少观众开始看不懂剧情的走向。再加上大量真实还原的大唐风物,给观众的记忆力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观剧的轻松心情被不想要的紧张刺激所取代,看不懂剧情的发展,自信心屡屡受挫,一部分已经充值的会员也只好弃剧了。

但不论收视率如何,仅就目前的状况看,《长安十二时辰》只要后期不崩剧情,稳住人设,本年度口碑好剧的保证算是坐稳了。至于收视率稍低的问题也不用太担心,后面的剧集还有不少,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向身边人安利本剧了,开播收视堪忧,不代表收官时依然低迷。以前的精品好剧在播出的过程中渐渐热起来的也不少,《长安十二时辰》也很可能复制这样的走红方式。


萌萌小笑笑


我只看了一集,就停下来了,原因有几点,第一:我家看剧必定是夫妻一起,但是我家娘子文言理解和历史知识限制了她观剧的感受……我几乎在第一集里暂停了至少5次在回答她的例如什么是司丞,什么是不良人……第二:在点开剧时候,我留意到这个剧有四十八集……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十二时辰拆成半个小时一集了?(心里不由自主的那他和《24小时》比较了,就第一集而言,我理解他想要带出主线,人物出场等……但比较之下我会觉得不够紧凑,有点碎……第三:我觉得更新中的片看着还是有些累,等多更新些有机会再看看后面如何吧……对了!画面和服道还是很中我意的!


丸子蜀黍22671081


不知别人怎样我出去旅游回来,一天看了十集,我家电脑屏幕特大和电视差不多看起来真有大片的感觉超爽结果就是把自己腰椎病看犯了,今天刚去做的椎管治疗疼起来直出汗,主任医生把我骂了一顿一天看两集就行了还没完没了了,我说太好看停不下来,主任临走前问了我一句哪个台放?


莎莎Gs


《长安十二时辰》先说说为何好评如潮

一:场面宏大,画面精美

二:考究的服装
现今这个年代,古装的电视剧,能拍出这样的画面质感,服装无论是配色还是样式都追求到极致!确实是场视觉盛宴!不得不好评如潮!

在说说《长安十二时辰》被嘲“扑街”的原因吧

剧情衔接,和剧情本身都存在太多瑕疵 :

一 : 崔器,是剧里长安旅贲军的旅帅,在军中地位也算可以了,我想问,他表情咋滴了?谁欠他钱吗?还是他爸是李刚?总摆出看谁都不顺眼的表情给谁看?有一场是带士兵去火药库,拖延时间不说,还不顾男主的提醒,直接踢门而入,结果被炸了!军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吗?他可是旅帅阿!这编剧花五毛钱请的?这能不被嘲“扑街”嘛!



二 : 王韫秀,守关大将军王宗汜的千金,大将军的女儿竟然跟个二愣子似的,智商负数,让人给拐了!被拐之后就知道哭,反复说“阿爷救我”...拜托,虎父无犬子好吧!不能做到冷静面对,再不济也不能演的像个白痴吧!救出来以后也不回家,竟然跟陌生人回家了!大姐,又不是给你拐新疆去了!离家不远呐,为啥不回将军府呢?不是阿爷阿爷的叫嘛!这会倒不找爹了!编剧我再问一遍,你咋想的?这能不被嘲“扑街”嘛!


三 : 长安城里发生了大案,有本事的人多了,可谁都不用!就非得派死囚张小敬去调查!咋地?他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阿!我忍着继续看,到后面给我气乐了,还真让我猜着了,飞檐走壁,上天入地,捅不死,打不到,炸不烂!编剧,跟我这拍抗日神剧呐?你咋想的?这能不被嘲“扑街”嘛!四 : 有一场是马车里点着的伏火雷,已经掉出去挺多了,张小敬把车开到河里,一切就挺好的了,不知道编剧咋想的,车竟然在河里爆炸了,还把岸上的建筑也给捎带炸了!先不说火药在水里能不能炸,这个存在争议点,但最起码已经泡在水里了,根本不可能发生那么大的爆炸好吗!编剧编成这样,能不被嘲“扑街”嘛!


让人嘲“扑街”的点太多了太多了,不一一列举,又是一部让人期待却让人遗憾的剧!


迟到小姐姐影视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优酷独播的古装悬疑电视剧,以其精良的制作获得豆瓣8.6的高分。

如何评价此剧的收视呢?这恐怕要看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毕竟豆瓣高分不代表高收视,甚至个人觉得豆瓣高分的电影电视剧拉出来肯定都不会特别能打。那我们先看看某网站统计的网络点播量数据:

前十名都没有《长安十二时辰》,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当然这里边有剧集数量的原因,毕竟《长安》目前免费的只有11集,会员可看16集。当然也与上映时间有关。不过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也有很多不喜欢这部剧的,下面我冒昧总结一下我收到的反馈的点:

1.历史知识硬核

作者马亲王试图把一个紧张的故事还原到真实的唐朝长安的环境中,剧集也沿用了这个思路。问题就在于,他们几乎做到了。上来就是什么不良人、狼卫、各种坊、案牍术、司丞、圣人,还各种背诗。如果没有一点历史知识或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第一感觉就是,不知道这是些啥人、他们要干啥事。这就没有带入感了,也就让人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绝不是说没看明白的人低级,实际我身边就有真正的精英牛人,也爱看剧,但是跟我一起看了第一集就再也不看了,就是被这些不明所谓的古代称谓整迷糊了。如果跟他们说,一个犯了错误的公安局长,还是退伍军人。现在新成立了一个国安部门,把他从监狱里捞出来让他查一起恐怖袭击案件。事件可能针对皇上,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斗争,说不定他们会看下去。

2.剧情不紧凑

对比美剧中创意类似《24小时》。《24小时》一集代表现实中一个小时,几乎给人以实时感。剧中的主角杰克似乎从一开始就在疲于奔命,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对其关心且担心;大量平行剪辑的运用,使得观众被飞逝的时间压得喘不过气。而《长安》中,为了还原当时长安盛景与市井生活的侧面,主人公张小敬查案的节奏就慢多了。一会扯扯淡,一会吃吃饭,狼卫也还得悠然的修个面。这样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可以好好看看那时的长安,不是经常梦回唐朝吗,这回不用梦了,看剧就行了。人家咋称呼,人家咋吃饭,人家唱歌跳舞要过节,但是人家不安全。悠哉悠哉,紧张的气氛大幅度下降,甚至可以说削弱了主线情节的冲击力,也使一部分只关注故事的人没有一直追下去。

3.故事内核老套,强行加入道德困境、人性考验

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自己也带着一堆问题,同时拯救自己。如果抽出这个故事内核,可能真的没有太大吸引力了。不是故事不好,而是看太多了,已经激不起我们心中太多涟漪。反正英雄不会死,百姓会得救,坏人不得好。坏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英雄,但还是不得好。可能我们这批人过了看见英雄就受不了的年龄。尤其是有人性有瑕疵的英雄,反正世界会得救,招你自己想吧。再有就是道德困境,是否牺牲一个人救全城人。这事多少哲学家都整不明白,某大学公开课还讲电车困境呢,看起来累啊。刚累完又来个人性大考验,干啥啊,人性就那么回事,非得揭穿。看透不说透,还能作朋友。有句话说得好,现在中国不缺深刻,就缺觉(睡觉)。大家加完班回家,就想看个让自己啥也不想,哈哈一乐,然后睡个好觉的。白天够累了,晚上不想再累。我身边一个弃剧的朋友就是这个理由。

总结

以上都是我根据身边人反馈和自己感受所写的胡言乱语,欢迎讨论。我个人肯定会追下去,因为我想看看那时的长安,看看我中华强盛之时的万千气象。梦回唐朝!


熊猫读冰火


《长安十二时辰》 播出以后,网上出现了非常两极的评论,好评把它夸上天,而差评却把它贬为烂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因为易烊千玺的死忠粉和他的黑粉造成的。



抛开这样的场外因素影响,这部剧应该算得上良心制作。但是这部剧在收视率方面其实并没有大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易烊千玺一把双刃剑

易烊千玺这些年非常的火,有非常多的死忠粉丝,那么这部剧播出后就自带流量。我相信无论投资方还是导演都考虑到了这个方面,这也是为了保证这部剧的话题度,显然他们做到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的话,易烊千玺毕竟太年轻,他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尤其是在影视方面,这不免就会让很多人对他产生质疑。我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由易烊千玺主演后,果断的选择了不看这部剧。

卫视未播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剧只在网上播出,并没有在哪个卫视播出,那么又缺少了一定的传播度,毕竟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只坐在家里面看电视的。之前大火的很多电视剧大部分都是上过卫视的,就如《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反观在网络上火的剧,比如《白夜追凶》这样大火的剧,也是不能和前两部上过卫视的剧相比的。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不能仅仅以收视率来判断,《长安十二时辰》无论在制作方面还是在剧情方面都称得上算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


小马不停跑观影


各有所爱,HBO推剧没也说可以迎合所有人口味,有褒有贬。观众群体差异性、演员选取、故事内容、后期推广等等。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就比如我,看剧就很反感所谓经典桥段,转角遇见爱了,氪金狗眼看不见了,咳嗽死了爹了,掉崖失意了,慢镜头对上眼了总之不太喜欢能猜到剧情走向的剧。除了赚眼泪赚同情赚爱心赚颜值外,毫无新鲜感。剧情拖沓,过于强调人物形象,关键还演不好,槽点太多的剧,数不胜数。宁可选择不看!国内太多剧单方面为了满足观众口味,人物设定得一塌糊涂,就这一点给0分都不为过。就国内盗墓系列,多少主角名不副实?尼玛身上土都没一层来当土夫子?更别提大牌IP改的原著都不认识的。问题的关键来了,为什么这些烂剧破剧收视率还那么高?因为这是个数钱的年代啊,同样的成本,演员选择和市场推广比例高,投入大,受众群体多,档位优秀,拿钱砸,自然收视率高。所以收视率跟剧的好坏,是否有关系,我认为有,但是不大。正常渠道追剧,好的剧可以翻出来再看一遍两遍,这大概也就是我们观众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了。


半夜睡不着觉瞎哼哼


播出过半了,回来答一波。核心原因只有一个:

《长安十二时辰》的目标受众面太窄,撑不起收视率。

当我试着用“大案牍术”看了一下数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据阿里大数据:

观众男女占比4/6,18~29岁观众超过48%,30岁及以上观众也将近50%,峰值在30~35岁区间,曲线平缓。

用人话说,《长》存在某种观看门槛,这种门槛与年龄关系不大。

可惜我不是徐宾,没法定位更深层次的原因。换个方向,从剧集差评入手,看看大家为什么认为《长》不好看。

更多图就不放了,有兴趣的可以用爬虫深挖一下,相信会更全面。就上面这些差评来看,主要观点有三个:

台词看不懂/听不清,剧情没重点/看不懂,过于着重服化道

这样一看,上面说的观看门槛似乎浮出水面了。换个说法:

台词艰涩难懂,信息密度过高(水分少),服化道复古导致审美隔离

一个一个来。

1.台词半白不白,既不像现代人说话,也不像古籍书面语。再加上收音问题,有些地方不看字母真的不知道在说啥。导演本意是以此营造年代感,但年代感越强,现代观众理解起来就越费劲。

远的不说,如果拍一部民国剧,全部角色严格按当时的语言习惯说话,谁听了都头大。

2.少看几句台词,后面的剧情可能就搞不懂了——这么高的信息密度,适合坐在电视机前专心观看,不适合忙里偷闲快速刷剧。

有些观众快进看了五分钟就打差评说看不懂,导演也很无奈。你要注水吧,把好好一个IP搞黄了会被骂死;不勾不兑吧,直接喝原浆又有点上头。

3.和第一点一样,《长》的服化道是怎么复古怎么来,不太考虑现代审美的。“美女”们的妆容乍看一下有点丑,狼卫们油腻邋遢不修边幅,李必前面还是干净素雅小天才,被龙波炸窝后也“形象崩坏”了。

这样的设定甚至劝退了部分冲着四字弟弟来的颜粉,那些想看精装古偶剧的观众也被赶跑了。导演玩得一手洗粉高招。

综上,结论如文首所示。


虎皮青猫的小窝


因为,他其实是一部纪录片。

剧情精彩却节奏缓慢,并没有做到一个电视剧的本分。

说句不恰当的比喻,在古代一个媳妇孝顺勤俭美丽端庄,可是不和老公行房,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虽然十二时辰剧情不错,可是有效的剧情塞进了无数的设定。

大家看美剧就算是冰火,我也不需要学习欧洲中世纪的故事。我靠英剧都铎王朝,宫廷规矩就是戏剧本身。

可是十二时辰,是反恐。可是我看懂这个反恐,却需要学习整个长安政治管理格局。

这就让整个体验变的偏离了。道具考究,设定考究,可是他们终究是陪衬。你要让观众专注到剧情上,而不是什么大荒落等等!

但当纪录片讲,又没有真的讲好每一个设定,毕竟还是个电视剧。

所以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下次再做诚意大作,尊重观众感受。装逼放在剧情上,别都靠道具和设定。

崔器第三集就能死,这就是神剧,超越冰火!


奥特视野


《长安十二时辰》尽管好评如初,但是在热度和收视率上不尽人意。原因我分析以下几点:

剧情太累人

网友都说追这部剧太累了。在追这部剧的时候,不敢走神,只要稍微一走神,就有可能导致接下来的剧情看不懂了。

这部剧太“文雅”了

雅不是好,也不是坏,而是受众很小。这点大家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东西,越是通俗受众越多,越是“雅”,受众越小。这部剧所有的镜头运用的很雅,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一个长镜头下来,非常漂亮。


虽然口碑炸裂,但是热度和收视率却比不上其他两部剧,这两点原因很重要

一则是因为追剧太累,

二则是因为该剧对历史还原度太高。

其次就是片长

这部戏只有25集,比原来少了一半。导演曾解释,这是分开送去审查的,所以可能不止25集,但是也没听说有下部。

那后面的还没审查完?不管到底几集,剪辑上还是有点匆忙的,部分情节间连接得不够顺畅。有些人说看不懂,也不完全是杠。

最令人失望的还是对人名的修改。

易烊千玺演得是李泌,改成“李必”,一开始还以为是错别字,后来一看才知道是改了。

不仅李泌改了,贺知章也改成了何姓老爷爷,王忠嗣成了王宗汜,还有高力士,你改成郭利仕了,还有岑参,读起来有点平翘舌不分啊。

杨贵妃为啥姓严?剧中“圣人”到底是谁。原著借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名人原本还挺有格调了,这一改名,满满的山寨风啊!

个人感觉收视率不尽人意的几个原因

第一:原著本身也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情节巧妙、构思奇特,很多情节难以在逻辑上符合。

部剧的表现不太烧脑了,但凡有初中水平的人都应该看得懂这部剧。

所以很多自媒体宣传它烧脑,弹幕对非原著党的不友好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但这部剧绝不是什么烧脑的剧。

第二:这部剧是直接播放的,前期没有前期做过多少宣传。没有宣传想火基本不可能。

所以这部剧粉丝基本局限于易烊千玺和雷佳音等主演的粉丝,以及原著党和历史爱好者们。


有些地方讲述的故事系列不是太衔接。因为服化道等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很多人忽视了在叙事方面的问题。比如情节安排的详细和省略,尤其是在多线叙事的逻辑下,如果这部剧想拍成美剧那样,它都不需要分为上下两季,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故事一季就够了。

总之:《长安十二时辰》有所谓的流量明星易烊千玺,也有一大批优秀的演员,考究精良的服化道,但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没必要把这部剧吹得太过,但这部剧也可圈可点。

收视率不尽人意是因为:一是,前期宣传做的不够好,导致收看的粉丝仅限于雷佳音易烊千玺等。还有好多人都不知道的。

二是:过度还原了唐朝,大部分都是在演唐朝的繁荣画面,剧情叙事有些地方细节不到位,原本的人物都在剧中做了更名还行,让观众有点小小的不满吧。

还有到底是多少集,以及导演表明的还剩25集审核,什么时候通过。剧中台词过于直白,平民百姓都能轻易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