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这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

前言:

今天在浏览头条时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求教过来人,怎么能让婚姻幸福?哈哈一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回答,把关于自己记忆当中幸福婚姻的个人特点抒发而去。突然想起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名言: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是在重复他的思想活动过程而已。依照画葫芦。我们的思想活动被免除了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暂不自行思考而拿书来读时,就会觉得很轻松。然而读书时,我们头脑实际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所了,虽然可借以修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逐渐丧失。

意思就是说,我们给这个问题题主的观点只是暂时解了他燃眉之急,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他不会自我去思考。他只会按照我们所说的观点去依照画葫芦。甚至会跟自己真实的想法得到的结果相差甚远。

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是题主需要结婚还是我们?俗话说的好: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婚姻就如此。但他自己不去丈量一下自己的脚,却喊我们去猜测。我们凭自己的经验给他提供,结果不言而喻。就算提供了正确方案,他下次遇到婚姻里面的问题,由于缺少思考又找谁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不是去指点他,而是要根据其自身问题说出我们相似的经验,让其自己去权衡利弊,让他自己思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婚姻

婚姻这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


但是各位请注意细心观察,不管身边还是网上,大部分人都是按照自身的经验,以投射效应,强加改变对方的思想,从而让别人无从思考,往往影响到了最终结果 。大部分情感导师与普通人面对情感问题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如此,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回归自我”的论据。自我审视,自我疗伤,自我休整,自我探寻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养精蓄锐,重新整装出发。

例如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些话题:婚姻的最好归属就是爱情变亲情/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等等。可事情真的是这样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生活实际婚姻论点分析

一,爱情最终变亲情是婚姻最好的归属

首先我们要知道爱情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凭着互相爱慕而产生的情愫。但亲情却是靠着血脉当中的纽带连接而产生血浓于水的感情。两者皆有不同之处就是,爱情是浓烈且脆弱,亲情是平淡且又包容。所以这句话我认同,但又持反对意见。其原因直白来说就是跟年龄有关:

为什么说跟年龄段有关,是因为人生所处于不同年龄产生了不同的荷尔蒙,会促使人们满足自身的刺激感,新鲜感与需求感。如果是处于青年状态,那么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喜欢冲动,猛烈的爱情;而中年时期因为生活压力,加上感情进入平淡期就会感到空虚;而年老之时经历太多,心意淡然对一切看得比较通透。

三个阶段来说,青年时期爱情不适合变亲情,中年时期也不适合亲情,具体原因是因为中年时感情最容易空虚的时候,如果想要避免两人不必要的矛盾,就该加大爱情筹码。如果直接是亲情,则会少了很多人生乐趣,在现实情况来说更容易引发发生婚外情。而年老之时,一切淡然,才是亲情的最佳需求时机。所以说,爱情变亲情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产生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那么这句话对不适合的年龄段就是误导话语。


婚姻这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



二,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常听见就是两人要相敬如宾,才能过好日子。这话我承认是正确的。前提是长久的支持。尊重对方嘛是婚姻里面必不可少的做法。正如互酬原则所说: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相互的,具有互酬性。

但是现实当中又有几个长久坚持的。只因为你对他好,他对你好这不等于是讲了条件嘛,长久坚持是好事。但如果某次你对他好,他不对你好,你是不是会有斤斤计较的感觉?等下一次他对你好了,你会因为这一次的事情,不会回应他的好。

比如来说就是,你做了饭菜,你对象就必须洗碗?你在外赚钱,对象就必须做家务?这样的后果在现实当中就是婚姻的矛盾点。婚姻里面因为男女的差异,责任与义务永远是达不到一比一。因为两人的付出是无法统计的。但是在感情上却可以实现,比如互爱,共同协商家里面大小事情等等。

所以在婚姻当中并不是完全公平的,最少一方要心甘情愿自愿多付出一点,多忍让一点才能形成两人互补。但并不是一方一昧的付出,长久以来那样对方只会理所当然的无限制索取,从而不懂得感恩回报。所以只有一方完全的心甘情愿付出,信任婚姻。两人适当的相敬如宾才能加强夫妻之间的感情磨合。

婚姻这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的意见只能是参考



通过以上俩点我们不难发现共同点就是:观点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明。从而证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些观点。如果把这样的观点直接传输给他,最终结果也会不一样,如果过得好,他感谢你。假如过得不好呢,是不是会抱怨你?

所以对于幸福的婚姻,我们的婚恋观点只能是用作来参考,让其自己去权衡利弊。由自己决定该怎么做。而这之前就需要他做好自己。至于怎么做就需要他思考为什么不幸福,或者他认为幸福是怎样的。让他自己思考有动力去改变,以后的婚姻生活才会真正的幸福。正如:

叔本华: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只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桌上的残羹剩饭。


总结:

婚姻的最终目的是白头偕老,而这过程都想过得幸福开心,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遭遇是不相同的。对于婚姻的经验观点就不一样。所以,面对婚姻内的问题时,需要你先审视自我,找出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给自己增加对婚姻生活的信心。再融合他人的观点作为参考,从而有良好的心态去客观理性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才会是婚姻的幸福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