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農村挖水庫挑泥巴掙公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每日新況


那時候的事啊,不是現在的人能想像的到的。五八年我們這裡修水庫,全縣的人都來幹。那時候也不說錢,也不論你能不能受益,都得來幹。伙食又不好,但人人爭先恐後,不分晝夜地幹。白天紅旗招展,遍地歌聲。沒有機械化,全憑人力。推個獨輪車還是木軲轆,有的人在輪子上釘一圈膠皮,那就像現在的寶馬一樣稀罕人了。每個小車上放兩隻土筐,至少有五六百斤重,上面插個小紅旗,跑的都是一溜煙。壩基全靠人工夯打,夯是用碾場的石磙改造的,每個約三百斤重,四個人抬起,扔的一人高再落下來。旁邊還有一個喊號子的人,嗓門宏亮,多能編些新詞。到了晚上,點上汽燈,遠看星星點點,很是壯觀。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東西。學生們也要來參加義務勞動,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自上而下的各級政府部門也要來幹,和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央辦公廳來了幾個工作人員,每天一樣幹活。記得有個姓劉,三四十歲,中等個,黑黑的,戴個眼鏡,沒幹過活,每天累得東倒西歪。小孩子們編順口溜出他的洋相。有一個女的住我家,二十來歲,白白淨淨的,扎倆短辮,穿灰色的列寧裝。有時候想起來,也好懷念那個時代純樸的人民,和人民同甘苦的幹部,那時候人民的思想境界和勞動幹勁。


花甲童心1


出集體工場面熱火朝天,但這個工分掙起來很累。[靈光一閃]


龍之傑19


六七十年代挖水庫挑泥巴掙工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可是我們這些老農民的親身經歷。現代的新農民體會不到,城裡人更是體會不到!甚至是想象不到。

那時我們國家剛從一個三座大山壓迫下掙脫出來,建立新中國,國家很非常貧窮,百廢待興,工業基礎太薄落了。又加上西方帝國主義要掐死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從政治,經濟都掐我們的脖子,想把社會主義消滅掉。到現在美帝也還在高科技上掐我們嗎!

所以毛主席才提出我們要走自力更生建設國家的道路。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以極大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

我知道我們這裡修了幾座水庫都是國家只撥水泥錢,人工費用都是我們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出人工修建。

當時我們農民沒有怨言,知道並理解國家的貧窮。是共產黨毛主席從舊中國把我們人民觧放出來,是無數革命烈士用生命換來的解放,我們沒有理由跟國家談條件,知道是為了將來的幸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全國人民特別是翻身農民掀起了轟轟烈烈地建設社會主義,建設家園的高潮。知道讓國家省出錢來好建立國家的工業體系,發展國家的工業,科技,軍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國家是忘不了我們這一代農民所做出的貢獻的。





農家評述122


當時不分男女滿十五週歲的都要去挖河, 那時候 中央下令 一定要根治海河。我去挖河時一明到達目地地,中午集體送飯,記得有一次按人分 段挖。每人一米,可公分不一樣,我那時每天四分五,一個男勞力八分,女的最高七分。挖同樣多,心裡很委屈,可是每天還是照樣完成任務。


順順心心618


一九五六年我十七歲,直接參加了我縣的谷口水庫修建,那時沒有機械全靠人力,萬人上陣幹勁沖天,勞動號子此起彼伏,大廣播震天響,應時地播報工地先進生產者,人人生怕落後,先進趕先進…幾個文工團女同志下生產隊用快板形式表先進鼓幹勁!記得當年工地一姓賀的牛高馬大挑土石出了名,一擔三百多斤堅持不停,整個工地第一大力士!此人飯量也大,一頓可吃二十多個饅頭,水庫修好後幾十年本縣人還忘不了這位大力士,此人給我印象很深,但十多年前已去世了,據說兒子不孝氣得自縊了!英雄也不料老年悲啊!無論如何當年的谷口水庫至今仍在發揮著發電和瀼溉作用,當年修庫的農工們大多己八十左右,不少人已作古長眠了!故,國家別忘了仍健在的這批農村老人呀,在條件允許時應擠出一些錢讓他們晚年更幸福點!(本人已退休近二十年,月三千多尚可,但回想當年工地上的民工兄弟仍記憶難忘!)


寫評論表感受


悟空同志提出的這個問題,觸動了我的記憶。記得六.七十年代,這樣的工作,是農村社員的家常便飯。每年的農閒季節,縣.公社就會組織大修水庫.興修水利的浩大工程,任務分配到各大隊及生產隊,生產隊就組織社員奔赴各自的地段進行施工。捲起被鋪一去就是幾個月,工程艱鉅,全憑手工勞作,肩挑背託,吃的是粗糧加紅薯,喝的是山坑水,幾個月的辛苦勞作,社員們都成了非洲黑人啦!大家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鶴山四堡水庫,鶴山大水坑水庫,鶴山井頭水庫,確保了當年鶴山糧食生產的旱澇保收!這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是永遠值得回味的年代!

至於談到工分,這是社員們的勞動報酬,(相當於現在的工資吧),為了掙得工分,社員們都爭取滿勤,一級勞力10分,女工一般8分,一年生產隊結算一次,全年生產隊的總收入(糧食收入丶花生收入,紅煙收入,魚壙收入)除以全年生產隊社員的總工分,得出工值,就是社員出勤一天(以10分算)應得的報酬。可憐社員辛苦出勤一年總收入只得幾十元(工值只有8分錢),國家是沒有補助的,都是社員自食其力的。這是一個戰天鬥地的年代,用我們勤勞的雙手,擎起共和國的一片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由千千萬萬農民伯伯.工人叔叔.科技人員的辛勤汗水所鑄成!


用戶93096314582


在生產隊的時候幾乎每年都有修堤改河等各種活,當時叫出民工,由生產隊拿糧柴統一吃飯,因為離松花江近所以多數修堤,50一60年代是用人挑,大隊出一人當領導,活比在生產隊的累多數是抓鬮,70一80年代用馬車也有人擔,76年也就是毛主席去世那年的引拉水利,就是在天然的崗下面修一條几十公里長的寬堤,把河水改道,每個生產隊分一段,百分之八十多男女勞力都去了工地,學生也去了,當時口號是亅吃飽飯,不死人,人擔馬拉起早貪黑,通宵夜戰,各生產隊之間,凡是能發揮的的能想到的辦法都發揮極致,隔幾天就有因為種種原因被派出所押著掛牌子游鬥們搗蛋份子,一眼望去,工地全是忙亂的人,住的地方地上補柴草,已到深秋人就睡在上面,


生不逢時566


提起六七十年代的勞動場面,確實與現在無法想象。那時是生產隊長負責制,幹活憑力氣,聽說要實行農業機械化,可全鄉(那時是公社)沒有一臺機械設備,種地二牛抬槓或人拉播種。工程全憑人背或挑,記得改河道兩個鄉合建,建護岸清理地基,八米深的基坑憑人背開,由於直陡無法挑,只有背。一天十分公,一個工背八十背婁,(當時一個工是八分錢),一背婁約七十到八十多斤。別說苦,吃得是玉米麵土豆,難得見肉食。但是,不知為什麼人們的思想境界,相當高。聚時高高興興,干時快快樂樂。很少爭吵或發生偷盜現象。

多數人集體觀念佔領一切,認為集體的事就是個人的事,為集體出力就是幹社會主義。隨著生活不斷提高,責任制實行,吃得好了,力氣少了,不給報酬不幹了。機械代替了人力,還不知足,總想在小處佔些便宜,私心充滿了頭腦。所以,社會需要正能量,樹新風,揚正氣,使社會成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場面。





李爾勳1


我也是修過水庫渠道的人,當個生產隊會計。那時勞動是非常自覺的,很少人偷懶耍幹,一到冬天,主要勞動就是修水庫,修渠道。根據水庫所屬組織勞動力,區屬的就組織全區的勞動力,公社的就組織全公社的勞動力,到了縣屬的都是抽勞動力,每個生產隊抽2至3個人。那時很少機械,大都是人拉肩扛,每個工地,成千上萬人,紅旗招展,高音喇叭放著進行曲。工地還組織開展勞動競賽,大家你爭我趕,川流不息,誰也不甘落後。勞動報酬就是生產隊記工分,男一等勞動力每天10分,二等9.5分,依次遞減。女一等勞動力每天6分,二等5.5分,依次遞減。年終結算時,根據全生產隊收入,將工分折算成錢糧。收入好的生產隊每10分0.5到1元,一般的是0.2到0.3元,少的只有8分錢左右。那時農村比較貧困,沒有幾個地方能吃飽飯的。冬天一般是番薯、南瓜伴飯。但大家勞動熱情很高,也不計較報酬高低,評工分時,先自己報,再大家評,大家報分時,都壓低自己的等級。我那時是負責打炮眼放炮,帶有一點技術和危險,自己只報二等,大家堅持要評我為一等。由於設計規劃都欠妥當,很多那時建的水庫都成了病險水庫,那時的汗水也白流了,現在都加固或重建了。


戴訓德退休教師


六七十年代我們那是“根治海河”高潮時,我隊讓青壯年自動報名,隊委會研究後批准公佈誰去。那時家家糧缺不夠吃,修海河口糧由集體出、工分給計滿分、高筒雨靴、鋼鍁等都是集體包管。完工後根據挖拉的土方多少還能分到幾十元錢。所以我隊的青年都爭先恐後報名爭取被批准。 到了海河工地上,能放展肚皮吃,食堂經常改善在家中吃不到的燉肉、炒粉條豆腐菜、炸油條、大米乾飯……,活雖艱辛,但小夥伴們都吃飽了個個生龍活虎人歡馬叫地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