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回國的“公主病”,該不該慣著?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不能一邊去別人家“做客”,一邊又表現出嫌棄和鄙夷來,這不合常識,也不夠得體。

帶回國的“公主病”,該不該慣著?

▲歸國華人嫌等待區條件簡陋。資料視頻截圖。


1:20。


3月16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21例,其中武漢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0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超10萬例,疫情的蔓延速度令人焦心。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當下疫情防控的主戰線。


不吃方便麵、不喝白開水、跑步無防護:是基本權利還是“公主病發”?


隨著歐美等國家疫情形勢的惡化,一些留學生、華人華僑踏上了回國之路。國內各口岸、機場也嚴陣以待,嚴格做好入境人員的篩查、分流、隔離等工作。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原因,既來之則安之。中國並沒有封上大門、獨善其身;歸國人員只要配合篩查和隔離,完全能夠實現“閉環管理”,最大限度管控好輸入性風險。


說實話,疫情籠罩近兩個月,正是人困馬乏之時,每天還要逐一排查12萬多入境人員,並非易事。人一多,就顯示出差異來。當然,絕大多數入境人員都能夠理解、配合口岸的工作;但也有極個別人,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也要不失時機秀一把“存在感”。


先是3月14日,微博名為@豌豆公主病的日常 的留學生引發輿論關注。她在微博發文吐槽:自己和朋友從英法等回國,他們“誠實地公佈自己的暴露史和身體,請求檢查確認”,但卻被長時間滯留在醫院門診,“不吃不喝不睡”。鑑於“吃不上飯”,他們開始質問工作人員,並將這一過程錄成視頻發上網。隨後,有醫護家屬解釋,醫院提供了免費泡麵。如果說是他們怕在門診摘口罩吃飯被感染,可後來拍攝的視頻又明顯是在室外,不免矛盾。


無獨有偶,3月15日,一名女子在隔離點拒絕喝白開水,堅持要喝礦泉水的視頻也引起熱議。在視頻片段中,該女子與防疫人員發生爭執,甚至怒斥“沒有人權”。民警對其口頭警告稱,這裡是隔離區,你不是來旅遊的。


▲上海一女子被隔離非礦泉水不喝,民警:這是隔離區不是來旅遊。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ID:wevideo)。


新聞就怕連連看,這邊廂叫著“要人權”,那邊廂又指控“被騷擾”。3月16日晚間起,一段國外返京女子不隔離外出跑步的視頻再次刷屏。據瞭解,該女子為澳大利亞籍華人,返京後不按規定居家隔離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面對社區防疫人員勸說,該女子不但不聽勸告,還大喊“救命,騷擾”。


客觀說,擱在平日,這些人的需求一點也不過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在中國,喝礦泉水、出門跑步、及時診療,都不難滿足。但現在事態緊急,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我們都不得不做出些臨時讓渡。


國內的疫情形勢雖然好轉,但資源依然是有限的。人力的短缺尤為突出,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一線民警、社區工作者,都成日套在“大白”裡連軸工作。如果隔離點可以隨時送貨上門、醫院檢測結果“立等可取”、人人都不戴口罩出去跑步,那恐怕還要付出成倍的人力投入——耗不起。且就防疫來說,儘可能減少工作人員與隔離人員之間的接觸,避免交叉感染,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其實,是正常的權利申訴,還是“公主病”發作,本不難分辨。網上發佈的視頻都是片段,但片段中這些人的確散發著“驕嬌二氣”,讓人不太舒服。“人權”“自由”“騷擾”這些大詞用得很溜,我倒是想知道,在事情最初,這些人有沒有心平氣和地與工作人員溝通,例如身體感覺不適,能否幫忙找個地方休息一下;或者說,我實在喝不了白開水,能否辛苦工作人員在送餐的時候幫忙帶一瓶礦泉水。如果已經真誠地表達了需求卻被“無理拒絕”,那該是誰的問題,管理一方也不能避責。


但從片段看,都是被隔離者在“咄咄逼人”,言語間還帶著不屑。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不能一邊去別人家“做客”,一邊又表現出嫌棄和鄙夷來,這不合常識,也不夠得體。


━━━━━

別把正常“社會摩擦”,動輒上綱上線


事實上,這些問題並不是多麼複雜,也沒有那麼多曖昧的制度之別。“公主病患者”,國外有,國內照樣不少。不能因為她們來自國外,就把國內、國外又二元對立起來,這是“節奏黨們”的套路。


每個人的性格、習慣天差地別,對生活品質、個人權利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入境人員來自世界各地、身份各異;有些是老實本分的打工族、留學生,有些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白富美”,有些是常年定居國外的“精英族”,這種差異就可能被放大。


但放在現在的語境之下,把社會上這種很常見的小摩擦看做是“權利之爭”、看做是“捍衛人權”,我認為也不免上綱上線。尤其是,拿這些“大帽子”去刁難一線的醫護人員和防疫民警,則更顯得是在生拉硬拽。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個共通的原則是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主動讓渡的權利越多,政府就應該提供更完善的保障;相反,不願讓渡任何權利,其實也很難得到專業高效的防護。在這條權利-義務的橫線上,每個國家的座標點不盡相同,抗擊疫情的“打法”也各異。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既然選擇回國,尊重國內的防疫政策、依法履行隔離義務,也是要提前做好的心理建設。


無論是憑著這些極端案例去歧視、妖魔化歸國人員,還是拿著這些視頻去抹黑國內的抗疫政策,都不免片面。


在疫情前期,很多留學生、華人華僑“全球掃貨”捐贈口罩,甚至有的還忍受著國外的歧視;如今,無論是否選擇回國,我們心繫每一位同胞的健康和安全。按照張文宏醫生的建議,在選擇是否回國之前,要冷靜地考慮好未來一段時間的打算;同時採取有效的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再加上戴口罩)。不過分恐慌、不盲目跟風,時刻做好防護,才有安全感。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入境管控將是我國最大的壓力來源。目前,各地也在逐步把戰線收縮到入關口岸,在人力調配上,也越來越從容。隨著相關制度規範逐步完善,對入境人員的服務管理力量進一步充實,相信接下來類似的摩擦會越來越少。


目前,上海浦東新區已投用的18個隔離點,工作人員為隔離者提供快遞上門服務;在北京懷柔的隔離點,不僅提供14天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及醫用酒精噴壺、洗手液、礦泉水等“暖心服務包”,還會根據外籍人士需求和飲食習慣,科學制定配餐。一些定居在國內的外籍人士,也主動當起了志願者,為語言不通的外籍人士提供溝通服務。


對於入境人員來說,理解並配合一線工作者的要求,哪怕忍受一點“不舒適”,這是應盡的義務;而對於接收一方,在入境者自費隔離治療的前提下,也不妨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儘可能減少牴觸情緒。平穩防控入境風險,需要這樣的“相向而行”。


但還是那句話,這是一場災難,所有人都在付出代價,病毒是我們唯一且共同的敵人。任何人在這時候“搞特殊”“秀優越感”都不合時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