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读书究竟能改变什么呢?

HelloWorld世界你好


首先,读书可以增加人的阅历。一个人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叫直接经验,对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生存条件和地理位置等的限制,将一个人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视野内,常以为自己身边的就是世界上的常态,然而外面世界大得很,通过读书就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其他地区或者其他阶层其他工作的人的生活方式,将别人的人生经历通过间接经验的形式作用于我们自身,可以极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形成大的格局,对整个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

其次,读书可以增强逻辑能力,用思辨的方式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再人云亦云。纵使达不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起码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最后,当一个人读书累积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改变自身气质的,摒弃浮躁,拒绝虚荣,深入自己的内心,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其实多读书还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增加神经突触的数量,预防老年痴呆。


我不是猫我是猫奴


感谢大家的回答,我相信这些都是有感而发。大家的回答也不由得勾起我自己的回忆。

我记得我是小学时爱读诗,会摘抄一些诗句在我本子上,最近看见我小时候稚嫩的字,总是觉得神奇。我一定没有武亦姝对诗词的那种热爱,但也是那个时候发现了它的美。

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她总是给我们讲名著故事,这些故事对我影响很是深远。我至今都还记得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带给我的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结尾可以如此出人意料。

高中的语文老师会讲她读书时的故事,读书时的状态,那种沉浸其中的样子总让我想起"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所以我对看很多书有强烈的欲望。

这种欲望支撑着我去开始探索,开始在大学期间长期泡在图书馆。我最开始极其痴迷于小说,觉得小说很有意思,但总是找不到一个理由说服我小说真的很有趣。

后来在读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时,我找到了这个理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将庞大的社会纳入小说的狭小框架,使现实世界复杂纷纭的面貌井然有序地从整体上得到再现。

这句话使我醍醐灌顶,我一下子明白了小说的意义。世界很大,社会很繁杂,而我们能经历的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小说,却能让我们看见别人的一生,这种体会是无与伦比的。

慢慢的,我发现读书改变了我的认知,我也看见了我身上的转变。

读过《金粉世家》后,我对男生追女生的招数了然于胸,也发现"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三观不合可以被甜蜜的热恋所掩盖,但暴露出不合适的真相是迟早的事。至此我将三观吻合奉为交友的底线。

读过《皮囊》后,阿小追逐香港阿小的影子,却最后不得不接受他们真的不一样的现实,这种落寞和无奈也让我更忠于自己,不被他人影响。当然,蔡崇达先生用细腻的文字表达他父母之间的爱情也让我动容,爱情不一定轰轰烈烈,也不一定表现出这就是爱情,而是不显山不露水,融化成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

读了《摆渡人》后,那种纯洁的,镌刻着美好的灵魂让我心生羡慕。然而现实又让我知道,但凡遇到心结,真的是唯有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现在我发现,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但是可以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改变固有的看法,对事物多一层感悟,同时还能以书中人物为载体,见识大千世界,然后感叹一句,哇,原来世界这么精彩。


HelloWorld世界你好


先看个案例——吕蒙,孙权手下的得力武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一个武将自然不大乐意,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一样,以事务繁忙为借口而拒绝读书,那么孙权便要反驳他了:“我又不是让你去做研究书的圣贤,就只是看看书了解一下前人的做法,我的事务岂不是要比你多?我自己经常读书,觉得十分有用。”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跟吕蒙有点像呢?或许你从事的工作与文字、与文学完全无关,读书对于你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既然我不做文学方面的工作,每天下班那么累,我哪有时间去读书呢?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吕蒙,分析一下读书的意义。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都曾谈到过读书的意义。

培根在《论读书》中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在孙权劝学这个案例里面,孙权并非指望吕蒙能够在书里读到多少打仗的知识,吕蒙的脾气性格一直急躁,他希望吕蒙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也就是后来培根所说的“怡情”。另一方面,读书可博采,所以在吕蒙读书之后,昔日瞧不起他的鲁肃也对大吃一惊,我们也可以从吕蒙的谈吐中看出读书带给他的什么,一个武夫竟能说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样千古流传的话来,你说读书能改变什么。

你真的没时间读书吗?

说到读书,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时间都被碎片化,所以开始流行各类短视频,人们也越来越浮躁,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捧着一本书读,若有人想要进步,希望读书,便去找那些解说书的视频、音频,有的书确实是需要别人指引着你去读的,但是事实上你听的很多书里面精华都被过滤掉了。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你去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与你所理解的思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多元化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沟通,而你听得那些拆书稿又是经过第三者加工的,这里面多多少少都会加入他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当你听了之后并不会产生自己的思想而是全盘接受第三方的思想。

再仔细想想,你真的没时间读书吗?

从古至今数不尽的伟人在忙着自己事务的时候仍能挤出来时间读书,而你呢?你的工作真的有他们多吗?还是你的时间都花在了抖音快手上?甚至像这个问题的帖子可能都很少有人会打开,这个世界太嘈杂,我要给这些至少还会问读书的人点个赞。


于尘


读书能改变的太多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北宋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全诗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是说朋友董传才华横溢,即使粗布衣服也显得与众不同的淡泊气质。

我也非常喜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也爱读书,以下自身感受,与书友共勉:

  • 我丑,多读书 ,至少别人说我有气质;我穷,多读书 ,至少精神很富有;我笨,俗话说得好“笨鸟先飞” ,在书里傲游,便变得聪明起来;我嘴笨 ,多读书,慢慢的,可以出口成章了。
  • 读着,读着,时间给了我睿智的头脑,儒雅的外表。
  • 那些往日美丽的女孩被时光遗忘了容颜;那些年轻时英俊的小伙被时光崔肿了脸;
  • 而我依然很美,那美自内而外,荣辱不惊。

香山香语


从古至今有关劝学,读书的文章典故是不下千篇的。所以稍夸张的说这个问题从千年之前世人能够用文字写出内容时,已经被人们一直讨论至今了。

从小我们看书,很简单的目的先学会认字且明白意思。日积月累,我们的认知越来越多,我们开始明白了读书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认字这一点功能,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会让我们懂得更多人生道理,学习并使用更多技能。我们开始明白知识能让我们去认识并探索更大的世界。读书其实就是学知识的一个过程,更多的知识必然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杜甫曾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读书在千年以前早已与富贵联系在一起,所以读书当然可以使我们的改变生活质量。但是“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人要勤劳的去学习,而且是多多的学广阔的学。“人丑要多读书”这句话是马云老师说的,现在成了一句商业界名言。本来马云是一位教师,后来开创了阿里巴巴,做起来互联网的生意。在那个年代马云足够有远见,他们想到这条生财之道,但生财亦要有道,这其中的道是人家在原有的基础知识下在业余时间去看书学习,在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最终人家实现了财富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人家的英语语言,商业手段,互联网技术,管理知识等等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后天通过学习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宋人汪洙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上还住在田舍乡间的穷读书人,通过科举晚上就住进天子赏赐的庙堂。有人说这还是求了富贵,但我觉得这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古代有志者通常最大愿望都是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所以读书在即可富贵同时还实现人生价值!

毛主席师范毕业,诗词书法一绝,学术本来也是大有作为的。但是毛主席曾读书立志欲与天公试比高,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逊其一筹。青年时期励精图治寻求革命真理,学习马克思等革命理论,一直到晚年任在一心求索真理。毛主席为革命事业学习了一生奋斗了一身。读书与探索是毛主席一生坚持的事业,其赢得了国人无限崇拜与尊重。

流浪大师沈巍因读书而被社会重新发现。再次重新回归社会,这足够圆满,足够创奇,也说明了我们现在对知识分子是足够尊重的,因为我们始终缺乏这些能坚持读书的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即使读书没有因读书为官作宰而造福一方;没有如科学巨匠读书立志改变世界;没有如名商巨贾成就自我。即使此时你在工厂拧螺丝,在简陋的办公桌码字,甚至是在乞讨流浪,请别忘记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学一技之长,取长补短,修满腹才华,韬光养晦。将来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我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还有拼命的去读书。真心为现在好多孩子拿着平板电脑,手机打游戏而担心。这是很严重的一个社会现象!诚心希望孩子们能在业余时间多多学学科技,医学,文史等等方面的书,将来才有更多有为青年能为我们的祖国和世界做更大的贡献!



今朝田舍狼


多读书,读好书,读到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运和磁场,具体功用如下:

1、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每一本好书,都凝聚了作者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多读好书,就能方方面面提升自我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合理认知。

2、能延伸一个人的视野。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各行各业的知识应有尽有,其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知识生态系统,格物致知,多元混合,拥有广阔无穷的生态视野。

3、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运和磁场。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形成气场;祸福无门,唯心自召,迷悟只在一念间;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命运,跟自身所学知识息息相关,能者厚积薄发,德者自净其意……

诗书本是灵丹药,心静神安气自华。




樵夫侃文化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

在书里我们可以遨游世界、了解世界。在书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同古人交谈,自得其乐。在书里我们读懂人生需要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也。

书教会我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书教会我们对现实不盲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书教会我们生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喜、有怒、有哀、有乐的生活才是精彩的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让我们由内而外拥有书卷气。美丽的外表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凋谢,唯有被书浸润过的精神长相,随着时间的流淌会更加历久弥新。

活到老学到老, 书是良师益友,值得一生拥有。


用户名花之语


读书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工作以后我们都需要读书。作为学生他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喜欢通读教科书,那么他的成绩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学生特别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是很重要的,你高考考出理想的分数,那么你的人生一大半就已经成功了。所以首先作为学校里的学生,热爱读书就显得很要紧。再一个是步入社会之后。我们知道21世纪是人才型、学习型社会,知识对于一个人尤为重要。自己的专业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说,心理学知识,面对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懂得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应对工作、调节心情非常有用的。再比如说一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打个比方吃西餐,怎样用刀和叉、怎样用餐,这些知识倘若看过这些方面的书就知晓了。人的一生其实要掌握的基本日常知识是很多的,更不用说自己工作方面的知识,那就要抱着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行。而要获取这些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书,它可能比看电视或其他途径效果都要好。有了知识之后,它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有可能改正你一个不好的习惯,有可能会挽救你一份友情,有可能会让你获得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等等益处。从我个人来讲我也有切身体会的,如果我不时常看书,我可能就写不出一些作品。所以我很感谢书籍,它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坚强后盾。而且知识能由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凌梁


没有那么多的“寻章摘句”,还是简答:

一、人的所有行为都会在自身留下印记,或深或浅、或露或隐罢了。读书行为自然同样如此,敛于內而形于外,言谈举止,或多或少,总会有书本上强记或消化的内容些许溢出;

二、但要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程度,这可不是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寥寥翻了几书几经几诗就可以了。“君子如玉”“温文尔雅”“学富五车”“才贯古今”,那是需要真正的经年沁润,读而思之,思而行之,行而复思之的长期的自我修炼得来的。如果是只会硬抠“书经”,好“卖弄精巧笔锋遣怀”,而胸中无“大气象,大格局”,那么“气自华”肯定是没有的了,剩下的也就是遣词造句,叹月惜花的“老雕虫的酸腐之气”了!现在国内(包扣湾湾省哦)的大部分“作家”都不过如此!!!



醉卧V美人膝


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解释,“腹有诗书”就是指肚子里面要有书(内容);气:气质,底气;自:自然;“华”这个字很有意思,这个可以参考“华”字的繁体字写法,“华”字在古代同“花”,繁体字的写法就像一树的繁花盛开,那种华美,绝对不会是今天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华”这个字那种感觉,而是清新脱俗的,高雅的,这让我想起了《甄嬛传》的“华妃”的称号。所以读书究竟带给我们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华”,而这个字的含义非常广泛。且深奥。下图做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