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导读

观看描写民国东北的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大车店”的名词频繁出现,那么这个“大车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店呢,为什么会在各种电视剧里频繁出现呢,它在东北的作用与一般的旅馆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大车店”的基本定义

关于“大车店”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定义,那就是‘’大车店‘’就算给赶车的老板子和马匹休息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不但可以点菜吃饭,还可以睡着大通铺。不过马匹的草料是需要自己车上带的。一般靠路的乡镇都有大车店。

人吃饭,马喂草的大车店从功能性上说,似乎完全可以理解成现如今的高速公路休息站,是主要是给跑长途运输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但实际上大车店的发展和现如今的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区别还是蛮大的——由于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加上东北独特的地区特点,使得大车店的定义变得复杂起来,最简单的,就是一个杂,什么人都有,人多了,就有江湖了,有江湖了,就有特色文化了。

大车店的由来:大车

这个大车店由来是什么呢?其实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有关系,当年清朝在东北那地儿兴起,所以就把东北看做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出于私心,就不允许任何汉族人在东北待着进行耕地,寻思着自己以后在关内混不下去了,就还可以退回东北谋求东山再起的机会。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但是大清立国那会儿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遇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直接给革命党人干退位了,民国建立之后,清朝的那些禁令自然作废。这种情况下,各种闯关东的汉人农民拖家带口的往东北跑,加上东北黑土地确实非常肥沃,于是来自山东的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都想到东北找找机会。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闯关东剧照

然而由于东北被清政府封锁多年,道路早就不堪用了,如果没有比较好的交通工具,靠着人力来进行搬迁简直是给自己找不痛快。那么,如果用关内农民最常用的独轮车怎么样呢?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独轮车不方便

也不行,由于独轮车的结构其实并不符合东北特殊地貌和环境——比如说冻土和稀泥。只有“大车”才能在东北的地界上行走搬家。什么叫做“大车”?

所谓大车就是两轮长轴的畜力车,有双杆的国辕、平板车身和木制花轱辘(由铁木杆支撑外圈的轮子)组成,还在四周竖上木板。马也能拉、骡子也能拉,实在不行驴也能凑合。大多数情况下,拉车的牲口的数量还不太受限制。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典型的大车

赶大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车老板子”是人,是人就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吧,所以聪明的逃荒者很机智的在路边搭设了专门供给这些“车老板子”休息饮食的地方,当然了,还有拉车的畜生也不例外,都能在路边的这些专门供给的“大车店”进行歇脚。

那有人也许就要问了,我干嘛非要住进去呢,这不是白瞎钱吗,在野外搭个帐篷带点干粮或者买点“打包干粮”不就行了吗?别急,您接着往下看,再想想要不要省着这些钱。

感人的气温与猖獗的匪患

不要以为到了民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个大错误,其实说真的,某种意义上,民国的乱象比之清末更甚许多。在东北的各个地方都有大量的土匪和响马,当然了,东北那边管这些人统一叫做绺子。

这帮人要是看你落单了,你居然还想着扎个帐篷自保?别忘了,当时东北属于法外之地,土匪胡子满地走,大家都是逃荒的,胆子小的人根本就不会来碰运气,力气小的也早就死在路上了,所以路过的任何人都可能顺手来个杀人越货,你死也白死,不要指望民国的警察会发现你的——民国警察也不敢在不是城市的野外落单啊。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至于说气温,这就更要命了,如果在关内还好,随便停个背风地方,铺盖摊开忍一宿就成,但在东北这种行为属于找死。如果注意过天气预报的人,应该多少知道一点,零下20多度都算常规操作,就这么在外面睡一宿,还搭帐篷?估计第二天基本就冻死了。

但是你如果住在“大车店”,这些东西基本上都不要太担心,首先,人这种生物本质上就是一种群居生物,人越多精气神就越足,一般的小毛贼压根儿就不敢过来讨个没趣,至于说那些规模较大的绺子,人家也犯不着过来找事儿——毕竟都是住大车店逃荒者了,还能不是要钱不要命的穷鬼?人家劫匪也是要面子的,犯不着讨没趣。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值得一提的是,大车店的土炕给你烧热乎、牲口的草料给你备足、晚上还有伙计守院子,价钱更是非常好商量,赶车的车老板子们没道理吝啬着说不喜欢,除非是那种连命不不要的葛朗台。

大车店的伙食和江湖文化

大车店的伙食嘛,也就那样,我查了查资料,无非就是苞米面大饼子以及一些混合面窝头、佐料估计也就是大咸菜、萝卜汤、酸菜汤而已,指望混个肚圆的人才会去吃,我以前外公在世的时候给我做过一次窝头,真不咋地。但是我外公教育我说,那时候他们吃不饱,这窝头已经是人间美味了。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现代人把窝窝头都吃出花来了

当然了,因为接待的都是过路客,时间长了大车店人流量也就很杂,除了路人,土匪有时候也会光顾,毕竟土匪也是要踩点的,盯上了哪个路人,不搞清楚他的底细一般的土匪也不敢下手。

再往后由于三教九流的人流,大车店就这样慢慢变成各路牛鬼蛇神接头或者交换情报的宝地。也就成为了民国影视剧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名词了——只不过那些电视剧里的大车店未免太阔绰了点,不但有单门独院,还有美味佳肴,甚至还有几坛子美酒,简直是在开玩笑一样。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简直像开玩笑一样的大车店

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电视剧里面能开大车店的主儿基本都是十里八乡的大撑子,确实是这样,过去开大车店的官面黑面都得有点门路,还是比较豪横的。正因为这种保护伞罩着,很多其他小店也喜欢开在大车店边上,小卖店、小酒馆、铁匠炉、木匠铺、麻绳铺、山货铺全往这边聚,慢慢的形成了以大车店为核心的村镇。比较典型的有大连的瓦房店、普兰店,他们都是从大车店发展起来的。

土坯房,松木梁,南北横樘大通铺

当然了,开大车店图什么呢?还不是图个发财,不可能说是做慈善的,因此在成本上肯定是扣扣搜搜的,不但想要豪华装饰不可能,你就是想单门独房都不行——土坯房,松木梁,南北横樘大通铺。不管男女老少,要想休息,大通铺子上躺着吧您!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土坯房,松木梁,南北横樘大通铺”,这句话是真的朗朗上口,说真的,娇生惯养的人肯定是受不了,但是还是那句话,民国乱世的底层逃荒者,也能算是“人”?连生存都已经很吃力了,你要对他们提出艺术性层次的需求那纯属不讲理。

最小的资源保护着最多的人就是民国这些“大车店”的追求了,顺带着他们也能通过节约成本来多赚点养家糊口的钱。柴火管够,把炕烧热之后沿下边扔几个条凳,几十条人往炕上一躺,开大车店的伙计就可以开始守夜了。

总结:民国风月——冰火两重天

民国这个时代其实说真的挺复杂的,他上限确实蛮高的,什么人才都能找得出来,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都有,什么狗屁倒灶的学者隐私都在——甚至连科研人才都能找到,但是吧,这个下限也是真的低,不知道多少人就像住在大车店的底层百姓一样挣扎着求一口吃的,努力的活下去。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徐志摩

民国的复杂性其实就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复杂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体面人还是那样风花雪月,没事儿去上个大学再出个国留一下学,坐坐飞机火车轮渡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情,至于说住宿,有民居有旅舍还有酒店,总有一款适合他,就如我们今天大部分人一样,并不会在这些方面难为自己。

当年西晋有人说“何不食肉糜”,民国其实也一样,那些底层人受到的苦难和遭遇其实在底层人眼里真不算是什么苦难,这都是日常生活而已,那些假惺惺的文人学者一边搞着乱七八糟的关系,一边还在那边吵吵闹闹的说这个运动那个主张,底层百姓不可能有兴趣知道,也没有什么渠道知道。

民国时期,在东北风靡一时的“大车店”,是怎样的一个店?

上海滩的灯红酒绿是民国、东北路边男女混住的大车店,他也是民国。就看你打算朝哪儿看了,顺便说一句,在历史上的民国,后者的比重相当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