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再給朋友圈點贊

我為什麼不再給朋友圈點贊

親戚都覺得這條朋友圈很贊

『集滿50個贊,可以免費領取一個月體驗會員』,『第2頁67號,幫我給x子軒投票,每天都可以投...』… 很慶幸,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濾篩選,這類信息流已經極少出現在我的朋友圈了。但逐步發現,即便很正經的帖子,也少去點讚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瀏覽、閱讀朋友圈少了。

但這不是全部,現在略思考下,我此類人的心理,發生了一些變化,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社交禮貌 VS 社交綁架

很多『贊』,並不能確保來自對內容的認同或欣賞,甚至可能並沒有閱讀全文,只看下標題沒有閱讀全文又能產生什麼有價值思考?此時的『贊』就失去了互動的樂趣,也無法衡量分享的質量了,淪落成為社交禮貌,甚至屈服於權貴,就形成了從眾效應,甚至成為一種社交政治正確。但這種社交禮貌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道德綁架呢 ?我們暫將此種現象稱為『社交綁架』,我們將這種點贊行為稱為『無效社交』,後文會引述;

2. 大數據的本質是什麼?

先不去探討大數據的本質,大數據著實在現實給我們帶來高效、便利。比如我們新安裝一個新聞App,每天隨便點幾個新聞,不多久就會發現App裡提供的都是我們感興趣的新聞;我們向銀行提供真實的徵信材料,基本都能得到與自己相符的金融貸款;現在社會還在要求公務員做財產申報,要對公務員收入做真實評估 … 當然,我們可能並不介意向社會公開我們的誠信信息、甚至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財富。但銀行如果向你要所有的聯繫人資料、你的社交網絡,你還願意嗎? 如果給了,銀行大數據系統以社交網絡做評估,或許最終也能得到預期的金融貸款,那麼,這又與現實世界的親、朋借款,有何本質區別?

現在再看上面的問題,我們大致推導,大數據的本質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就是模擬出整個社會,甚至文明發展。本文不談人工智能利弊。綜上第1條理由,我們有理由相信大量點贊都是無效社交。比如我一共就2,300多個好友,在作為『點贊狂魔』時代,隨便發點信息都能獲取幾十個贊,如果發張生日圖更不得了,幾乎大半數的好友都來了。可現實中呢?可能我已經忘記了你的聲音,你也模糊了我的模樣。在這種『社交綁架』下的產生了大量的『無效社交』,造成了社交的虛假繁榮。我們把這個不真實的材料提供給大數據,除了扭曲人工智能,進而模擬一個虛擬的文明?還能帶來什麼?

3. 紅點逼死強迫症

首先筆者不是強迫症患者,反而我還覺得強迫者挺好玩的。

但是睡前拿出手機翻幾頁朋友圈,點2個贊,次日一睜開眼就是提示你快來點我啊、點我啊的紅點,上面赫然顯示的又是幾分之一好友數的數字。而你真正點進去一看,哎呦,上當了,原來只不過是別人也點了此文。如果不幸你點的是個大 Boss 分享文,不好意思,這種情形可能會持續好幾天。

4. 網絡霸凌

簡單一個『贊』太單一了,完全無法表達我對《不轉不是中國人》《男默女淚》們的全部情感和思考。聯想當初 Facebook ,對不做『踩』的解釋是避免網絡霸凌。但朋友圈完全閉環,不存在這個問題的。不知為什麼不加入『踩』,可能是矯情吧。此處或許有同學要罵筆者,『你才矯情,你不能寫評論啊』。

嗯,沒錯。本文從始至終,就一直在矯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