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民國時期舊照華嚴洞

華嚴洞,為天然岩溶洞穴,位於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事處華嚴村華嚴寺後山處。距離貴陽90餘公里。目前華嚴洞周邊為妙法禪寺,寺院建築依山而建,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寺院廟宇建築及辦公用房,下層為僧眾廂房及廚房等生活空間。在上層左側華嚴洞口處建有一棟三開間的廟宇,其目測寬度為10餘米,上書"大雄寶殿"四字,其屋頂便是天然溶洞口,在洞口崖壁書有"天地妙蘊"四字,1933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1938年,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轉移到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這其中有80箱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約6年。洞口朝向東北,洞內向山體延伸,洞深約500米,較寬敞的洞廳有5個,深處下有暗河,但因有後洞通風,洞中相當溼度適當、穩定。當時南遷文物儲藏箱就存放在各個洞廳內。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馬衡(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


百萬故宮文物南遷是一次鮮為人知的"文化長征"。1924年,馮玉祥部下鹿鍾麟把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徐森玉、莊尚嚴等人即參加清宮文物的清點工作。1925年10月10日,在清室善後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了故宮博物院,1933年,馬衡被任命為院長,徐森玉任古物館館長,莊尚嚴在古物館任科長。同年,故宮博物院百萬文物南遷開始,徐森玉親自主持了這項工作。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隨即淞滬戰爭打響,京滬震驚。存南京分院朝天宮保存庫文物,經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第二屆理事會五次常務會議議決:準遷往湖南大學保存,並於已裝定遷箱件外,在擇其較重要者,儘量裝箱遷運,並注重宋元書畫。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1933年2月5日,第一批國寶文物在紫禁城裝箱上車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1933年2月5日,第一批國寶文物在紫禁城裝箱上車2


南遷工作分南路、中路、北路。南路線路為:南京—漢口—長沙—貴陽—安順—巴縣飛仙岩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押運人員有:馬彥祥、牛德明、李光第、王志鴻、吳玉璋、那志良等。經行政院核准後,以1935年參加倫敦藝展的八十箱精華文物,連同初選後未送展的精品,另外再加選若干重要文物,一起裝入八十大個大箱子,在"八一三"淞滬戰役的次日(1937年8月14日),80箱文物精品,計瓷銅書畫等文物1414件、圖書7627冊以及檔案1038本(包),由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的莊嚴與曾湛瑤、那志良、朱家濟等館員看管,裝上招商局建國輪運離南京,溯江而上,於1937年8月16日抵漢口,原打算繼續水運,後考慮到水運速度慢,且要經過風大浪高的洞庭湖,決定改為陸路由火車運送。18日在武昌車站裝車,經粵漢鐵路,於19日運抵長沙,21日存入湖南大學圖書館。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湖南大學圖書館舊照


1938年1月12日、24日,分兩批搭乘卡車將存放湖南大學圖書館內的的80箱故宮文物精品緊急轉運貴陽。由於長沙至貴陽必經的湘西一帶,時有土匪出沒,文物先繞道廣西桂林,然後西行入貴州境。當時車輛徵租十分困難,80箱文物分兩批裝運。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貴陽公路局所派載運文物汽車黔7064


首批36箱於1938年1月12日運離長沙,1月15日到達廣西六寨,再由貴州公路局(車廂上有"貴州公路局"字樣)卡車接運,於1938年1月31日到達貴陽。即舊曆大年初一運抵貴陽。適值各機關放假,由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吳鼎昌安排,將文物暫存於當時的貴陽綏靖公署內,後經同意,入藏在位於蔣介石行營。(蔣介石的行營就設在貴陽六廣門"毛公館"廂樓二樓。)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毛公館鳥瞰(轉網友吳圖紀事)


次批44箱於1938年1月24日運離長沙,經廣西桂林1月29日到達桂黔兩省交界廣西六寨,2月10日到達貴陽。兩批文物運抵貴陽後,由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吳鼎昌安排,暫存於貴陽市六廣門的城北官邸毛公館。(毛公館在民國時期是貴州省主席毛光翔的官邸,因而習慣稱為"毛公館"建於1926年至1930年期間)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毛公館(轉網友吳圖紀事)


由於貴陽氣候潮溼,不宜存放文物,加上還需尋找更安全的地方,以使國寶安身。因此,文物存在貴陽城內不到一年,理事會覺得文物不宜如此久存,也怕貴陽有了警報,不安全,必須尋找山洞,或開鑿山洞,把這批文物放進去,才能放心。據傅振倫先生在其《旅黔日記》記載:1939年1月3日,那志良和曾湛瑤經貴州省政府介紹去安順,找到了一個位於在安順南門外一座叫做讀書山腳的石灰岩天然洞穴,人稱"華嚴洞"; 華嚴洞前有一小村寨,華嚴洞左邊是軍閥楊森為苗民子弟創辦的小學校;華嚴洞口有建於南明永曆間、清乾隆二年丁巳重立、道光十年又修的關帝廟,掛咸豐元年禪一和尚題"鷲嶺頻開"匾額和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三月貴州學政洪亮吉題"讀書山"三字匾;洞內廣闊,冬春乾燥,夏秋涼爽,頗宜保存古物。隨後請人在洞裡建起房屋,搭成櫃架,作為庫房。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妙法禪寺華嚴洞山門

1939年1月22日,藏於貴陽六廣門蔣介石行營"毛公館"的八十箱故宮文物運抵安順,入藏華嚴洞,併成立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此為抗戰期間故宮博物院在外成立的三個辦事處之一),由故宮博物院古物科科長莊嚴先生出任辦事處主任。安順辦事處成員有莊嚴、朱家濟、李光第、鄭世文、傅振倫5人(那志良《我與故五十年》)。莊嚴夫婦帶著四個兒子,全家人寄住在安順東門坡一處舊式宅院裡,莊嚴先生每天到華洞上班,天晴時,還將一些文物從洞內和箱中取出晾曬。因生活貧困,莊嚴先生家曾以鹽巴辣椒水拌糙米飯為餐;但莊嚴先生安貧若素,曾有詩憶及:"五年偕隱華嚴洞,杜門卻掃無迎送。拄杖曲溪懶看山,倚樓一曲長笛弄。" 1938年11月4日,莊嚴夫人申若俠在貴陽生下第四個兒子莊靈。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華嚴洞景觀(圖片為貴州省文物局王江提供,2010年6月7日攝)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華嚴洞臨時庫房剖視圖(陶映雯繪製)


1939年1月22日,原藏於貴陽毛公館的故宮文物80箱,正式遷入安順華嚴洞保存。貴州保安司令部特派一連士兵到此駐防,負警衛之責。同年4月,又有南京古物所委託保管的五箱青銅器計118件遷入華嚴洞藏存。 直到1944年底因發生"黔南事變"而奉令緊急轉移到四川巴縣,這批故宮國寶在安順共計存放了5年10個月零13天。入藏華嚴洞的故宮文物雖僅80箱,卻都是書畫珍品,約為故宮歷代收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既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李隆基的《鶺鴒頌》、孫過庭的《書譜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等稀世珍品,更有諸多大師巨匠的傳世之作,范寬、郭熙、李唐、蘇東坡、顏真卿、米芾等,在中國文化史、藝術史上,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華嚴洞,陪伴他們度過了一段極難得的山中歲月。

華嚴洞文物展出第一次:1939年9月,由傅振倫負責,挑選出"銅器10件,古玉40件,繪畫48幅,織繡2件,共百件",遠赴蘇聯,在莫斯科舉行中國藝術展覽會。

第二次:1943年12月,故宮博物院駐安辦事處根據院方安排,從華嚴洞選出196件歷代書畫精品赴重慶展出。

第三次:1944年4月,應貴州省主席吳鼎昌之請,特將在重慶展出的196件書畫精品選赴貴陽,在省藝術館展出,轟動一時。

貴州安順華嚴洞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舊址(上)

《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卷首及馬衡跋文(莊靈先生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