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西山健锐营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蒲公英


清朝的健锐营,简单来讲就是大清的特种部队,始建于乾隆十四年是由大清的另一个特种部队改编而来。

最初的健锐营并不存在,是乾隆年间才第一次有了健锐营这个词,健锐营的前身是云梯营,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云梯营主要是负责架设云梯作战,作战的主场主要是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更是云梯营最擅长的战场。


云梯营刚建营的时候,不过千余人而已,当时爆发了金川战役,金川战役,就是金川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联合了众多大大小小的土司,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换句话说就是准备谋反了,想要自立山头为王了。

按理说乾隆也没有歧视他们也没有怎么压迫他们,但他们就是反了,就是欺负清军八旗兵都是马背上的部队,在沟壑交横的金川地区发挥不了优势,虽然金川当地完全没有机会打出去,但自保却有余,于是乎,乾隆也不能忍耐金川叛乱,直接下令派遣大军前往金川平叛。

虽说清军来到了金川,但却没什么办法大军压境,沟壑纵横的地势就决定了,金川始终会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不管来再多人,面对金川的碉楼,险要的地势,都打不进去,清军进展缓慢,于是乎,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下令从八旗兵各营中调集精锐,组建一支新的部队,专门克制这种地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云梯营诞生了。


随着云梯营加入战场,金川战役进展速度快了很多,没过多久就完成了平叛,也正因此,乾隆对这一只自己下令训练的军队更加爱护,这就是清军的又一只特种部队。

乾隆十四年,得胜回来的云梯营也正式改编为了健锐营,云梯营的人数也从千余人扩充到了三千人的规模,此时的健锐营一时间出尽了风头。

健锐营诞生以后,经历了多次战斗仅在乾隆年间就时不时的参与平叛,赢得了更多的功勋。

健锐营平日里的训练项目,就像是云梯营一般,训练特殊地形作战,对云梯等工具操作娴熟,此外还继承了八旗兵善于骑射的优良传统,更是练习使用火器,还要训练水上作战的本领,妥妥的一只特种部队。


驻扎在北京的健锐营,在近代清朝的数次战役中也都有露脸,不管是英法联军侵华还是八国联军侵华,健锐营都有参与抵御,甚至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是健锐营保护慈禧逃出北京的,这是这样一只特种部队,在清朝灭亡以后也就各奔东西了。


魏青衣


大清朝的西山健锐营当年训练场现在还保存的挺完好的,这个地界儿我实地探访过,下面就用探访的所见所闻来聊聊这个西山健锐营到底是个怎么样的部队吧。

目前这个地方就是北京西山(香山)山脚下,它的名字叫做团城演武厅,当年这个地方是乾隆皇帝专门训练大清将士的地方,说白了在这里训练的将士堪称古代版的特种部队,他的诞生完全是由于大清朝的一场战争-大小金川之役。


18世纪60年代,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联合反清。这对于乾隆来讲绝对不容忍的,于是在1766年他派出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其他九家土司一起攻打叛变的大小金川,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竟然大败而归!乾隆皇帝大怒,把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


与此同时,更加大小金川碉楼的特性,乾隆在北京西山组建了专门针对金川碉楼设计的习练场所。便是这里了,这些连成的特种兵,被称之为键锐营。

健锐营也叫健锐云梯营或是飞虎健锐云梯营,他们专门用云梯的方式攻打碉楼,同时操练架梯蹬楼的同时进行火枪射击,就这样,他们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此攻打金川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战法在当时收到奇效,同时配合冲天炮把造反的土司干的落花流水,但回首看这场战役,前后折腾28年之久,给清王朝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回头笔者详细的写一个文,介绍一下这次惨烈的战争,欢迎关注。谢谢各位。


老猪的碎碎念


西山健锐营这支部队算得上是清朝的特种部队,因为健锐营驻扎在北京西山,所以叫它西山健锐营也没什么毛病。

西山健锐营从1749年乾隆朝征战大小金川设营,到1911年解体,一共存在了160多年。在这期间涌现出的提督、将军等二品以上高级官员就有60多人,你说它牛不牛?

西山健锐营的设营

说西山健锐营,还得从土司制度说起,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明朝的播州土司杨应龙,也谈到了土司制度,这些土司就是小皇帝一般的存在,和朝廷打来打去也很正常。

清朝入关后几乎算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这个土司制度也是其中之一。

这些土司也不是铁板一块,今天你抢我地盘,明天我抢你地盘,可是到了乾隆朝有一土司叫大金川的日渐强盛,到处打人,结果很多小土司都依附于他。

清朝一看你挺狂啊,就派兵去帮助其他土司打金川,结果却弄了个铩羽而归。

1748年乾隆派岳钟琪带兵去收拾了金川一顿,可是大小金川还不收敛,没办法乾隆在1772年又派人彻底平了大小金川。

在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时,由于前期打得很不漂亮,引起朝廷震惊。乾隆就想起练个兵,他说:

“朕意示弱罢兵以逞贼意,断不可为,而又实无制胜万里之能,因思满州旧有蚁附登城技艺,甚为便捷。因承平日久,未经演习。今已派大臣挑选八旗兵丁数百名,按期操练,务令。”

又说:

“朕现在特派大臣, 挑选精壮满兵三百演习云梯, 即令伊等兼习鸟枪, 俟其熟练, 临期再挑选侍卫等于明春带领前往, 以备率领官兵进攻之用” 。 “现今虽于八旗前锋护军内挑兵一千名,操演云梯,但为数尚少。著再择汉仗好者一千名,合为二千之数。”

后来这些士兵因为在去往土司途中就班师回朝,也没打上仗,到乾隆还是又选出来一千人补充进去,设了健锐营。不过健锐营总数都在四千以下,就没上去过。

西山健锐营的征战

健锐营因为也是八旗军,再加上乾隆特别看重,所以被当成宝贝。健锐营先后出征了两次大小金川、 安南、 台湾、 西藏、 廓尔喀。

乾隆也很兴奋,曾举行过若干次的检阅和嘉奖。例如乾隆三十二年( 1768年)灭准噶尔割据政权、平定回部叛乱,乾隆在检阅完健锐营练兵后说道:

前此平定回部时,健锐营士卒所至奋勇先登,屡奏攻坚陷阵之捷, 遂成大功。

并题了一首《阅武诗》 夸赞健锐营兵。”

健锐营在1770年再次应命出征御缅入云南。战后,乾隆亲临阅武楼阅兵,题诗:

“自葺实胜寺,爰居健锐营。铺敦恒籍是,开拓竞拓成。缅甸何所赖?王师斯有征。重臣奉命讨,耆定贵先声。”

乾隆三十七年( 1773年)再次平定大小金川后,乾隆再次题诗: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日致精。一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己收明效, 西师颇著名。 ”

西山健锐营的解体

“我祖父恩铭曾任正白旗参领,咸丰十年( 1860年)参加了抵抗英法联军的正义战争。 香山正白旗430多户, 全旗共431名战士,在京城偏东方向一个叫石缝的地方全军覆灭,430人战死,正白旗营子里那时家家带孝,户户死人。我的祖父受伤掉进河罩,后被当地群众救起,仅此生还,光绪年问升为香山八旗翼长。翼长满语称嘎拉,所以人们又称我祖父为恩嘎拉。我祖父56岁的时候,我的续祖母才生下我的父亲。我本家曾祖的名字不知道了。我们旗人风俗称长辈是呼其小名同时下贯爷爷二字,他是满洲正白旗都统,别人称他色大人。在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他带兵守卫在门箭楼与城共存亡,阵亡后,尸首都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一只靴子,就用此物安葬了。



这个是正白旗舒成勋的口述记载下来的一段话,通过这段话,其实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健锐营也像其他部队一样扛不住和西方的战争。

不过健锐营的解体还要等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宫后,北洋政府承诺给健锐营的军饷也就停发了,健锐营自然也就解体了。


邯郸醉


只要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就会对当时满清京城两支军队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丰台大营和西山健锐营。囚为这两只大营的军队可谓是守护着当时京城的安全,只要掌握了这两支军队,似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虽然在满清的历史上确实有过健锐营,但是在雍正皇帝的时候,这支军队还没有存在,他是在乾隆时期才成立的。当时在乾隆之前的雍正时代,只有丰台大营,所以电视剧里面有些东西是瞎编的。为什么会成立借瑞银呢?那是因为在乾隆时期发生了大小金川的反叛,朝廷派出了军队去讨伐,但是由于大小金川那一带地形复杂,结果导致满清的军队大败而归。



乾隆皇帝当时就非常的震怒,自然就派出精兵猛将前去继续攻打,同时也把老将岳钟琪派出去了。岳钟琪针对大小金川一带复杂的地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当时在北京的西山甚至仿照大小金川的碉堡建造了类似的建筑,并且让八旗的精锐军队训练怎样攻打他。当时这个营也叫做健锐云梯营,同时加上火枪射击来共同攻克对方的碉堡。



虽然大小金川的战斗中这支军队没有起过多大的作用,可是在后来的大小和卓还有镇压白莲教起义中,这支军队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乾隆对这支军队也是相当的满意,赐名健锐营,以一个完整的编制保留了下来,算是满清当时军队中的特种部队。不过后来这支军队和其他的八旗军队一样 ,战斗力下滑也非常厉害,到了满清末年已经完全不堪大用,所以朝廷不得不启用汉人的湘军来对付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外国侵略者入侵。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一、锐健营or健锐营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常常会提到一支军队——西山锐健营,那么西山锐健营是一支什么部队呢?为什么会屡屡被提及。答案是,清朝并没有一支被称作“西山锐健营”的部队,也就谈不上什么建立于康熙朝,更谈不上在雍正时期它曾发挥过什么作用了。不过,有清一代,却有一支叫做“西山健锐营”的部队,它建立于乾隆时期,随着大清的灭亡而消亡。

二、健锐营诞生记

谈及健锐营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及大小金川之战。大小金川位于四川,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治理西藏必须先把大小金川治理好。而在乾隆朝之前,这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是土司制的管理方式,即中央政府任命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也就是说给予少数民族较为充分的自治权,从而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但到了乾隆时期,这种治理方式对中央统治产生极大的冲击,各个土司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掌控着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且土司制已经严重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的背景下,又一再发生侵吞土地的事件,甚至公开武装叛乱。清廷为了平定叛乱,便派出八旗军队去镇压,但是八旗兵以骑兵为主,适合在平原冲击作战,到了四川,山麓绵延,路窄沟深,根本发挥不出骑兵的突击效能,再加上这些地方武装采取筑堡固守的战术,这攻城拔寨也非清军特长。至此,清军的“健锐营”呼之而出,而健锐营又被称作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说白了就是登梯攻城的敢死队或者是特种部队。

三、健锐营的战绩

健锐营通常保持2000人左右的编制,规模最大时有4000多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级编制。乾隆二十二年新疆爆发大小和卓之乱,清军履攻不克,派出健锐营后,在关键的呼而諯之役中以寡敌众,最终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三十二年遣健锐营入滇,迎战入侵云南的缅甸军队,乾隆三十四年缅甸投降。而在此之前的两年间,清军对缅作战并未获利。乾隆三十六年,四川大小金川地区再次爆发土司战争,乾隆皇帝派出健锐营和火器营前往平叛,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起义,福建驻军久战无果,后清廷派出健锐营,当年十一月健锐营抵达台湾,次年正月平定林爽文起义军,一个月后平定庄大田起义军,在两个月时间内彻底平定台湾天地会起义。乾隆五十六年,健锐营对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六战六捷,击退廓尔喀军。嘉庆元年至九年,参与平定白莲教起义。

四、健锐营的衰落

由于体制问题,健锐营战斗力逐步衰减,对抗英法侵略者、同太平军和捻军的作战中,已经是光辉不再。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与日军展开激战,这也是健锐营最后一次执行战斗任务。后来清军军队改革,健锐营青壮年都去了新军,只剩了些老弱病残在,最后,健锐营也就慢慢的化军为民,健锐营也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言,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文史墨客


去北京西山一带踏青,就能见到如图所示的藏地石碉楼,这就是清朝西山健锐营遗留下的驻军、训练场所。

遥想当年,健锐营精卒,操演之下,战场之上:猿揉轻纵,天堑若渡,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也真是奇兵劲旅。


西山健锐营建于乾隆时期

乾隆五十七年,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

乾陵的十全武功分别为:1747至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

西山健锐营就诞生在这十全武功中排名第一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而且在这十全武功中,健锐营参加了其中六次,可谓抗鼎之功。

大小金川在四川西北部,今阿坝境内,现在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景,古代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挑衅中央,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乾隆以川陕总督张广泗为帅领兵3万人分两路进讨,领班军机大臣讷亲主持战役。莎罗奔凭借当地特有的石碉负隅顽抗,清军束手无策,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张广泗被乾隆处死,讷亲被令用自己祖父的遏必隆刀自尽。

乾隆皇帝遂下令从驻守北京的八旗兵士中选拔优秀者作为云梯兵,针对藏地石碉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则命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也者,而简伙飞之士以习之”。

乾隆十三年300名精锐士兵开始训练,其中上三旗每旗50名,下五旗每旗30名,但是300人的员额远远不能满足征讨金川的需要,不久云梯兵扩军至1000名,后增加到3000人,这支云梯部队就是健锐营的前身。

乾隆十四年,以大学士富察傅恒主持军务,率大军及“健锐云梯营”前去金川平叛,面对大兵压境,又被困两年有余,弹尽粮绝,兵疲马乏之下,莎罗奔自知再难抵抗,选择归顺投降。

乾隆题大小金川之役

健锐营莺声初啼,即建大功,载誉归来的云梯部队除了被乾隆皇帝大为赞赏并立碑传颂以外,如【敕建实胜寺后记碑】,还被乾隆皇帝专门下旨“夫已习之艺不可废,已奏之绩不可忘,于是合成功之旅,立为健锐营”而正式拥有了军队编制,从此开始了西山健锐营的历史。

西山健锐营编制

健锐营依照八旗之制分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健锐营设掌印大臣,人数不定,由在京的王公大臣担任。掌印大臣之下设立翼长两名,分掌左右两翼;翼长下设参领八名,掌管各旗;旗内设前锋校十余名,其作用类似现代军队中的排长,是最低级别的军官。健锐营的士兵称前锋,除了前锋还有委前锋,相当于后备军;


西山锐建营的左右两翼驻扎地分别为香山南北两麓。

健锐营兵力大致有4千余人,乾隆后期编制在册约4700人,光绪年间仍有兵员4100余人。

除了安身立命、引以为豪的架梯蹬楼之外,西山健锐营还有在当时甚为先进的火枪射击等项目的训练。【清会典】记载:先后有云梯攻城、鸟枪、骑射、相扑、舞鞭、舞刀、抬枪,并在昆明湖操演水战。

由此可见,在乾隆皇帝的特殊关照下,西山健锐营已经从原先的较为单一的兵种军队发展成为多兵种的综合军队编制,实实在在的成为了清朝皇帝手中的一支劲旅,着实能够代表清朝军队中的最高水平!

西山健锐营的赫赫战功

乾隆十四年,云梯部队被认为是大金川战役的取胜关键;

乾隆二十四年,西山健锐营在大小和卓之乱中取得关键之役的首功,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健锐营在清军中的地位,此后,成为首用之师;

乾隆三十年,缅甸犯云南,西山健锐营入滇,立下奇功,缅王请降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地区再次叛乱,西山健锐营和火枪营成为取胜关键;

乾隆四十九年,西山健锐营平定甘肃回民叛乱;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天地会起义,西山健锐营泛舟登台,先后剿灭义军林爽文、庄大田部,两个月间彻底平定台湾天地会起义;

乾隆五十六年,西山健锐营在平定廓尔喀叛乱中,六战六捷,其战斗力走向顶点;

西山健锐营的衰败

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败,国力下降,西山健锐营的战斗力也是每况愈下。

嘉庆元年,湖北白莲教教徒起义,西山健锐营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就参与其中,其死伤近千人人,其中包括八名高级将领,可谓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对于军队作风和战斗力日渐下降的西山健锐营,道光皇帝曾在道光元年专门下旨严斥:

“健锐火器两营,操练本属认真,遇事并能得力,然近日风气,亦不逮从前远甚。”

清季时期,这个被清朝皇帝深为倚重和骄傲的“特种部队”更出现败仗连连的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参与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健锐营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一参领外全部阵亡;

同治年间,西山健锐营奉调江南征讨天平天国及捻军,健锐营不复当年之勇,战争结束时,仅一成左右官兵活着返回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奉命进城增援守军,官兵在地安门与进城的日军展开激战。这也成为了西山健锐营在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

西山健锐营作为清朝一只精锐军力,还是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位于北京海淀香山脚下的团城演武厅、前面提到的北京植物园内的藏式石碉以及香山山脚下一些以八旗命名的村庄看看健锐营留下的遗迹,抚今追昔。


团城演武厅

后记: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掌握丰台大营及西山锐健营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西山健锐营


慕信


健锐营是清朝禁卫军中的三大特种部队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火器营、神机营。健锐营的全称叫飞虎云梯健锐营,前身是乾隆皇帝在1748年组建的云梯部队。

1747年,金川地区爆发了战争,要知道当时清朝在金川地区贯彻的一直都是比较宽松的政治统治政策,不知道是当地的首领吃饱了撑着还是咋的,金川地区各种大小的战事一并爆发。

在乾隆看来,在我的盛世下还敢闹事?找打!

所以就派了军队前去平定。出乎乾隆预料的是,清军的传统作战方式居然对金川叛军不起效果。原来是因为金川地区是一个人迹罕见的山区,到处都是高高的悬崖和陡峭的峡谷。就连清军最主要的力量弓箭手在此都毫无作用。叛军之所以敢乱来,主要还是他们习惯了在这地区作战,可以很巧妙地利用地形做起了防御工事,据说这里的城墙和石塔有的高达51米。

真应了那句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但乾隆也不是吃素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他于是下令从驻守京师的八旗兵中择优选拔了300号人,组建云梯部队。所谓云梯,言外之意就是专门针对金川藏地石雕建筑进行云梯架设和攀爬攻城的专业训练。

还别说,专业就是专业,在清朝大军重新开赴金川时,作为先锋的云梯部队很快就攻下了几座石碉,撕开了金川叛军这一层屏障。后续在大兵压境时,当地的土司们知道大势已去,很快就出城投降了。这场战役,云梯部队起了关键的作用。

1749年,云梯部队回到京城,乾隆特地颁发了诏书,将云梯部队改编为健锐营,并驻扎在北京西郊的香山脚下。而健锐营也从最开始的300号人扩充到了3000人,成为了驻京八旗中的一支特种部队。

健锐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士兵都是八旗中择优选拔,就连健锐营的领袖官都是由乾隆指定的王公大臣担任。

健锐营内,主要分为两翼,每翼各设翼领一人,这些军官都是从八旗的前锋营中挑选的。

虽然健锐营是以架梯登楼技术起家,但是后续的日常训练中,健锐营可不只是训练这些,还包括:火枪射击、马术、骑射以及练习水操等等,总之作为特种兵,健锐营是一个技能比较全面的部队。

健锐营巅峰时期,应该是在嘉庆年间,当时有官兵将近六千人,包括家眷在内的话将近两万。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健锐营作为守卫京师的精锐之师也参与了京师保卫战。不过这场战役,健锐营损失惨重,几乎是惨败,其中的正白旗全体官兵除了一名前锋参领外全部阵亡。

同治年间,健锐营被调往江南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战斗,此事的健锐营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特种部队了,此战过后,只有一成的官兵活着回到了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华夏,这是健锐营参与的最后一次战斗,他们守卫在京城的各大城门,在地安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慈禧太后逃亡西安争取了时间。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帝逊位,健锐营的子弟也纷纷各路求生,曾经辉煌一时的特种部队便彻底消失了。


三顾历史


答题者:理科男说历史。

健锐营也叫飞虎健锐云梯营,听这个名字就不一般,如果用现代话来说,健锐营就是一支特种作战部队。

公元1747年,四川金川附近的土司之间出现了战争,四川总督受命征讨金川,然而土司方有碉堡,清军不好攻破,对其束手无策,而且损失惨重。

于是乾隆下令,从都城的八旗军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士兵,进行特殊专门的训练,用以攻破碉堡,这些士兵被称为云梯兵。

1748年,云梯兵开始扩张,从原先的300人扩张到了3000多人,而这些人便是健锐营的前身。

1749年,大金川投降,云梯兵立了大功,受到乾隆嘉奖,而且乾隆还特别下诏,将云梯兵改为健锐营,从此,健锐营成为了清朝中较为特殊的精锐部队。

此后,健锐营屡立战功,被乾隆、嘉庆多次嘉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健锐营逐渐衰落。

健锐营后期,实行了世袭的制度,也就是健锐营中的子弟只要经过一般选拔便可以成为健锐营中的一员,并不像建立之初选拔人员一样严格,再加上健锐营因为屡立战功,变得骄傲放纵,管理也变得松疏,因此健锐营的战斗力也大不如从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京师保卫战,健锐营全军覆没,而后多场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光绪帝末年,健锐营中的兵力都加入了新军,健锐营也变成了空壳,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健锐营便完全消失了。


理科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啥西山健锐营?人家就叫健锐营,名字都给人家多了俩字,当然这是小毛病。

今个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健锐营的事,和大家伙说道说道。

这健锐营在清初的时候是没有的,这是在乾隆的手头上建立起来的。

那么这支部队是干嘛的?乾隆为嘛要建立这么一支部队呢?

小伙伴有这么一问,咱也能理解毕竟乾隆二十三年,光点花名册就能点出六十四万八千多人,当然抛开那些个吃空饷,有名无人的,这满打满算还有五十八万多人。

这么多当兵的还不够,还要另建军队,毛病啊?

没法子,清朝的军队自打入关以来,就这战斗力下降的是杠杠的,水的厉害。

所以就着手建立了这么一支部队,这健锐营他属于八旗禁卫军中的一支,他这部队性质,您可以看做军队中的特种兵,什么危险干什么?

建立之初整支部队从上到下全部都是满人,没有一个汉人,后来接受了一部分大小金川战役中投降的藏族士兵,所以就干脆成立了一支隶属于健锐营的苗子营,这苗子营后来都是这些士兵的后裔。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支军队呢?

咱就把这事,先说道一下,其实这事说道根子上是因为一场战役——大小金川战役。

当年大小金川这地,就不太平,他们都是由一个个的土司占据,和那占据一方的土皇帝差不多,你不理他,他们都相互的掐架争地皮。

这事结果就弄的挺大的,首先是大金川的土司,想去撩人家小金川的土司,结果清朝出面和了一顿稀泥,这事就算结了。

可大金川占地皮的心思他就没结束,回头他又去撩明正土司,这货就没个够。

那么四川的巡抚这就看不下去了,这就出兵八百收拾人家去了,结果撞了一鼻子灰,这把个乾隆气的够呛。

于是前前后后乾隆派了三员大将,庆复,张广泗,纳亲,前前后后话了七千多万两的雪花银,你都别说了,让人家揍的这都找不到北了。

乾隆脸都绿了,三个家伙没死在两军对垒之间,被乾隆都给弄死了,尤其是纳亲,更加的坑,直接用他祖父的宝刀——遏必隆刀,自裁。

这事弄的就比较尴尬了,这庆复和纳亲还都是一等公的爵位,所以乾隆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那么乾隆根据战场上的对战过程,发现这大金川的土司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这些家伙都是躲在一个个的石头碉堡里边打战,这玩意清兵啃不动。

所以乾隆就开始着手建立一支能够攻克这些碉堡的部队。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攻克堡垒,最有效的方法是火炮,这家伙一炮下去,啥碉堡都得塌了。”

哎!要是这么搞,这部队就不是啥特种部队了,那叫炮兵部队了,所以人家没有用这种方法。

使用的是云梯,简单的说,就一帮人冒着枪林弹雨,扛着一副梯子,吭哧吭哧的跑到人家墙根地下,把这梯子一搭,大手这么一挥:“兄弟们上啊!”

跟着一帮人就举着大刀片子,就开始爬云梯,是这么一支部队,当然您可以把他们叫做云梯部队。

这种部队的伤亡比那不用说,高的可以。

所以一开始投入建立,就弄了一个三百人的编制,上三旗每旗出五十人,下五旗每旗出三十人。

但乾隆一琢磨,就三百人,这丢到大金川战役当中,压根就不够看的,后来就增加到了一千,然后又续到三千。

那么这三千人的部队这就开始训练,训练完毕,这就往大金川的战场上运动。

赶巧了,这会接受大金川战役任务的是,雍正时期被雪藏了的老将——岳钟琪。

没法子乾隆手里的将军派到这里,都吃了鳖,这就把这已经被撸成庶民十几年的岳钟琪给请出来。

老话说的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三,其他人打仗这都是真刀真枪的干,岳钟琪打仗开始打了几下子,后来直接带着几随从,跑到大金川土司的营盘里,喝了一顿老酒,这事就解决了。

那么这三千人的云梯部队,也就是健锐营赶到地头的时候,人家已经卷着行李卷准备回家了。

得咧,这算是白忙乎了,练了半天,没有派上用场。

那么这支部队既然没有用了,那就散了吧了。

不能够啊!乾隆这会的八旗兵真的不咋样了,战斗力都水的掉渣。而这支云梯部队,好不容易训练出来了,这武功底子还不错,所以乾隆专门下旨,就把这支部队保留了下来,赐名健锐营。

后来的健锐营

后来新疆爆发大小和卓叛乱,这健锐营就被派了出去,在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当中顶住了五千敌军的围攻,至此健锐营算是奠定了在清军中的地位。

从这里开始,这支部队就成了乾隆的救火部队,那有战事了,这都提溜出去打一场。

那么到了嘉庆的时候,镇压白莲教起义,一打就是九年,三千人的部队(鼎盛时期是四千多人)死亡有四百人,差不多十分之一,高级将领就死了八个。

乾隆在这支部队上的投资,那是不遗余力的。乾隆年间,四次给这支部队修营房,就修了九千三百三十八间,就这数目都快赶上故宫的房子的数目了。

但这支部队同样走上了八旗兵的老路,开头牛的厉害,这后来是,越打越不行,越打越回去了。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当兵的这都是世袭的。健锐营和他们的老兄弟八旗兵一个样,初期都是选拔上去的,所以彪悍,这后期一世袭,完了。

就为这战斗力下滑的问题,道光都下旨专门申斥过这个问题,可一点浪花都没有击打出来。

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健锐营对抗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健锐营整个正白旗的全体官兵,除了一名前锋参领外,全死了。

到了同治年间,和太平军过过招,和捻军拜过手腕子,结果能够成功回到家里边的连一成都不到了。

所以他这战斗力下滑的是相当的厉害。

到了慈禧西逃的时候,这支部队又被慈禧拎到地安门这块和日军打了一仗,为慈禧的成功脱身算是尽了一份力。

这也就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绝响。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朝的健锐营是清廷的一支特种部队,它为清朝的开疆拓土、维护统一和巩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围场点兵)

健锐营成立于清乾隆十四年,其历史背景与当时两次大、小金川战役有关。

大、小金川在今四川省境内大渡河的上游,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藏民,是进出康藏的必经之地。它北邻青海,南壤云贵,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康熙年间,土司莎罗奔率军助清廷西征,屡立战功。清廷为彰表其功劳,任命他为副长官司,负责大金川政务。雍正年间,清廷实施“以番攻番,分而治之”的政策,赐封莎罗奔为“大金川安抚司”,企图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统治。

但手握大权的莎罗奔,逐渐骄横跋扈起来,对周边大小土司进行疯狂的掠夺和吞并,置朝廷的命令于不顾。也不将四川地方官府的号令放在眼里,拒不接受调解和劝阻。

清廷对莎罗奔的举动忍无可忍,派出军队剿灭。但莎罗奔凭借天险和碉楼,拒不投降,反而肆无忌惮地屠杀清兵,清军的进剿一度受挫。

乾隆十二年,在金川其它大小土司的一致请求下,清廷派川陕总督张广泗率军征讨,采取“以卡逼卡,以碉攻碉”的战术与之周旋,但始终无法拿下。无奈之下,乾隆又任命讷亲为经略,增援张广泗。结果仍然大败而归,张广泗为此丢掉了性命。

为了攻下金川险要的地形和高耸的碉楼,彻底平定金川之乱。乾隆下令,在西山之麓仿造金川式碉楼,从前锋营中选拔壮健士卒,组建起了健锐云梯营,演练攻取碉楼的方法。“未逾月,得精其技者2000人。”

(金川之乱)

这就是西山健锐营的雏形。

乾隆十四年,依靠着这些训练有素的健锐云梯营,清廷平定了金川之乱。得胜归来的健锐云梯营,被安置在了北京香山,乾隆下旨:“别立健锐营,云梯兵千名为一营,统以大臣,专练云梯、鸟枪、马步射及鞭刀等艺,并随侍行围。”

至此,健锐营正式成立。

虽然健锐营也像清军一样实行八旗兵制,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其日常训练科目有云梯技术、火枪射击、马术、骑射、水师训练等。其中云梯架设是健锐营最为精湛的技术。在香山脚下的遗址中,现在都能看到若干座高大耸立的石砌碉楼。这就是当初乾隆下旨修建的。

火器射击也是健锐营的另一大特色。不过在乾隆年间,健锐营使用的火器都是土枪。直到光绪年间,才给健锐营配备了排枪、马枪等新式武器。马术自不用说,是八旗兵的强项,主要是训练骑手马上射击,砍杀、躲闪等娴熟的马背技能。

健锐营的头领,一般都由京城里的王公大臣兼任。全营分为左右两翼,各设翼长一名。每翼下设四旗,有前锋参领、副参领各一员。健锐营初建时,只有兵员千余名,后来逐步发展到3000多人。到了光绪年间,健锐营都还有官兵4000多人。

(傅恒画像)

在健锐营成立之后,经过艰苦训练,战力大增。已成为清廷手中的一支“利箭”,多次参加各类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乾隆十四年,健锐营在傅恒的带领下,参加了四川大金川之战,得胜而归后,乾隆谕令在实胜寺山门前建碑立传,并专门为健锐营赋诗一首。

乾隆二十三年,新疆大小和卓反叛。健锐营在靖逆将军纳穆札尔的率领下,火速增援清军。虽然头领纳穆札尔战死沙场,但健锐营还是配合其他清军主力平定了此次叛乱。乾隆盛赞健锐营“是役效力为尤多,故不可不族其前劳,以劝夫后进”,并再次为健锐营立碑旌表。

乾隆三十年,缅王擅侵云南,清廷在数次征讨失利的情况下,命傅恒再次率领健锐营出征。乾隆三十四年,健锐营以清军主力参战,战胜了缅王,迫使其主动求和。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又一次生乱,战事一直持续到三十八年仍未结束。2000健锐营勇士临危受命,在富德的带领下火线增援。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大破叛军。

乾隆五十六年, 廓尔喀侵犯西藏,战事蔓延至日喀则地区。次年,健锐营随大将军福康安长驱入藏,在反击廓尔喀的战斗中六战六胜。

(背负虎枪的健锐营军官)

嘉庆元年,白莲教祸乱湖北、山西和四川等省。在长达9年的平叛过程中,健锐营始终战斗在战事一线。在整个战役中健锐营死伤惨重,光是将领就阵亡8人,士兵更是达1000多人。

光绪二十六年,为抵挡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为慈禧的出逃赢取时间,健锐营奉命在地安门前和日本侵略者激战,遭遇重挫,但仍然没有退却。直到慈禧从德胜门安全逃出,健锐营方才撤退。

健锐营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尤其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渐至鼎盛。但它也随着清王朝的崩塌,不可避免地解体了。1912年2月12日,随着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健锐营也就此烟消云散,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会典事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