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周代的青銅器,包括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等,是周文化的主要特徵。西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時期的青銅冶鑄技術日趨成熟,銅器種類和數量均有較大增長,有許多鑄造精湛的藝術珍品傳世,而且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多有長篇銘文,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文化、藝術等都有重要意義。

青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由於銅器的製作大多有紀念價值,因此刻寫者也較用心,比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裝飾體。

西周時期銅器多銘文,且多長篇,其中西周晚期毛公鼎有銘文32行共499字,為現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毛公鼎

鼎因器為毛公所作而得名。鼎口沿下有兩週弦紋,中填重環紋。立耳高大,半球狀腹,獸蹄形足。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誠,是一篇完整的冊命。全文可分五段:

其一,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愴懷時事的語言,描述作鼎時時局不寧。其二,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予毛公宣示王命的專權,著重申明凡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毛公可預告臣工不予奉行。其四,為周王對作器者的告誠勉勵之辭,誡勉其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其五,賞賜與對揚。為明確毛公職權,賞毛公以鬯、服、車、兵。

毛公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毛公鼎銘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大盂鼎

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為西周康王時的大臣孟而得名。同出的還有一小盂鼎。大鼎內壁鑄銘文291字,為康王二十三年在宗周對盂的冊命。

冊命從“王若曰:盂,不顯文王,受天有大命”起,至“畏天畏”止,用較多文字說明商人縱酒是商滅亡和周興起的原因,銘文中讚揚周文王、武王二王盛德。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其內容可與《尚書・酒誥》相互對照。接著記述王讓盂接續其父祖官職,並賞賜盂以鬯卣、命服、車馬以及大量臣民奴隸,並勉勵盂要終身管理諸戎之事。

對於賞賜給盂的奴隸,銘文中記載:

“錫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於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錫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人鬲”是指戰爭中俘虜來的奴隸,包括“自馭至於庶人”。“馭”是指家內奴隸,可以看出庶人地位是在家內奴隸之下。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至於“邦司”“夷司王臣”,應是指管家奴隸。整篇銘文最後是王勉勵盂要克己奉公,不要辜負王的信任。盂為感謝周王冊命,稱揚王的美德,因而製作祭祀其祖南公的寶鼎。

大盂鼎銘開始稱“王若曰”,其他處稱“王曰”,反映了周初史官代替周王宣佈冊命的制度。銘文中所記商代侯甸之制以及賞賜奴隸的情況,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同出的小盂鼎與此鼎系一人所作之器。原器已逸,僅傳銘文拓本。銘文記述盂受命兩次征伐西北強族鬼方,俘獲告廟,受到周王的賞賜,也是西周早期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大克鼎

又名善夫克鼎。同出者尚有小鼎七件,皆為一人所作之器,因此也稱大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大克鼎和一件小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

克鼎銘文記述周王賞賜給作器者克以大量土地及臣妾等史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大克鼎口沿飾竊曲紋一週,腹飾環帶紋,足飾饕餮紋。腹內有銘文28行290字。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整篇銘文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前半主要是作器者克追述其祖師華父臣事其君,因而受到周王眷寵,並對周王獻祝嘏之辭。

後半為作冊尹代周王宣讀的一篇冊命,主要講周王令克出納王命,並賜以命服、土地和臣妾等。所賜土地,都稱為田於某,即指明在某處的土地,同周初那種賞給田幾田之類小塊土地者不同。

這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的重要資料。大克鼎銘文字體特大,端正質樸,銘文上半整齊的長方形格,一字一格,行款疏密有致,又是金文書法藝術的巨篇。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小克鼎中最大的一件形制、花紋與大克鼎相似,有銘文72字,記周王二十三年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巡視,整頓駐在成周的軍隊,也就是成周八師。克因此作寶鼎以祭祀其皇祖,祈求萬年無疆。

大克鼎全形拓的墨色,凸出的濃,四下的淡。器形上大下小的,墨色就由上而下逐漸由濃而淡。注槽形的,兩邊色濃,中間漸淡。凸出一條半圓形的稜(俗稱“泥鰍背”),中間色要濃,兩邊逐漸淡。鼎耳須拓四面。要把耳的後面拓全,並要分出正面和背面,表現出拓工對器物造型的精準拿捏。器身的浮雕、紋飾等,皆表現出高超的拓裱技巧。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虢季子白盤

目前所知體積最大的西周銅器。盤是周宣王為表彰虢國名季子白者征戰北方獫狁有功而賞賜之物。形狀為長方形,四面各有二獸首銜環,四足作矩形。腹飾環帶紋,口飾竊曲紋。腹內有銘文8行111字。

銘文中記載,(周宣王)十二年正月,虢國的子白奉命征伐獫狁“於洛之陽”。立下戰功斬首一百人,俘獲五十人。周王褒獎子白,在周廟的宣榭舉行獻禽、飲至之禮,來慶賀戰功並賜子白以乘馬、弓、矢、鋮,使他可以專任征伐蠻方。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中的“薄伐驗狁”“折首”“執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經》中《采薇》《出車》《六月》《採苞》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對照,是研究西周晚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1956至1957年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掘了234座虢國墓葬,其中38座出土有銅器,共出土181件禮樂器,其餘為兵器和車器。由所出青銅器上的銘文證明器主為虢國貴族,進而證明上村嶺墓群為號國墓葬。


由國之重寶“三鼎一盤”,讀懂周代的“吉金鑄史”

在1631號墓出土有一青銅鬲,器主為“虢季氏子段”,同舊著錄的一件鼎銘“虢文公子段”者為同一人,器屬於周宣王時的西虢。號季子白盤亦屬西號青銅器。

這件青銅鬲說明當地的虢,如《水經・渭水注》記載,是西虢隨周室東遷而更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