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当前美欧救市政策陷入歧途 决策者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美国《纽约时报》3月3日发表题为《当前美欧救市政策陷入歧途》的文章称,面对疫情造成的负面冲击,主要国家仍不愿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而是继续让央行冲在救市第一线,效果注定堪忧。文章编译如下:

一、决策者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面对疫情向全球扩散,七国集团(G7)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应对之策,全球都对此寄予厚望,但其最终声明只是泛泛谈到要加强合作与团结,没有具体行动计划一一如承诺降息或加大政府协调支出力度等。这令人担忧:当前在那些负责控制疫情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決策者手中,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政策工具。随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等大力度货币政策,更坚定了人们的担忧:如此超常规操作,也只短暂地稳定市场,投资者很快又恢复恐慌性抛售。市场愈益认识到,无论是在抗击疫情,还是稳定金融市场方面,放水的作用都有限一一即使流动性和袋款条件放松,也无助于改善预期,因为工人仍将在家中隔离以防止感染。

二、政府对有效政策工具弃之不用

经济学家表示,实际上各国政府拥有有效政策工具,但却不愿使用它们。例如,可给工作场所被关闭的员工发放现金,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为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如航空公司和其他旅游相关行业)提供一揽子救助计划等。政府对这些有效政策的弃之不用,似乎是想对外展示政界对增加公共债务的普遍反感。

事实上,这场危机让人们再一次看清发达经济体政府的行事逻辑:公共资金在用于对富有群体有利的项目时将畅通无阻,但要用于其他领域,就往往会消失在赤字危机警告的迷雾之中。例如,特朗普政府2017年推出价值1.5万亿美元的一揽子减税计划,不惜让财政赤字大幅恶化,而最终减税的绝大多数好处都被最富有的家庭和公司所享有。随后,特朗普政府又以减少预算赤字的名义,寻求削减为穷人提供医疗和住房的预算。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直言:“我们有这样一种观念一一政府总在超支。但事实上政府只会在为企业和特权利益集团牟利的事情上超支,却从来没有为普通工人花足够多的钱。”

三、货币政策在应对疫情负面影响方面力不从心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根本威胁,就是疫情的持续蔓延——疫情最初导致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停产,对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一系列商品的全球供应链运转构成威胁;随着疫情向全球扩散,各国工业体系和消费都遭遇重挫,而且疫情本身和疫情防控措施,都在使经济损失不断放大——各国都将被迫应对一个无法通过传统经济调控手段化解的、可怕的负反馈循环。

在应对这场疫情危机方面,最先行动的是各国央行。此前央行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各种动荡方面,屡次展现出力挽狂澜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更多用来解决需求侧问题。当个人和企业因担心潜在危险而失去消费和投资欲望,并出现工资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下降等现象时,央行通过降息等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刺激需求。但当经济供给侧出现问题,降息等货币政策往往是徒劳的。例如,当企业无法获得原材料、难以制造产品并将产品运送上市时,降息无法解决问题。这就好比发购物券给顾客,让他们去一家不开业的商店购物以刺激消费。

此次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冲击,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组合:对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产生冲击。其既限制了工业生产,给供给侧埋下混乱的种子,同时还大幅限制了居民消费支出。无论是去购物中心采购,还是坐飞机旅游,都是“危险行为”。这导致央行货币政策很难发挥强有力作用。不仅如此,由于目前主要央行仍处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及后续影响的进程之中,导致货币政策空间极为有限。欧洲已进入负利率状态,美联储距离零利率仅一步之遥(注:15日已降息至零)。这意味着当前信贷对于任何能获得它的人来说都是廉价的,继续降息不会产生改变。正如东方汇理财富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玛丽·汤姆森抱怨的那样“当货币政策已过于宽松时,其效力就会降低——经济理论并没有真正为我们提供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应对危机的模板。”

更糟糕的是,央行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恐慌。美联储的超常规降息,本意是传达“决策者已密切关注”的信息,然而市场却将其解读为“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的标志。伦敦资产管理公司Equals首席经济学家杰里米·库克表示:“恐惧本身就足以导致衰退和金融危机。美联储此举看上去做出了及时应对,但力度如此之大令市场受到惊吓,因为其暗示可能出现极端负面的情形——一场经济衰退甚至是历史级别的金融危机即将降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警告称,全球已过度沉迷于宽松货币政策及其滋生的产物——低利率环境,将之作为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万应良药。本次疫情将打破货币政策神话,并要求决策者克服其只服务富人群体、不愿为普通民众花钱的政策取向。

美媒文章:当前美欧救市政策陷入歧途 决策者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