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隔离史话

就世界疾病史而言,传染病是对人类危害历史很久的疾病。

2000年前,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所谓“五疫”,泛指多种传染病。“染易”,指“传染”。古人为避免传染病对人们造成“皆相染易”的危害,逐渐认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重要措施之一。

《汉书·平帝纪》载: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代平帝元始二年,相当于公元2年,表明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已出现性质类似的临时传染病院,堪称为隔离病房先河

传染病隔离史话

在古代,若某地发生传染病流行,当地居民往往避居到其他未发生瘟疫之地。14世纪时,意大利有些地方暴发了被称为“黑死病”的严重鼠疫,当地居民纷纷乘船逃往别地,结果把鼠疫也传播到另一地区。威尼斯(Venice)和热那亚(Genoa)两海港城市为阻止疫区传染病侵入蔓延,于公元1374年禁止鼠疫流行地区的船只进入。1377年,拉哥萨(Ragusa)政府命令,凡是从鼠疫地区来的人,都必须隔离30天。

1383年法国马赛(Marseilles)规定,来自鼠疫地区者均须隔离40天。法文“40”为Quarantaine,后来,此字引申为含有“检疫”和“隔离”意思。而由此词汇衍生的意大利文Quarantina、英文Quarantine,也均兼有40、检疫和隔离等数种含义。19世纪50年代以前,各国对于外来船只进港之前的检疫观察期长短不一,有规定为40天者,也有规定不到40天或长达两个多月的。

1851年,巴黎举行了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法、意、英、俄等1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此会议,商议预防鼠疫、霍乱、黄热病从外地传入所应采取之措施。后来,陆续在巴黎(1859)、土耳其君士坦丁堡(1866)、维也纳(1874)、华盛顿(1881)、罗马(1885)等城市举行过多次国际卫生会议,与会国家逐渐增多。但是,那时因大部分致病细菌尚未被人类发现,所以对于隔离检疫也就谈不到怎样细致和准确,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传染病隔离史话

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现场,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在清初开始对天花采取了某些隔离、检疫措施。

据载,位居皇帝的顺治也不能幸免染上天花,为使日后继承皇位者避免罹患天花,皇家与清廷慎重考虑,差遣保姆携年幼的康熙避居于紫禁城外无天花患者之地。

此外,清廷为控制天花传播,特设置“查痘京章”官职,专门管理检查天花患者及其迁移隔离事宜,对此,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中记载说:

“国初有查痘京章,理旗人痘疹及内城人民痘疹迁移之政令。”

清初之海港检疫,《癸巳存稿》亦载及:

“……西洋地气寒,其出洋贸易回国者,官阅其人有痘(天花)发,则俟其平复而后使之入。”

另据谢清高《海录》云:

“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天花)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19世纪中期,病原菌陆续被发现后,医学消毒法逐步创立与发展,因而海港检疫法也得以改进,效果有所提高。1926年,“国际卫生会议”又在巴黎举行,中国亦派代表参加,会中议订了“国际卫生公约”,并把天花斑疹伤寒增列为海港检疫的传染病。后来,又陆续将雅斯病、麻风、炭疽病、流行性脑炎、鹦鹉热、传染性肝炎以及动植物的传染病和害虫等,都列入检疫范围之中。

传染病隔离史话

从2002年底以来,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对于此种新出现之传染病,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相应的隔离检疫及防治措施,其科学性与严格程度,远非昔日可比。


传染病隔离史话

图为傅维康

傅维康

1930年生于长汀,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医师、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馆长兼医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国针灸史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医药文化随笔》。前二书由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法、日、越、印尼、西班牙文出版。主编出版有《中国医学史》、《针灸推拿史》、《中药学史》等。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价为“二十世纪将中国医学史介绍到世界的突出贡献者”。


传染病隔离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