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导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waiwai2000


一、韩信

说起韩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那位韩信,韩信虽然拥有着超高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却缺乏头脑,最终导致他死于一介女流之手,而在同时期,还有位叫韩信的诸侯王,他在刘邦建立天下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刘邦也封他为诸侯王,为了区分这两人,很多人都称他为韩王信,后来韩王信投靠了匈奴,在一次攻打汉朝的过程中,被汉朝大将柴武苏所杀。

二、赵括

说到赵括,很多人都会想到战国时纸上谈兵的那位赵国将军,虽然拥有满腹谋略,但是真的上了战场,赵括的谋略就成了一纸空谈,最终他手下的40万大军也被白起活埋,而在春秋时期,晋国同样有一位叫赵括的将军,他是晋国大夫赵奢之子,还参加过著名的邲之战,后来因为受到诬陷被晋景公斩首。

三、李密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位叫李密的人,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寨的实力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秦叔宝程咬金等人都纷纷离他而去,后来李密带领瓦岗寨投降了李渊,然而不久后便叛乱李唐,在战乱中被盛彦师斩于马下。而在西晋时期,同样有一位叫李密的官员,因其孝顺祖母而出名,曾在蜀国短暂的担任过尚书郎一职,蜀国灭亡后,李密又投降了晋国,后担任汉中太守,不久后便病逝于汉中。

四、马忠

在三国时期有两位叫马忠的将领,一位是东吴的马忠,在吕蒙袭击荆州的时候,正是这位叫马忠的人亲手抓了关羽,在《三国演义》中,马忠还射杀了蜀国名将黄忠,仅凭一人就干掉了蜀国两位五虎上将,可见此人也足够厉害了。而在蜀国也有一位叫马忠的将领,此人曾经被刘备认为是贤才,诸葛亮也有意培养他,将他留在自己门下任用,后来马忠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被提升为镇南大将军,于公元249年病逝。



吉达影剧


共和国的开国将领陈赓和陈康。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共和国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的经历比较传奇,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是黄埔三杰之一,在北伐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和器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与之决裂,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红军时期曾任团长、师长、军参谋长,还在上海临时中央特科工作过,与周恩来过从甚密,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抗战中,他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是八路军的精锐之师,打得日军胆战心颤,日军在坦克上都挂出了“消灭386旅”的标语。解放战争中,他历任太岳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指挥过抗美援越战争,又到朝鲜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一生征战,功勋卓著,1953年9月1日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55年授予大将军街。

陈康(1910年4月7日—2002年5月23日),原名陈五和,湖北省武穴市人。共和国中将。他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任红军排长、连指导员、营长、团长,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他一直是陈赓的部下,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那时旅长是陈赓,后来又任太岳军区第4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2野战军13军副军长,也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13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康是陈赓的得力爱将,从抗战时起,他俩在一起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5年授衔

,为了陈康的军街问题,陈赓认为评中将有些低了,还专门去找伟大领袖毛主席,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


zj史海拾贝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许多同名同姓的历史名人,不仅名字相同,他们的身份、经历、所处的历史时期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很容易被他们搞糊涂了。

赵括和赵括

一位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是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赵衰的儿子。在晋景公时期被庄姬诬陷惨遭灭门,这便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历史背景。

另一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他就比较出名了,虽然不太光彩。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干出了“纸上谈兵”这件事,致使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坑杀。知道今天大家还在用“纸上谈兵”作为讽刺人的词语。

韩信和韩信

一位是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汉朝的确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评价他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萧何称赞他为“国士无双”。但后来被刘邦所猜忌,将其以谋反罪处死。

另一位韩信也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这位韩信投奔了匈奴,被刘邦率军剿灭。因为是统一时期的两位同名同姓的人物,史官也怕混淆,通常将他称为“韩王信”和哪一位予以区分。

两人都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都被刘邦所杀,而且在同一年(前196)死去,很容易被搞混了。

马忠和马忠

一位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随都督吕蒙征讨关羽时身先士卒,俘虏了关羽父子和都督赵累。在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这位马忠将军又箭射老将黄忠,致使黄忠阵亡,俘虏了糜芳、傅士仁。可以说他是蜀国的克星了。

另一位是三国时期蜀国将领,深受刘备的喜爱和器重,是诸葛亮的得力干将,他主要的功绩是平叛平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主要以这位马忠将军的故事为基础。

两位马忠是同一时期不同国的将领,也都是战功累累,要注意分辨呦。

李密(隋唐英雄)和李密(西晋名人)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屡败隋军。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随后被隋军打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李广和李广利

二人都是西汉时期将领,也都参加过对匈奴的战争,而二人之结局,也都比较悲惨。

李广历景武二朝,经大小七十余战,屡立功勋,威名远扬,号为“飞将军”。

因为犯下杀俘、私受梁王将印等过错,一直不受朝廷待见,然而他自己却未能参透其中因由。

年迈之时,李广还欲杀敌建功,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谋得爵位,可惜的是,漠北之战时,他跟随卫青出战,行军途中迷路,为了避免受到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拔剑自刎。

李广利,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曾领兵出击大宛以及匈奴,战绩一般。

因为汉武帝太子刘据自杀,武帝其余诸子皆有谋位之心,其中就包括昌邑王刘髆,也就是刘贺的父亲。

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欲助刘髆登上太子位,事败,领兵在外的李广利投降匈奴,后被杀。

汪直和汪直

陈坤的雨化田原型就是汪直

成化年间广西人,大藤峡叛乱中被俘幼童,被净身入宫,后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创建西厂并任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召回汪直。

另一个汪直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在日本“据萨摩洲之松津浦,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汪直海盗之名盛于东南,后被胡宗宪诱来大陆,又被浙江巡按使王本固处死。他死后,海盗群龙无首,倭寇之患再起。

两个汪直基本活动时间差不太多,海盗汪直出生时候(1501年),宦官汪直还没有死。

刘武和刘武

一位是汉孝惠帝刘盈之子的儿子,5岁时被封为淮阳王,帝王家的孩子,许多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吕后驾崩之后,齐王集团开始夺取皇位。刘武便因此被杀了,死时只有12岁。

另一位是汉文帝刘恒的嫡次子,他的母亲就是窦太后,因为母亲的势力,他先被封为淮阳王,后被封为梁孝王。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争夺皇帝的位子。但因为疾病而没能成功。

两位刘武都出生在帝王家,都做过淮阳王,父亲是亲哥俩,是不是很难分辨。

卫青和卫青

卫青,字仲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病逝,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明朝军事将领。 靖难之役中,以蓟州百户降燕王朱棣,后积功至都指挥佥事,负责中都留守司,改山东备倭。永乐十八年,平定浦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叛乱。后擢为青山东都指挥使,在海上备兵抵御倭寇。

其实不光古人之间,古人与今人,也容易发生混淆。

于谦和于谦

两个于谦,第一个于谦,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名臣,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成功组织了京师保卫战,解了亡国之危。

于谦有功于社稷,也颇受明代宗重用,可惜的是,随着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于谦旋即被杀,忠臣良将,就此含冤入土。

另一个于谦,也就是如今著名的相声演员,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无需赘述。

朱桢和朱桢

提起朱桢,大家可能通常会想到薛之谦的好朋友,不论薛之谦当红还是落难,都始终不离不弃,对于薛之谦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兄弟。

另一个朱桢,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封楚王,楚王朱桢在明初诸王之中比较低调,既不像秦王、齐王、鲁王、代王那样混,也不像周王、蜀王那样文质彬彬,谦恭有礼。

朱桢祸害了灵泉古市,龙泉山一带历来水陆交通发达,是难得的居民致货之地。

随着作为楚王就藩,朱桢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将之变为了楚王家族陵园,灵泉古市,自此销声匿迹,繁华落尽,只剩下阴冷凄清。

其实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名字也无非一个代号,他人混淆不混淆无所谓,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还有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请补充~


霖霖历史录


陈仪和陈毅

陈毅,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外交部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1949年,陈云和陈毅,两陈治沪,打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上海金融市场和物价。

陈毅

陈仪,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名字和一件发生在台湾的大事相关,即著名的二二八事件。

陈仪

陈仪(1883-1950),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国军二级上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蒋介石设置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以陈仪为长官。8月29日,蒋委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之后又委派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的总司令。10月24日,陈仪在美军将领陪同下从上海飞抵台北。10月25日,依照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规定,陈仪代表接受在台日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的投降,并作为盟军中国战区蒋中正特级上将的代表,军事接收台湾。

由于国民政府在接管台湾后,倒行逆施,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台湾民众大规模反抗政府与攻击官署,本省人对外省人报复攻击,后遭到国民政府派遣军队逮捕与镇压。

时任台湾主管的陈仪一面安抚反抗民众假意谈判,一面密电蒋介石派兵。1947年3月2日,蒋电令驻京沪线之第21军开赴台湾“平乱”,军部及直属营、连和第一四六师即日在吴淞上船直开基隆,第一四五师在连云港集结候轮开高雄,限3月8日前到达,该军到台后归陈仪指挥。随即展开全台血腥镇压与清乡,罹难人数高达约1.8万至2.8万人。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现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之后台湾紧接着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至少数万名民众在白色恐怖时期死亡、失踪、监禁;二二八事件数十年来成为禁忌的话题,成为后来族群对立冲突的原因。历经国民党政府多年的严密封锁与噤声,在党外人士对党国体制的持续冲撞下,二二八事件在1980年代后期的台湾已经逐渐可以公开讨论。在台南沿路扫射民众的国军。
在清乡行动中遭国军处决的民众。版画家黄荣灿于1947年4月制作的木刻版画——《恐怖的检查》。

回到陈仪的话题,国共内战末期,

战争形势急转直下,陈仪曾劝告蒋介石正,对国民党丧失大陆政权要看开。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1月释放浙江省警保处处长毛森(军统特工)所逮捕的100多名共产党嫌疑犯。1949年1月,陈仪眼见局势不利于国民党,欲投奔中国共产党,并尝试策反京沪杭警备军总司令汤恩伯投共,汤恩伯认为若毛森得知,深怕自己被牵连,故将此事呈报蒋介石。陈仪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后来被软禁。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到台湾,后被囚禁于基隆。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时许枪决。

最奇的是,陈仪的乳名叫:毅,后改名仪。


悬疑日志2


历史上名字相同的历史人物非常多,我列举我认为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历史人物。这边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而这个韩信则是两个人,一个人是我们熟悉兵仙韩信,这个韩信就是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被水一战的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而第二个也叫韩信,同样是汉初功臣,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前196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为避免与同时期同名同姓的淮阴侯韩信混淆,史书上多称其为韩王信。

而我们熟知的韩信开国后被封为楚王,另一个韩信被封为韩王,所以为了区分他俩,兵仙韩信我们依然叫韩信,而另一个也称为韩王信。

这两个韩信是我认为最容易混淆的,二者同位汉初功臣,一同封王,下场又同样悲惨,因为兵仙韩信的出名也让韩王信不为人知。




何唐


康熙年间出了两个于成龙。一样做到封疆大吏,同样受到皇帝的表彰。两个于成龙同朝为官,先后都任过直隶一把手,但年纪却差了一大截,而且一个平民出身,一个是汉八旗的镶红旗人。

平民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另外一个于成龙

于成龙(1638~1700),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生于清崇德三年(明崇祯九年),出生地为辽东盖州。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

襄勤公家族为辽东望族,生父为于国安,生母为康氏。襄勤公出生后不久全家徙居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襄勤公9岁入小学,11岁举家从龙入关至北京通州,后移居通州张家湾。襄勤公13岁时又移居延庆州,并开始科举学习。襄勤公15岁时与李氏成婚,16岁时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定居。因为八旗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襄勤公在16岁时开始学习满文,并在20岁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后考授吏部做笔帖式。

因屡有战功的大伯于得水无子嗣,生父于国安指为前定将于成龙过继给于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龙荫生授乐亭县令。于成龙30岁进入仕途,开始了长达33年并数次沉浮的宦海生涯。

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是在不断的移居中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是底层旗人的一个典型写照。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襄勤公体恤民生、关爱大众的品格。既使襄勤公成为名声显赫、权顷一时的封疆大吏,他依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

直隶曾经流传很多有关襄勤公于成龙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为素材,多为侠义公案类内容,如《于公案》等。






沧海中的美栗传说


中国历史数千年,有许多同名同姓的历史名人,相同的名字,不同的命运,因此非常容易让人混淆,以下列举了七例。

韩信VS韩信

1.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军事家,被称为“兵仙”,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誉为“国士无双”,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2.西汉诸侯韩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后来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被封为韩王,后来投靠匈奴,被汉将柴武在参合斩杀,为了避免与淮阴侯混淆,史书多称为韩王信。

赵括VS赵括

1.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缺乏沙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代替廉颇为赵军主帅,结果战死,赵军40万人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国大夫赵衰之子,卿大夫赵盾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参加了晋楚之间的邲之战,与兄弟赵婴齐生隙,后来被庄姬和赵婴齐诬告,被晋景公灭门。

刘武VS刘武

1.汉惠帝刘盈之子:刘盈与后宫嫔妃所生,吕后驾崩后,功臣集团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武被怀疑并非刘盈亲生骨肉,被处死。

2.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的同胞兄弟,公元前168年,刘武继嗣梁王。七王之乱中,曾出兵抵御吴王,保卫了长安,后来欲强行继承景帝之位,失败。

马忠VS马忠

1.三国东吴武将:潘璋部下司马,吕蒙袭击关羽时,马忠活抓关羽和关平,随后射伤黄忠,导致其因箭伤身亡,后来被部下在睡梦中杀害。

2.三国蜀汉武将:刘备东征失败后,马忠被提拔重用,之后跟随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来担任北伐时的奋威将军,之后永戍蜀国南境,受到蛮夷的敬畏和爱戴。

李密VS李密

1.隋唐时期群雄之一:出身贵族,隋末大乱之时,成为瓦岗军首领,后来被隋军击败后,几转反侧,率残部投降李唐,没多久又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2.西晋官员兼文学家:因对祖母孝顺而得名,师从当时学者谯周,起初为蜀汉尚书郎,蜀亡后,出任晋国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留著作《述理论》,已失传。

脱脱VS脱脱

1.元朝末期丞相:也称脱脱帖木儿,元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很有见识的宰相,治理水灾,修撰辽、金、宋三史,被誉为“贤相”,革职流放云南。

2.钦察汗国大汗:忙哥帖木儿之子,钦察汗国大汗,是由术赤家族幼支,别儿哥的侄孙那海拥立的。

张嫣VS张嫣

1.汉惠帝刘盈皇后:吕后为了亲上加亲,让外孙女张嫣做儿子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处女皇后,去世后,臣民尊她为花神,立花神庙。

2.明熹宗懿安皇后:为中国的五大艳后之一,天启年间,明熹宗海选皇后,从全国挑选五千美女,随后通过“八关”,张嫣最后胜出,被立为皇后。

卫青VS卫青

1.西汉大将军:本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后加入军队,首战奇袭龙城,一生七战七胜,善于以战养战,奇正兼擅,后来位极人臣,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2.明代抗倭大将:靖难之役中投降朱棣,后来负责中都留守司,之后任青山东都指挥使,抵御海上倭寇,明英宗即位后,进都督佥事





东方创为


确实有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名字,让我们傻傻分不清楚,看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面出现的却是其他人。

于谦和“于谦”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当看到“于谦”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位有着“抽烟、喝酒、烫头”人设的于大爷——于谦老师,郭德纲先生的老搭档,带给了我们许多让人开心的相声表演。



而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也有一位名于谦的历史人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一心为国闻名,在土木堡之变后,于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此为一代名臣于谦。


但是,以当下来说,看到于谦这个名字时,还是想到相声演员于谦老师的多一些。

大卫·科波菲尔

历史上的英国,有位叫狄更斯的作家,比如《雾都孤儿》、《双城记》等均是他的作品,此外,他创作过一篇长篇小说,名为《大卫·科波菲尔》。


这本书在当下也是有着知名度的,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另外一位人物“重合”了,这人就是一位美国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在魔术界有着卓越成就,把自由女神像变没有、表演飞翔……,名气很大。




同样的名字,看到之后,脑子里想的人物就是不一样,人物印象和传播度确实关键很大,傻傻分不清楚也不算罕见的事儿。


說与山鬼聽


我感觉 还是有很多的,我就有那么几个小时候就分不清楚。

匡衡和张衡,原来我就分不清,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人。小时候学的课文凿壁偷光的匡衡,和发明地震仪的张衡。原来我还以为是一个人呢。

小时候还把司马光和司马炎当作都是西晋的皇帝。

王羲之王王献之还有一个叫王什么忘了,说是爷三,我也没弄清楚到底谁是长辈。

还有薛平贵和薛仁贵是不是一个人也是没弄清。

还有国民党的张治中和张自忠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一个人。

小时候看了一个小品说郑智化是郑成功的弟弟哈哈,那时候哈哈那时候我都信了!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容易混淆的古代人物很多,著名人物且容易混淆的当数三位丽华,她们分别是阴丽华、张丽华、杨丽华。

阴丽华 (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是光武帝刘秀的发妻、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出身豪门,家境殷实,因其貌美,仰慕者非常多。当时刘秀只是一介平民,他曾说: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很快就迎娶了阴丽华。此后,刘秀迎娶郭圣通,得到河北军阀的支持,实力大增。东汉建立后,刘秀想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顾全大局,拒绝了皇后的名分。刘秀为安抚河北军阀派系,立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为贵人。然而刘秀始终宠爱阴丽华,想让阴丽华当皇后。公元41年,郭圣通被废,刘秀立阴丽华为皇后,43年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

张丽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张丽华出身贫贱,10岁时被选入太子宫为侍女。陈叔宝见其貌美就临幸了她,先后为陈后主生两子。陈后主即位后,张丽华被立为贵妃,其家族也飞黄腾达。

张丽华博闻强记,聪慧过人。陈后主安于享乐,倦怠朝政,因此张丽华得以接触朝政,陈后主也允许她决断朝堂大事。张丽华趁机将自己的亲人安排到中枢位置,打击异己,怂恿陈后主易立太子,助长腐败风气,朝廷法度被败坏。589年,晋王杨广灭陈,想纳张丽华为妃,高颎以其祸国为由杀死了张丽华。

杨丽华

隋文帝杨坚之女,北周宣帝皇后。573年,杨丽华被册立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赟即位,册封杨丽华为皇后;580年,宇文阐尊杨丽华为皇太后。其后,父亲杨坚掌握北周大权,杨丽华发觉父亲有僭越之心,对此十分不满。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于586年立杨丽华为乐平公主。609年,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病故,临终前请求将自己的食邑全部给自己唯一的女儿,隋炀帝允许。

然而,此三人虽均为皇帝后妃,同名却不同命。阴丽华知书达礼、顾全大局,后被刘秀立为皇后,儿子也继承了大汉的基业,最终安享晚年。张丽华貌美、聪慧过人,却祸乱前朝后宫,最终身死国灭。杨丽华出身高贵、地位尊崇,却是父亲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