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策馬冀南逾三日,觀景幾處近如戲。往昔王宮鑲金殿,今日荒野黃土堆。

冀南一帶是古黃河流域,所以古蹟甚多,因為那裡也是中華民族發祥之地範圍內。古代的黃河從現在河南鄭州下游一帶向東北行走,經過現在河北的邢臺、鉅鹿和古代的大陸澤,在現在天津一帶入渤海。北齊文宣帝修了上集我看的那個響堂石窟,而且他還修了另一座祭奠祖宗的廟堂,就是中皇山的媧皇宮。這次冀南之行,看了最早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叢臺,武靈王登基是公元前325年;西漢初年的曲梁縣城,公元前100年,現在的廣府古城;東漢末年的銅雀臺,公元210年;北齊的響堂山石窟,公元550年;隋代趙州橋和弘濟橋二座古橋,公元600年。如果把廣府古城算作明成化的,那就是公元1480年;再要把鄴城從齊桓公幫衛宣公重新建國算起,那就是公元前629年。這六處景點看下來,歷史跨度居然有二千一百年。

我一邊想著這些景點,一邊走在回家的路上。過了石家莊,過了保定,突然看見清西陵的牌子。得,一打把,我就上了清西陵的道。

過年前剛剛看了清雍正的原王府、乾隆修的雍和宮,我這次去看看雍正的皇陵吧。

這個雍正皇帝即位後不久,大概在雍正八年(1730年),就開始建陵。一開始他是考慮過在東陵的,後來說那裡原來選的那個坑裡滲水還盡是沙子,他就傳旨重新選。派出去的探子在北京周邊暗訪了一圈,回來報說“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提著五斤鰨目。我順著他的來路把秘密探回來了。”雍正跟著他去了易縣的永寧山,一看,果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便在這裡開始挖坑建陵,建好的陵就是泰陵。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他爸在北京西郊蓋了一座園子送給當時還叫胤禛的雍正。胤禛即位改名叫雍正以後,就把這個園子擴大成了圓明園。雍正天生怕熱,還曾經中過暑。他到了夏天就在圓明園辦公,圖的是涼快。雍正十三年(1735年),暑期剛過的八月,他就不明不白地“暴卒”。清宮記裡說他二十一日還在辦公,二十二日就覺不適,二十三日病危招太醫,當天夜裡就薨了。有人說他是中風,也有人說他是吃錯了藥。雍正年輕的時候喜好煉丹,對外表明一心成仙,不窺皇位。即位以後,還和煉丹道士有來往,因此有吃錯藥一說。雍正眼睛不好,喜歡老外送給他的眼鏡,我估計他肯定眼底不好,說明血壓特高。夏天暑熱,他又怕熱,估計腦溢血的可能性非常大。還有一種說法,說這雍正早年的文字獄得罪了江湖,文字也是江湖嘛,後來就有呂四娘在圓明園刺殺雍正,還把他的頭拿去祭祖了。你說這雍正,上位很蹊蹺,這駕崩也很蹊蹺哈?

雍正駕崩時,泰陵還沒有修好。一直到乾隆2年(1737年),泰陵才完工,雍正才得以下葬,諡號至誠憲皇帝,全稱是“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在太廟裡的廟號是世宗。諡號就是對皇帝的死後評價,所謂的蓋棺論定;而廟號是在皇家太廟裡祭祀時牌位上的名號,第一位皇帝叫“祖”,後面各代叫“宗”。努爾哈赤叫清太祖,雍正就叫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墓,因此清西陵的大紅門就在泰陵的正南方,泰陵的神路就是清西陵的總神路。走在神路上往陵墓那邊看,這神路肯定不平。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神路上的墊腳石肯定是原物,已經有不少破損,不知道是戰爭造成的還是遊人給跺的?走到頭就可以看見並排三座三孔橋,下面是人工挖的河。明清陵墓講究背後靠山,面前流水。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站在橋上想試試能不能看見泰陵的全貌,不行,看不見。但是能看見神道碑亭的全貌,很規整的一座碑亭。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清朝皇陵基本上是遵循明皇陵的制式和佈局,陵墓建築群的最前面是稜恩門,五間三啟,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高等級的皇家大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明皇陵的稜恩門上一般有“稜恩門”額匾,這裡沒有。進了稜恩門就可以看見正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這裡有匾了,隆恩殿。明皇陵是“祾恩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殿前廣場東西兩側有配殿。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等會兒,煮豬頭的神廚暱?一打聽,原來在稜恩門外,想去拍一張,人家不讓,說那裡現在是派出所。

隆恩殿前的月臺上肯定要有香爐的。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殿門不知道上次是什麼時候抹的油漆了,都已經掉色了。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進去一看,呵,很高級嘛。大殿中央是三間暖閣,中間一間是明間,門口擺著一把龍椅、一把鳳椅。這肯定是雍正皇帝和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座位,估計有皇帝來謁陵的時候會把雍正和皇后的遺像安放在龍鳳椅上。龍鳳椅前面有供桌,看了一下貢品,龍椅前面倒是有酒;鳳椅前面是礦泉水;鳳椅前面還有各種水果,龍椅前面卻沒有,可是龍椅前面有一塊臘肉。這都是什麼人來給上的供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暖閣裡面有一架大龍床,上面掛著蚊帳,哈哈,一聽這就是鄉野村夫,根本不懂行。那叫掛著帷幔的神龕仙樓好不好!東西暖閣裡面太暗,看不見有什麼東西,估計屋裡面怎麼也得有倆收毛衣的樟木箱子吧?

大殿里正面的四根柱子上都包著金箔,上面還有好多吉祥圖案。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隆恩殿後面就是所謂的三座琉璃門,這是後面寢院的大門。寢院嘛,就是死者長眠的地方唄。就像太廟裡的寢殿,皇帝牌位睡覺的地方。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後院的最前面按制肯定是欞星門,這個沖天柱的柱頭上是橫放的兩隻獅子,面對面。明皇陵的沖天柱是木製的,這裡是石柱。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欞星門後的五供臺,中間是香爐,然後是花瓶,最外面是燭臺。這裡是皇家女眷上供的地方。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後面就是方城,方城後面的寶城圍起來的就是封土堆寶頂,寶頂下面是地宮。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從方城後面的寶城坡道可以上去,上面就是明樓。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明樓裡面有一塊碑,上面寫著滿蒙漢文“世宗憲皇帝之陵”,這叫廟碑,上面是廟號。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站在明樓前面往下看看,視野並不開闊。感情當年乾隆站在這裡也看不了多遠,和我現在看到的風景是一樣的嘛。電視劇裡的皇帝站在這樣的地方都要嗟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說他根本看不了多遠,有什麼可嗟嘆的?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這句話出自《詩經·北山》,詩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段是作者站在北山上所嘆,他既然站在那麼高的北山上,那肯定看得遠呀!其實這是臣民之嘆,而非王者之感。孟子對此有解,曰“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就是說不要望文生義而瞎猜詩意,要從字詞體會作者的含義,才能真正理解。《北山》的第一句是“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是說在北山上幹活採枸杞子,一天到晚累得賊死,為了給大王幹活,家中父母都顧不上照顧。後面接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意思是說天下的地都是大王的地,天下的人都是大王的人,偏偏累我一個人,天下何以如此不公也。現在這些古裝電視劇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單摘出來讓皇上說,明明就是斷章取義嘛。貽笑大方還是小事,完全誤導良民對古代文化的理解,茲事體大!

遐想之間一側身,咦,這裡怎麼有一棵黃山迎客松?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那個寶城走一圈也不少路吶,免了吧,我下樓啦。下了樓,再看一眼方城之門對著的琉璃影壁。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因為傳說裡有呂四娘刺殺雍正,並梟首祭祖之說;而且說雍正下葬時無頭,是鑄了一顆金頭下葬的;篤信這一傳說的人就一直惦記著能不能打開泰陵地宮看看,可是一直不得計。1975年,清理清東陵乾隆的裕陵地宮之後,就有一批人來西陵查看。發現上面那座琉璃影壁有一個盜洞,不是那個白點的地方,可能是旁邊金剛牆掉磚的地方。那這泰陵地宮肯定已經被盜了唄,不過摸金校尉都是隻拿財寶,不動遺骸。這一批人就向國家申請發掘泰陵地宮,國務院在1980年還就批准了他們的動議。當年4月的一個揚沙日,省市縣文物局領導全部到場,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也都架起了各式機器,大家準備看雍正的頭。沿著盜洞口向下挖了2米之後,發現盜洞到此為止了,說明那個摸金校尉折於此處,泰陵並沒遭劫。就有人在當天的《北京日報》上發了消息“號外號外,泰陵平安無事嘍”,這就被每天看報的當時的考古所所長夏鼐知道了。夏鼐當場就急眼了,他就放下報紙立即騎上摩托到國家文物局找新上任的局長任資斌,要求發文立即停止泰陵地宮發掘。批准發掘可能是上一任局長王冶秋的工作,新局長並不知道細節,但是一聽說泰陵完好,還是趕快下令讓考古隊住手。結果泰陵發掘就此終止,探坑又被填上,影壁恢復原樣。雍正金頭之謎未解,大家都很遺憾,而且考古的人挖土沒挖夠,當然覺得不過癮。後來,為了讓他們過一把挖土的癮,1980年7月把已經被盜的清東陵光緒皇帝的崇陵地宮挖了一遍。這是泰陵地宮遇險的故事。

泰陵的建築雖然已經顯得破舊,油漆斑駁,可是結構還是完好無損的。看看隆恩殿的這個飛簷。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再看看隆恩殿上面的黃色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還是非常漂亮。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六:清西陵

看完泰陵,這次冀南行算是徹底結束了。策馬回京,晚飯前到家正好趕上吃餃子,瓜餡的。

連載結束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