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都是軍事大才?

菩薩我想對你說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點代表性,很劉邦相似的還有朱元璋,他的大部分開國功臣都是兒時的夥伴,都是他們自己十里八鄉的農村娃,說明什麼尼,人天生下來能力差距並不是很大,雖然有人聰明點,有人蠢點,基本每個地方差距不大,關鍵是後天的能力培養才是主要的,培養有直接讀書學習,有實踐學習兩種,戰爭年代,主要是反覆實踐,都是一種學習,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黑她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然後有機會去實踐,這樣你的能力就會體現出來,比如中國的高層,代表的是精英,其實很多普通老百姓不能說比她們蠢,由於種種因素,只是很多人沒有機遇,導致結局差別很大而已


影子1271739960060


劉邦手下的將軍樊噲是殺狗的,夏侯嬰是趕車的,曹參是獄中小吏、周勃是吹喪的,但他們最終都成為了將軍。這四個人之所以能成長為將軍,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劉邦給了他們平臺;其二、韓信教了他們兵法;其三,實戰給了他們經驗和資歷。

平臺很重要,沒有平臺一個人就無法展示他的才能。如果秦始皇傳位給扶蘇,那麼就不會有秦末戰爭,就算有也成不了氣候。劉邦善於尋找機會與平臺,他投靠了當時最強的反秦義軍項家軍,藉助這個平臺,劉邦迅速成為一路諸侯。劉邦成了諸侯,跟他混的兄弟自然都成了領兵將領。沒吃過豬肉,總是看見過豬兒跑的,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四人在楚營裡呆了幾個月,自然參與過項家軍的操練,這就是他們軍事知識的來源。

很顯然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會帶兵,但是他們天賦不高,操練軍隊可以,衝鋒陷陣可以,但指揮軍隊打仗他們還是差了一些。韓信的到來提高了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長期跟著一個兵仙混,多多少少都會學一些本事。這就好比你跟著一個優秀的領導做事,他的思維方式,工作技能你都會多少學一些。樊噲是一個十分高傲的人,項羽他都敢懟,但是他十分尊重韓信,這充分說明韓信教了他很多東西。多年後樊噲見了韓信,還是自稱屬下,下拜說臣參見大王,那時韓信已經不是大王了,而只是一個侯爵!

常年在戰場上作戰,又得到兵仙指點,那麼成為軍事大才並非難事。樊噲在劉邦投項羽之前,就作戰英勇,曾擊敗了不少秦軍地方守備部隊,也打敗過其他義軍。楚漢戰爭中,樊噲追隨韓信擊敗了三秦王,攻破了西魏國。在對楚作戰時,樊噲在外黃擊破王武及程處軍,攻取鄒、魯、瑕丘、薛等地;後來又攻取陽夏,虜獲楚將周將軍的士卒四千人。漢朝建立後,平定異姓諸侯王,樊噲都成為了一方主將,他的軍事能力已經屬於佼佼者。

有人總結了樊噲的戰績:跟隨劉邦作戰時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還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在實戰中成長的樊噲終成一代名將,但他自知無法跟韓信相比,故十分尊重韓信。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問的好!話說這樊噲就是一拿著刀把捅狗脖子殺狗的破落戶,夏侯嬰也就是個揮馬鞭欺負馬匹趕車搞運輸的,曹參這手狠點拿著一大串鑰匙看柵欄門看監獄的,周勃這更慘就是個鼓著腮幫子吹嗩吶給人家辦個喪事湊熱鬧的,都是為了生活混口飯吃的主。

就他們這些謀生的手段,還真進不了一些個眼珠子長腦瓜頂上的人那大眼珠子裡,可恰恰就是這幫人卻建立了堂堂大漢朝,個頂個的從所謂的啥也不是的青銅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衝這您就得給這幫老爺們豎根大拇指——高,實在是高!這是啥,這就是勵志的典範。

咱說宰相家裡出個銀匠這叫丟人,但銀匠家裡跑出個宰相,這叫光宗耀祖,這是墳頭上冒青煙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可不是啥沒腦子的瞎話,這就是實例!

那麼為嘛他們會成功呢?

咱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這幫人跟對了人,一大幫子人呼呼啦啦的跟著劉邦起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你就別給劉邦貼金子了,這就是個當著讀書人面往人家帽子裡撒鳥的主,還不是因為這幫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開頭的時候您要說他們有能力嗎?這肯定有,但絕對有限,大部分情況還是全憑著腦瓜頂子夠硬,闖出來的!

估計就這麼一句,一大幫人就不樂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臉蛋子夠大的,剁吧剁吧能當肉餡了!跑這磕磣人了!滾!噁心!”

別介啊!您這說的有點子嚴重了。

他們這能力其實大部分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培養這能力的平臺確實是劉邦實打實的給他們提供的。

請大家記住平臺決定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話很重要。

舉倆例子

咱舉個例子,你小明天天跟著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這混到底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個放嘴炮的,對吧!這沒跑,俺教不了你別的。

但你小明感覺跟著俺沒啥大出息,決定跟著樊噲混,得咧!這最次您也是軍隊裡一膀大腰圓的武官不是?千軍萬馬不敢說,但幾十上百個大頭兵聽你號令,這還是有的。當然前提是你得活下來才成!畢竟平臺不同,他冒的風險也就不同,風險越高的平臺他的收益率當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這站的平臺不同,最終的結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舉個現實點的例子,曹無傷這三字估計大傢伙沒咋留意,這人他也是劉邦手底下的一員大將,當年劉邦起事的時候,他也跟著一起玩命幹,最後官至左司馬。

咱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好,可後來這貨想換個平臺,瞅著項羽那平臺比劉邦這夠大夠氣派,這就和項羽勾勾搭搭的。

結果後來就有了鴻門宴這事,當劉邦從項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無傷出賣了他,回頭他就把曹無傷給剁了。這也造就了咱對這人沒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臺很重要,一個適合你的,能夠讓你發揮出足夠才能的平臺很重要,這平臺選的不對,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平臺很重要學習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說,樊噲是個軍事人才,那是大帥級別的材料。可您想過一個問題沒有,打開頭的時候,樊噲充其量就是一個屠狗的。

您讓這個時間點上的樊噲操練軍隊去,您也只能說湊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錯了。拿著大刀片子砍人頭,這他在行,至於說是指揮軍隊打仗?拉倒吧!您這純屬難為人!自己個往死裡作!

可為嘛後來樊噲就成了大帥了呢?

這就不得不說劉邦這平臺,他不僅能讓你發揮出自己個的才能,還能招賢納士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昇華。

咱瞅瞅樊噲的戰績,就能窺視一二。

樊噲跟著劉邦,拿大刀片子和敵人對砍,斬首一百七十六個腦瓜子,收穫的俘虜就達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單看這武力值,那沒得說,槓槓的,要沒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後不是。

但放開樊噲,讓他自己個玩,腦瓜一不愣,這就整趴下七支軍隊,幹下五個城市,擼平了六個郡,五十二個縣的兵事,捎帶還整到手一個丞相,十二個將軍,外加十一個將官。就這能力直接就晉級成了王者,這就是一軍事家的節奏,運籌帷幄的大帥啊!

咱分析一下,樊噲跟著劉邦的打仗的時候,膀大腰圓的就憑著一把子死力氣拿下的戰績。

後來劉邦經營好了,這隊伍擴大了,兵仙韓信加入了隊伍當中。這是劉邦這平臺招賢納士的本事。後來這樊噲跟著韓信學習兵法……

估計有人就說了:“韓信還給樊噲當過老師?”

別!咱不胡咧咧成嗎?這學習和學習是倆嘛事?樊噲這學習充其量也就是沒吃過豬,但見過豬跑的節奏,耳濡目染的結果,薰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劉邦給他機會實踐,從實戰中總結經驗,為我所有,這才有了後面的成績。

所以說平臺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上限這沒跑,但這個人的是不是在學習,這決定了這個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噲如果不學習,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劉邦貼身的護衛長而已,擱現在也就是保安大隊長而已,也成不了大帥!

所以平臺很重要,但學習更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從出身上看,劉邦打天下的班子真可以算作是“草臺班子”。不說別人就說“漢初三傑”,蕭何是縣裡的主吏,張良是破落韓國貴族,韓信史記裡的原話是“始為布衣時,貧無行”混到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的地步。“漢初三傑”是沒一個上得了上層社會檯面的,但是劉邦就是帶領著草臺班子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勝出。

劉邦的“豐沛元從”功臣集團中,連襟樊噲是殺狗的,夏侯嬰是專車司機,周勃是吹喪的,王陵是縣裡的黑社會大哥,出身都不高,絕對是和秦朝上層社會絕緣的,只是卑賤歸卑賤,卑賤並不代表無能,出身差並不代表志向低。劉邦,樊噲,夏侯嬰之流在自己的圈子裡混的都還是不錯的,本身屬於底層圈子裡的能人。


劉邦本身在縣裡就是能人,雖然官位只是一介亭長,類似於現在的基層派出所所長,但是江湖地位並不低,平時在縣裡就是不好惹的角色。劉邦的老丈人呂后的父親呂太公也是個狠角色,因為殺了人才舉家搬到了沛縣,縣令請吃飯,劉邦一個子不掏直接坐“雅座”,並且在酒宴中對縣裡的頭面人物一頓“埋汰”,不怕打擊報復,可見劉邦在縣裡屬於混的開的“江湖人物”。

沛縣縣令提出要和呂太公結親,呂太公沒答應,轉頭就把閨女嫁給了亭長劉邦,如果僅從劉邦面相大富大貴這方面來解釋,小編認為是無稽之談,呂太公作為外來戶,肯定是看上了劉邦這條地頭蛇背後的“江湖勢力”。強龍聯合上了地頭蛇,呂家在沛縣的日子自然會好過。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和“江湖大佬”劉邦稱兄道弟,親近結交的人物自然也不會是一般的平頭老百姓,老實巴交的農民有幾個能主動造反的,鬥雞走狗之徒,屠狗宰羊之輩才是“農民起義”的主力和領袖。和劉邦一樣出生低微的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做過和尚,陳友諒,張士誠都是私鹽販子,徐達,常遇春都是做小工的。

劉邦起兵後,由於策略得當,勢力急劇膨脹,給了這群老兄弟建功立業的機會和平臺,這群老兄弟也很爭氣,一個個敢打敢拼,一路攻堅克險,建功立業。而劉邦對於老兄弟的封賞也很到位,更刺激了樊噲,周勃等人建功立業的慾望。


劉邦起兵三年就當了漢王,又和項羽打了四年仗就當了皇帝,短短七年間,劉邦帶著一群兄弟,從沛縣走向了天下,在勢力壯大的過程中,劉邦的這群兄弟得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臺,說白了就是跟著劉邦慢慢有機會當“官”了,有位置才能幹事業,自古如此。

以劉邦的連襟殺狗的樊噲為例,根據史記裡的記載,樊噲在戰爭期間,官位的變化是:

舍人,郎中,郎中騎將,將軍,左丞相。爵位從國大夫,列大夫,卿,賢成君一直到頂級的列侯,食邑不斷增加,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樊噲從一開始受封的國大夫就是高爵,如果不是跟著劉邦造反,按照樊噲的出身,在秦朝樊噲就只能在公士,上造這樣的民爵圈子裡混,不出意外一輩子也混不到國大夫的高爵,跟著劉邦樊噲跳出了階級禁錮,走向飛黃騰達。

當皇帝之後,劉邦曾經搞過一次功臣排位,武將們一致認為曹參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史記”裡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

功臣都認為,平陽侯曹參在戰爭中身上留下了七十餘處創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該排在功臣第一。劉邦原來也是準備這樣排座次的。後來有人提出蕭何的功勞最大,劉邦覺得有道理於是就把蕭何排在了第一位,並且賜給了他“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在兩漢,除了曹操,董卓之外,蕭何是唯一一個享有這一特權的。

關內侯鄂君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曹參,樊噲,周勃的功勞都是一刀一槍幹出來的,這在史記裡有著詳細的記錄,滅了多少國,得了多少縣,殺了多少敵人就給多大的封賞,公平公正,及時兌現。


醉美木瀆


為何?只因,時勢造英雄。

英雄未必生而高貴,有才能的人未必一定會發光。


想他劉邦,早年也不過是個泗水亭廳長,整日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到處混吃混喝,最後也能落得個漢高祖的名號。

劉邦之下,幾位大將軍,也都是出身草莽。

想當年,樊噲如何?樊噲只是一個提著菜刀賣狗肉的屠夫。夏侯嬰呢?劉邦被項羽追著跑的時候,還是夏侯嬰將劉邦的子女拉上了車,夏侯嬰最開始,也不過是個趕車的。蕭規曹隨的曹參,功勞雖然不小,但也是個獄卒,周勃兩度成為宰相,挽救了劉氏江山,而在以前,周勃也不過是個喪禮上吹嗩吶的。蕭何,別看他為漢軍管理後勤,還曾經月下追韓信,最初也不過是個縣丞。

由此可見,劉邦出身草莽,劉邦身邊的許多大將軍同樣出身草莽。難道普通人都能成為大將軍嗎?當然可以,任何人,想要成為王者,需要的是什麼?是才能嗎?才能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活著。

漢高祖劉邦出侯入相的時候,同樣起義的多少人已經不在了?

秦末最初的那一批起義軍,陳勝吳廣,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因為他們已經戰死沙場。

有才能的人,舉個或許不恰當的例子,楚霸王項羽,項羽的能力沒有人能質疑,但項羽卻是沒有笑到最後。

成王敗寇,勝者為王,只有能笑到最後的,才能成為王者,劉邦手下這幾位也是一樣。樊噲難道一開始就有陷陣殺敵之志,力敵千鈞之勇?當然不,樊噲活了下來,經歷了萬遍沙場活了下來,另外幾位也一樣,或許初入沙場,他們可以懵懂無知,甚至不敢衝鋒陷陣,但上戰場的次數多了,他們自然也不可能永遠躲在後面,他們活了下來,並且用幾十年的時間磨礪了一身本領,這才有了後來的一個個大將軍。

經驗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紙上談兵的趙括難道不是人才嗎?但他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意味著他無法揮指數十萬大軍。

同樣的,跟對了劉邦,也是他們出侯入相的重要原因。

相對而言,劉邦不算是一個能幹的主公,劉邦一不能領兵,二不能管理國家大事。

劉邦不能統兵,自然有人替他執掌兵權,劉邦不能事無鉅細面面俱到,自然有人替他分憂。

楚霸王項羽,手下難道沒有能人嗎?當然不,項羽手下的能人絕對不比劉邦少,但項羽手下的能人卻都是被打壓下去的,項羽自身就很有才華,自然看不上手下人的微末才能,就連韓信,也是在楚霸王軍中混不下去了才被迫逃向漢軍的。

若是跟了項羽,這群人勢必沒有出侯入相的機會。

跟了劉邦,讓樊噲等人有了統兵的機會,而數十年的沙場經驗,讓他們經歷了鐵血的洗禮,就算是牙牙學語的幼兒都能在不斷的戰爭中成為一代名將,更何況能過多次從戰場上倖存的這些老兵呢?


魏青衣


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劉邦的開國大臣裡確實是有一些身份出身卑微的人,但是呢,即便是給你機會,也並不代表所有身份卑微的人都能成功,劉邦起義的時候,狐朋狗友多達九百多人,這些人大部分也只做到了千總百夫長,把周勃樊噲等成才的幾個人放到這900人的基數里也算得上是百裡挑一的。這足以說明一件事,不讀書的人不代表不能成才,但是成才的實際概率卻非常的低。

其次,劉邦的這些最後成為大才的人實際上還分了好幾個層次,比如我們看到蕭何,這個人是書吏出身,放到現在就是公務員,有幹部身份的那種;曹參,管監獄的,屬於基層公務員,這兩個人雖然出身不算好,但是卻是個秀才身份,放到現在就是大學本科生,這樣的人成大才其實也挺合情合理的。

第三點,有些人學歷不高,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學習知識。比如,以樊噲為例,樊噲這個人殺豬匠出身,所謂是殺豬也是一個技術活,百十斤的豬樊噲每天都殺,這樣的人殺起人來也是刀砍得飛快。殺就是他的技術,殺就是一種知識,起碼在他們那個環境下是這麼一回事的。

所以呢,那種說讀書沒用的話全部都是騙人的,這是讀書階層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故意忽悠別人不要去讀書,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站頂層,把那些不讀書的人繼續踩在腳底下。


優己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草根”皇帝身邊往往有一幫“草根”隊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身農家,發跡前也只是做到了沛縣泗水亭長,是名副其實“草根”皇帝。在他的團隊中,很多人和他一樣,地位都不怎麼高,甚至從事的職業還很不入流。

樊噲出身寒微,早些年以殺狗為生;韓信為平民,身無長物,也不懂得經商謀生之道,常常靠別人的接濟過日子;周勃靠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為了補貼家用,他還常常出去“兼職”,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蕭何雖然好點,但起點只是沛縣的主吏掾,掌管一縣人事;與蕭何同在體制內的還有曹參和夏侯嬰。曹參為管理監獄的小吏,最多是個典獄長;夏侯嬰為沛府的“駕駛員”,在馬房裡掌管養馬駕車。

從出身來看,這些人的層次總體不高,從事都是較為“低級”的職業。除了以上低層群眾,劉邦團隊裡還有一類人,那就是破落貴族,如張良等人,但因為時勢已變,也會被人看不起。

這些人雖然起點不高,但在輔佐劉邦過程中都戰功赫赫,最後要麼封侯拜相,成為漢初顯赫一時的人物。

為什麼呢?

自身資質好

我們舉幾個例子。如,韓信早年就有劍客夢,拿著劍到處晃悠。這說明他對舞劍,尤其是打仗特別感興趣。他雖然沒有受過正統的軍事教育,但善於隱忍,更懂得總結推演,這一點是遠及常人的。又如,張良早年雖然落魄,但他曾與大力士密謀殺掉秦始皇,這說明張良的格局很大,註定是個做大事的人。張良在漫步沂水圯橋頭時,得高人指點,晝夜研習《太公兵法》,終有所成,後來又經過實戰,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的軍事家。再如樊噲,他只是一個屠夫,職業生涯想必鍛鍊了不凡的體魄和膽識。這些也是有異於常人的。

跟對了領導

歷史一再證明,劉邦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劉邦這個人膽子大、臉皮厚、疑心重、下手狠,具備成為一個領導的先天條件。最為關鍵的是,他善於用人,而且還很自謙。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體現的是一種心胸和自信。從成敗論,劉邦是一個好的領導,因為他改變了歷史,並且最後成功了,也成就了他身邊的眾多人才。

活得更長久

劉邦在起事過程中,肯定有更多的平民跟隨,他們或許更有才能,但很不幸,他們一開始就死掉了,這樣他們的功業也就戛然而止,不為被歷史所記載。對於這部分人,人們會選擇性遺忘的,畢竟歷史太漫長了,大家只記得笑到最後的那批人。同樣道理,項羽團隊裡,平民出生的人也有大把,但他們名氣遠不如韓信等人。時間久了,他們更會忽略他們的存在。

綜合來看,劉邦團隊裡的“草根”現象並不是獨有的。之後的關羽、張飛等也一再書寫著這類傳奇。一個人的最終成就,影響因素很多,但和出身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大時代面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反而更容易演繹“時勢造英雄”的神話。


史趣


一、情商

劉邦所以能夠辦成一件大事,情商非常重要。今天情商也是要佔80%以上,才可以辦成事情。不過劉邦的智商中等,沒啥驚人的業績。慈禧太后情商很高,爭奪權利有兩下子,但是智商太低,另外品德也很差。

二、智商

張良、蕭何、韓信這些人,智商比較高,去執行某項任務,可以出色地完成。但是韓信的情商,達不到中等水平。

三、技能

樊噲等等將領,去幹具體工作,操作能力出類拔萃。

四、綜合能力

假如情商和智商都比較高,那就不得了,已經屬於智慧,可以幹成驚天偉業。



海步深河尚


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不要小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他們在關鍵的時候,都能頂雷,打仗的時候不怕死。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才能夠跟著劉邦幹成一番事業。說白了這種人很好相處,沒有花花腸子,恰恰是這種人,對領導的話言聽計從。他們相信自己跟隨的領導的能力,所以,從來都不會背叛他。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始終會團結起來,應對一切強大的敵人。

我們都知道,殺狗的是樊噲。

樊噲可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他最大特點就是對劉邦衷心,且英勇不比,必要的時候,他甚至會拿出自己的性命來,來捍衛劉邦的性命。

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上樊噲那可是救過劉邦性命的。當時,范增讓項莊舞劍,劉邦的性命很是擔憂,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張良就把樊噲給叫進來了。樊噲進來之後,就直接說項羽不夠意思,而且項羽給他吃的東西,都是生的,他拿起刀來就直接吃掉了。連項羽都誇他是一名勇士。

你看劉邦擁有這樣的好兄弟,項羽也不敢看輕他了吧。事實上也是如此,樊噲這一來,再把項羽給諷刺一下,項羽就真的不在好意思揪著劉邦不放了。也不至於要了劉邦的性命了,所以,劉邦死裡逃生了。

在樊噲誓死護衛劉邦和項羽據理力爭的時候,誰能想到他樊噲是一個殺狗的呢?這明明就是一個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將呀。

趕車的是夏侯嬰,也就是劉邦的司機。

這個人十分的重要,因為劉邦用他當司機,就是把自己的性命都託付給他了,畢竟,司機是專門帶著劉邦逃命的人。劉邦對於這樣的人,絕對要做到十分的信任。而且任何時候,他都會像劉邦的影子一樣,跟隨在劉邦的左右。

因此,夏侯嬰對劉邦來說,也就更加的重要了。

其實在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就認識夏侯嬰了,兩個人的關係很鐵,有一次,劉邦和夏侯嬰喝酒,他們舞劍弄刀,劉邦把夏侯嬰給傷到了,他們竟然被多事的百姓告到了官府。

那時候任何人都是不能玩刀劍的,因為秦朝的法律很苛刻,更何況劉邦和夏侯嬰都是公務員,若你真相查明,劉邦傷了夏侯嬰,劉邦肯定是會把官職給丟掉的。

儘管獄卒對他們用盡了各種刑法,但是,夏侯嬰始終不說自己是被劉邦弄傷的,他一口咬死,說自己是不小心劃傷的。

後來獄卒沒有辦法,就把劉邦給放了,夏侯嬰被關押,坐了幾年的牢獄。

這就是趕車的夏侯嬰,這樣的夏侯嬰當然值得劉邦信任了。後來我們都知道,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夏侯嬰有幾次救劉邦死裡逃生的經歷。

所以,沒有夏侯嬰的幾次臨時救駕,劉邦早就被項羽殺了好幾回了。

還有一個吹葬的周勃,周勃很厲害,可以說是智勇雙全的一名將軍,他還當過大漢的宰相,不過那是漢文帝時期了。在劉邦建立大漢分封諸侯的時候,周勃的食邑比蕭何都多,僅次於曹參,可見,其在劉邦起義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有多大。

所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大業,就是因為他有一群殺狗的,趕車的,吹葬的朋友。

只有這樣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才有迫切的改變命運的想法。若是有人能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牢牢的把它給抓住的。

這就是劉邦為何能夠成就一番帝業的原因,還是那一句話說的好,時勢造英雄。


史學達人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的背後透視的是當時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1. 階層固化。說明當時的社會階層已經嚴重固化,缺乏流動性,大量有才能的人流落民間,淪落為販夫走卒。庸才充塞朝堂之上,有志之士壯志難酬;明珠遺落草叢之中,鳳凰與雞鴨為伍。整個社會已經嚴重缺乏活力,缺乏創造性,社會財富的蛋糕沒有增量,只剩下存量,而不多的存量又掌握在社會上極少數人手中,兩極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社會正處於大動亂的前夜。


  2. 經濟崩潰。說明經濟已經崩潰,大量有才華的人找不到就業的出路。就如同米國大蕭條時期,大量的百萬、千萬富翁淪為乞丐,階層固化導致經濟崩潰、民生凋敝、社會失序。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說明高手在民間。

官方的選才用才為了彰顯公平公正,往往制訂了一些條條框框。時間長了,按照這樣標準選擇的人才往往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由於缺乏基層歷練經驗,這樣選拔上來的人才不接地氣,無法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這樣很難選拔到一些真正實用型的人才。相反,由於民間的很多人才雖然不符合官方的選拔標準,要麼致力於解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要麼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往往是真正的高手。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說明幹大事的人應該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幹大事的人往往胸襟和格局很開闊,他們往往能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在選人用人上不搞論資排輩,不以出身論人才,唯才是用,這也是劉邦等這樣的帝王之才能夠成大事的原因。


劉邦一批狐朋狗友都是軍事大才與自身的資源條件有關

劉邦出身亭長,身份相當於現在的股長,社會地位低下,資源有限,接觸面相對比較窄,與同時期的項羽不同,項羽接觸的都是當時的士族階層,往來無白丁,相反,劉邦接觸的大多都是一些社會底層的狐朋狗友,這就決定了劉邦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只能從身邊周圍比較狹窄的圈子裡選才用才,好在當時社會階層固化、民生凋敝,大量的棟樑之才遺落民間,才給了劉邦開創世紀偉業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