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變
唐朝末年雖然藩鎮割據,但是中央和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整體勢力相對平衡。沒有出現某個藩鎮具有壓倒性優勢。而且唐朝中央政府常年掌握十五萬神策軍。對各個藩鎮也是一種震懾壓制。所以從各方面講,缺乏某個藩鎮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客觀條件。
糖蒜a粉絲號打假專員
誠邀!這裡是 我來回答。
唐末的蕃鎮們的確沒想過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主要是因為挾持了也沒用!
首先,我們都知道“節度使制度”是唐朝早期為了鞏固邊防而設立的。節度使是邊防部隊的最好首領,但是僅限於軍隊,地方上仍有觀察使、刺史(太守)等主政。
到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央皇權衰弱,而蕃鎮節度使的權利則日益增長。唐玄宗以後的帝王更迭又多被權臣宦官左右。公元875年爆發了唐朝末年規模最大的黃巢起義,三年後王仙芝陣亡黃巢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號稱“沖天大將軍”,歷史上首次提出了“均地”思想百姓紛紛加入起義軍迅速壯大。公元878年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遁逃四川。雖然四年後義軍被剿滅,但是對朝廷的打擊確是深遠的:①為剿滅起義軍,不得不賦予節度使更多權利,從此節度使執掌地方軍政大權②形成了身兼數州節度使之職的大割據自治勢力③中央朝廷無法掌控招降的起義軍降將,為後來朱溫篡唐稱帝埋下隱患。
唐朝末年,蕃鎮勢力們相互攻伐,朝廷無能為力,蕃鎮們亦不把朝廷當回事。
唐昭宗乾寧二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打東川節度使,唐昭宗兩次派人前去勸解,王建不聽,直到王建攻取東川佔有兩川之地後,朝廷無可奈何,只得承認王建的管轄權甚至封其蜀王,以為安撫。
公元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唐滅亡後各地蕃鎮軍閥紛紛效仿稱王稱帝,各霸一方,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開始了。
個人謬論,如有不足還望,不吝賜教,評論斧正一二~~
雜談會客室
漢朝末年的大亂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開始的,一直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三國相繼建立,中間的戰亂不過才30多年,漢朝天子的餘威還在,對諸侯還有震懾力。而且漢末諸侯們也基本上就是漢朝天子的臣子,食漢朝天子的俸祿。
而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公元763年),到唐朝滅亡(公元907年),中間藩鎮割據一共有140多年。藩鎮這麼多年的割據早就對天子基本沒有感情了,尤其是安史系的藩鎮基本上已經把唐朝當作敵國,形同獨立。
另外河北藩鎮們多為胡人,本來就不是和唐朝一路的,只是受形勢所迫選擇了招安。他們對唐朝基本上沒有什麼認同感,治下的百姓也受其影響,逐漸胡化。
百勝軍節度使
導致這一情況的最真實的原因就是唐末的節度使制度,當時的節度使擁有募兵,鑄錢等權利,已經是無冕之王了,誰都不希望自己頭上在多出一個皇帝來節制自己,節度使在那個時候已經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了,而東漢末年大家都需要皇帝這樣一塊遮羞布的存在,實際上在東漢末年,三國的勢力範圍確定以後,皇帝的作用已經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