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用户65969511


举一个例子:“虽高居庙堂,却也知民间疾苦”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这句话是别人形容汪曾祺的。ps:张佳玮在一个回答中这样描写汪曾祺:“骨子里,江浙读书人其实都是汪先生这样的。不求显贵,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静温柔的享受生活,享受生活里的美好事物。汪先生骨子里,还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规矩,他喜欢自然纯净。”你理解中什么是“草木青”呢?如果是指经受磨砺后纯净自然的生活和心态,那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么?

不谙世事的满腔热血是廉价的,洞察了世间艰苦丑恶之后依旧坚持的理想主义才有真正的价值。

单纯懵懂之时的善良是幸运的,被人伤害遭人欺辱之后依然愿意热情善良,才是可贵的。


自强不息sy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这句话出自儒学大师马一浮的《矿一亭口占》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见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喜悦之情。

现实生活中的磨难谁都多多少少经历过,纯净自然的心灵也有许多人向往,但并非谁都能够注意到门前的小草今天又长了一对新叶,乡下的瓦房顶上满是好看的瓦松。

我感觉是,虽知道天命循环,仍然怜爱幼小的生命,就像,即使我有通天之神,跳出三界,可是看到身旁一株努力向上色小草,还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我吃过所有美食,还是会对着一串街边的糖葫芦垂涎





认修知行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1],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喜悦之情。

诗句解释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多么温柔的一句话呀!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草木之枯荣于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轮换于我之富贵能添几何?生活之重担已令人不堪负,又有何心力去关心草木是否变青、春花是否再发?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意识被周遭的声音裹挟着前进,情趣被“务求成功”的价值湮没,“情怀”二字,抵不过一纸房产证的份量。即便我十分喜欢这份“草木之心”,但不敢轻易去评价其价值和意义。这份对草木的怜悯太过沉重,有关人生之乐趣与价值,出发于宇宙观和美学观。


奇正国学


看到了天地之大,奥妙无穷,难以参透,领悟到生命的渺小与无奈,面对广博的宇宙,人就是一草,面对永恒的规律,人无力改变什么,但无需气馁,依然要对生活、生命充满热望。就像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的热爱它。哪怕一路荆棘,也要认真地走下去。


静待花开love


横眉冷对千夫指,伏身甘为孺子牛。意味有点近似。


默玄吟雷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之大,什么样的人都有,唯独自然真性情的人最可贵。


紫木云杉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咬文嚼字的文艺女青年


出自马一浮先生《旷怡亭口占》,意思是具备了很高智慧的同时不忘悲天悯人的情怀。


古道书院


该句出自马一浮《旷怡亭口占》,原文如下: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作者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作者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处于新旧交替、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历经民族危难,目睹百姓困苦。作者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与绝大部分古代文人一样,胸怀家国天下、黎民百姓。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字面意思是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

有很多人,一旦身处高位,习惯大场面后,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认为自己懂这么多,影响力这么大,就失去了对草木,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开始做坏事,伤害别人。大奸大恶,往往如此,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而有些人却不同,即使身居庙堂之上,但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作者作为大学者、大思想家,立在时代前端,但始终对普通百姓心存怜爱,力图以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唤醒民众心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作者对自己保持初心的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