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生碌碌无为,却因一个成语典故扬名天下,流传至今。你能举几个吗?

秋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典故出处在《后汉书》中陈蕃和王允的列传。陈蕃十五岁时独住一室,房舍庭院乱的很,友人薛勤来访,说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这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来源。虽然原话没有这更进一层的意思,但后人提到这句话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免要说到薛勤。而薛勤的人生远远没有陈蕃的出彩。

陈蕃回应薛勤的话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听到这样的回答,反应是“知其(指的是陈蕃)有清世志,甚奇之”,看来是很钦佩的。


扯葫芦瓢


这样的人中国古代很多。大多都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比如:

1 、鸡鸣狗盗,这讲述的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押,其手下门客为了助孟尝君逃走的故事。一个门客善于钻狗洞摸门路,他偷偷溜进秦昭王爱妾寝宫送上名贵的貂皮衣服,使秦昭王接受枕边之风从而改变主意放走孟尝君。但是由于秦国律法规定必须鸡鸣才可开城门,孟尝君手下另一门客模仿鸡叫,引得城门附近鸡同时叫鸣才使城门打开,孟尝君顺利逃走。这两个门客迄今不止其姓甚名谁,后人提起也总是用鸡鸣狗盗成语代替。

2 、毛遂自荐,这讲述的秦国围困赵国,平原君请求外援的故事。平原君与赵王合计要就赵国必须使楚国参战,于是请求去游说楚王。临行之前平原君准备带十位门客,但是还差一个,这时候毛遂便站了出来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见他年轻便不欲带他但是毛遂用非凡的气度折服了平原君。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交谈许久都未达到目的,这时候毛遂又自荐去游说楚王。面对楚王毛遂进行威逼利诱,最终以性命相要才说动楚王出兵。毛遂在历史上就出现过一次便成为了千古美谈。

一个人虽然经常默默无闻,但是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这样才能将天大的机遇把握住,不辜负老天的诚意。


摸黑的人


孙山——名落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成语“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取中。

南郭——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东施——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成语“东施效颦”,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想学别人的长处却学到了短处。





半支莲6


掩耳盗铃

【作者】吕不韦 【朝代】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注释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静待卿旁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过真正碌碌无为的不是很多,因为这个也很难界定,何谓有为?何谓无为?我就说几个主要是靠典故为人所知的人物吧,也仅仅是相对的。

一、纸上谈兵

  • 看到您的问题,我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出来的就是他,从小就知道赵括是个只会吹牛的人,几乎谁都知道他,但是关于他其他的事情却知之甚少了。所以它真可谓是靠一个成语而“名扬天下”的历史人物。


  • 长大了才知道,赵括这个“锅”背的真心有点远,可能是至今日,赵括在好多人心中仍然是个只会侃侃而谈、不切实际的公子哥,我今天不是为了给他洗白,只是想把成语里没太说的事情大概说一说。
  • 赵括他老爹赵奢是赵国大将,战功赫赫,而赵括自幼受父亲熏陶,熟知兵法并能侃侃而谈,确有一定的造诣,试想一下,一个人要是不太懂一个理论,他怎么能够大说特说并能唬住那么多人,可见赵括还是很懂兵法的,仅仅是机会不多,不受重用,很少有实践的机会,这并不能说自大、目空一切,这些意思都是后人因为这个成语给赵括扣上的帽子。
  • 许多朋友应该都知道,赵括是顶替“负荆请罪”中的主人公廉颇作为主帅的,可能好多人认识廉颇将军也是因为这个成语,但是我觉得这个并没有那么高的代表性,毕竟廉颇绝算不上碌碌无为,说赵括碌碌无为还能稍微贴点边,就是有点冤而已。
  • 此前廉颇已吃数次败仗,坚守城池粮草却供应不上,所以让赵括去对攻,谁知秦国暗调来白起,结果赵军中了埋伏,45万赵军被坑杀,但是,秦军也是伤亡30万的。而且赵国是以45万对抗秦军的60万,如果说赵括仅仅是一个会说大话的狂傲之徒,确实不太稳妥。

二、毛遂自荐

  • 第二个想起来的就是毛遂,说实话,他的其他事件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可能是我不太爱学习,知道的太少,我记不太清了,这个应该可以和“纸上谈兵”连起来,赵国扛不住了,于是找人去楚国搬救兵,结果还少一个选不出来,毛遂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就来了,而且毛遂在之后的任务中还表现出色,后来他还有啥成就,我就真不太清楚了。

三、烽火戏诸侯

  • 这个虽然不是个成语,但它是个历史典故,要不是这个故事,我是真不知道褒姒这名女子。前些年玩过一款仿三国杀的游戏,里面有这个人物,技能就是就与历史事件相关,制作的还挺巧妙。

  • 这个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里应该有吧,小学基本都学过,也没啥太多好讲的,跟狼来了的故事差不多,毕竟也不太符合题干中“成语”的限定条件,我就不赘言了。


我觉得老百姓比较熟识的这几个肯定能排上号,但是符合题意的肯定还有很多,不过真正碌碌而为的应该不多,即使是毛遂,也在赵楚合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赵括我还给他洗白了半天,更不能算碌碌而为,就算是褒姒,人家也是周幽王的宠姬,还当上了皇后,只能说这些典故让人们更有名,更容易的让平头老百姓都认识了他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而已。


语留人


戏说三国。蒋干盗书。蒋干对曹操说:周瑜是同窗好友,昔日随我如跟班。我愿去策反,至少去摸点情报。

曹操大喜:蒋干啊!我养兵千日,正要用兵一时,你千万搞定周公瑾,我升你为中将兵团司令!

蒋干大喜若狂:定为主公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蒋干乔装成浪迹天涯的游士,拜见周都督。周瑜一见欢喜不已:蒋干弟,当年总是偷看我考卷,如今可好?

瑜兄,有人介绍我去当兵团司令,我还在考虑。

周瑜酒席招待同窗好友,对众将官说:蒋干天下英才,今日光临,蓬壁生辉啊!

并对太史慈说:老同学相会,不许谈公事,我与老蒋只谈友谊。蒋干一无所获。

当晚周瑜已喝高了,拉着蒋干共眠。

睡梦中,老听见周瑜念阿蔡丶阿蔡,你阵前反戈一击,我升你兵团司令。

蒋干悄悄摸下床,去偷看周瑜文件,果然发现投降过来海军首领原来是假投降啊!

第二天借故离开东吴,向曹操告密。

曹操令手下捉了审问,再一刀杀之。

等杀了叛将,曹操忽惊:蒋干你撬边啊,让我杀了海军人才啊!

蒋干盗书,中了反间计,曹操后悔不迭。


夏雨风


唐朝诗人项斯找到教育部长杨敬之拜码头,请他帮忙推荐提携一把。杨敬之那天心情特别好,又见他谦恭有礼,就随手写了一首诗作为答复:几度见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作为诗人,杨敬之和项斯都没有什么杰作留传下来。但就因为这段与人为善的佳话,形成了“说项”(替人说好话,美言)的典故,两人的名字算是青史留名了[捂脸]。


令壶兄


丑女东施呀!因为长得丑,还要模仿美女西施,只因为一个动作“效颦“就千古留名!借问古今中外,有谁出名的成本这么低!有人写诗,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都没出名,人家丑女一个小动作就一举成名,流“丑“百世。也是因为蹭名人吧!哈哈


庄亦得


(毛遂自荐)(东施效颦),(名落孙山),(江郎才尽),这几个是吧!象(叶公好龙)应该不是,(叶公)是传说的,(悬梁刺骨)(卧薪尝胆)也不是,苏秦,勾践不是碌碌无为之人!


一绺春风79682225


凡是名传天下并流传至今的成语典故都是因为背后存在着一个真有实在而自然的历史故事,例如:老马识途、三顾茅庐、毛遂自荐、掩耳盗铃、……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都是因为有历史故事引出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