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

老汪有點困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現實是不存在的,因為當地人世代在此生活勞作,也從未有過見聞,而一個迷路的武陵人居然一不小心就闖進了這個新天地;秦時明月,民風淳樸,桃花掩溪,景色美不勝收。事實上那個武陵人闖入的時空隧道,穿越到過去的世界中,這種被宇宙物理學以及相對論提及的“蟲洞”,它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空相對早已改變,所以既便他一路標記,回頭再也不尋。


DR引物


1.漁人打了半輩子魚,都沒有發現桃花源,怎麼偏偏那天就突然發現了呢?也就是說,六百年來都沒有人發現過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這漁人發現了。

2.桃花源長期沒人打理,居然“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值得思考。“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句話說明,隔絕桃花源與現實世界的山並不厚,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秦時遺民(陶淵明是東晉人)。

3.漁人為了重新找到桃花源“處處志之”,卻“遂迷,不復得路”。這是怎樣的一個漁人?

4.劉子驥想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結果再也沒人敢去尋找了。

如果我們跳出慣性思維,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就像蒲松齡寫的《聊齋》,桃花源裡的人們,民風純樸,勤勞善良,生活安定和諧,“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的一個理想型社會,是永遠不會實現的。也有可能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時,就是想寫個這樣的“鬼故事”,來教化世人。想到這兒,突然覺得《桃花源記》不如說是《桃花源祭》更為貼切了。


子非魚2020


桃花源記其實是死人國

首先。

主人公漁夫是以捕魚為生。

為什麼熟悉水路的他會不成熟的亂走。

以至於忘記遠近?

漁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應對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為什麼,

他會看見陌生的桃林?

第二。

他到達源頭過後。

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

洞口極為緊窄,

到幾十步幾十米之後才開始寬闊。

而且他自己都覺得裡面很陰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

有隱約的光?

還有更可疑的是,

阡陌一詞,

有通往墳墓的小路之意。

而且竹子與桑樹最茂盛的時期,

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

桃花開的最盛是三月。

外界與村子的時間差不用我說了吧。

再者,

就是他們語言的漏洞,

他們與世隔絕了幾個朝代,

朝代變更衣著也應該變化,

而且,

他們與外界從未聯繫過,

為什麼他們的衣著,

與外界完全一樣?

那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

他們的衣著,

是隨著進來的人變化的。

更有詭異的地方,

他出去之後沒有信守承諾,

報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說,

他一路緊湊的做了記號,

應該萬無一失。

可他們不僅沒找到,

還迷了路。

古代不能解釋,

只好歸類於迷路。

在現代,

這種現象叫做,

鬼打牆。

最恐怖的是,

隱士劉子冀高高興興的前往,

可回來之後立馬大病,

並且死於病中。

很顯然,

他發現了些什麼。

那麼是誰要滅口呢?

毫無疑問是村子裡的人。

他們是秦朝時死於戰亂的人。

而且敵軍屠殺了整個村子。

假設這一切設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影視職員


仔細一想,《桃花源記》居然與《千與千尋》境遇出奇的相似。

二者主人公,一個是漁夫,一個是小女孩,漁夫誤入一片絢爛桃花林,小女孩誤入一條悠長的隧道;漁夫到了一個名叫桃花源的奇怪村子,小女孩進入了空無一人的恐怖小鎮;


不過,漁夫在桃花源受到了村民優待,有魚有肉,有酒有飯,而小女孩的境遇糟糕的多了,父母變成了豬,孤零零的她,又遇到了可怕的幽靈……

其實,與略顯驚悚的《千與千尋》相比,《桃花源記》才叫真的恐怖,最近看了網上諸多匪夷所思的分析,居然驚出了一身冷汗。

回到《桃花源記》。

有人說,《桃花源記》根本不是什麼世外桃源,而是一個死人村落,擺出的理由如下:

疑點一,漁民迷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這個武陵漁夫,既然以捕魚過活,應該有些年頭了,或許他的父親,他的爺爺,都是漁夫。

既然如此,捕魚線路應該輕車熟路才對,閉著眼睛都能摸著回家,怎麼會“忘路之遠近”呢?這太不尋常了啊?難道遇到鬼打牆了?


疑點二,詭異桃花林。

漁夫走在小溪邊,走著走著,突然閃出一片桃花林,異常美麗,絢爛芬芳,香氣撲鼻,漁夫經常從這邊走過,怎麼從來不曾留意這片桃花林呢?

“中無雜樹”就更奇怪了,遠近既無村落,又無人家,無人打理,就算有桃林,也應該雜木叢生,亂七八糟才是,“中無雜樹”如何做到的呢?是誰栽了桃樹,又是誰在打理呢?

況且,桃樹本就是驅鬼辟邪之物,難不成附近有鬼魅妖邪,這片桃林是來阻擋它們出沒的?

疑點三,墓道。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漁夫往前走啊走,發現一座山,山腳有個洞,漁夫便鑽了進去。這漁夫膽子真大,看到洞就往裡面鑽,就不怕裡面有毒蛇猛獸嗎?

洞口非常之小,越往裡面爬越寬敞,漁夫鑽的當真的是山洞,不是別的地方,如墓道?



疑點四,阡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漁夫到了桃花源之後,發現村容整潔,道路乾淨,佈局合理,井井有條,新農村建設搞得相當不錯。

這就奇怪了!

古代村落一般沒有規劃,沒有佈局,都是私搭亂建亂七八糟的,而桃花源如此整齊劃一,就令人生疑了,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之前的推斷,這是墓穴,要知道古人視死為生,墓葬是十分講究的。

而且“阡陌”這個詞的意思除了小路,也經常代指通往墳墓的路,陶淵明似乎故意留下了破綻。



疑問五,有酒有雞。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在古代,是不允許私自釀酒的,因為古代糧食少,釀酒糟蹋大量糧食,這麼說來,桃花源的酒哪裡來的呢?

何況,外面天災不斷,兵荒馬亂,餓殍遍野,桃花源居然有肉有酒,這太不可思議了!會不會,這些酒,這些肉,就像白骨精騙豬八戒似的,用癩蛤蟆、石頭變的呢?

疑問六,秦朝。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據桃花源村民交待,他們自秦朝就來到了這個地方,與世隔絕,他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就連現在所處的朝代也不知道。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漁夫從山洞進來,那麼桃花源村民為何不出去一探究竟呢?既然漁夫出得去,村民一樣出得去啊?他們為何不出去,忌憚著什麼嗎?

這都過了600年了,難道就沒有一人想去外面看看世界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他們死了,他們是死人!死人肯定沒法出去,也不能出去!



疑問七,找不到來時的路。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漁夫回去之時,村民再三交待,不要到處亂說,但漁夫不講誠信,在回去的路上做了不少標記,之後又報告了太守,太守趕忙派人來找,但卻找不到了,連桃花林也消失了!

這如何解釋呢?說明漁夫食言,“村民”生氣了,於是隱藏了起來,外人當然找不到了!

疑問八,劉子驥死了。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一代名士,聽說了此事之後,便欣然前往尋找,結果半路猝死了,這怎麼回事呢?

這其實是桃花源“村民”發出的警告,亡靈需要安息,不許再來騷擾,來一個,死一個。

果然,“後遂無問津者”,文中並未記載漁夫結局如何,但他違背了誓言,不會有好結果的!


那麼,桃花源“村民”什麼時候死的呢?

秦國統一六國時期。

秦國滅六國之時,其中有股豺狼般的秦兵,血洗了桃花源,男女老少一個不留,亡靈的怨念越積越深,集聚於此,600年後,漁夫喝醉了酒,誤入了桃花源……


一半秋色


《桃花源記》的恐怖之處是不是隻有下面這幾點呢?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誤入“桃花源”的武陵人,發現了一片“新世界”之後,村裡人不但沒有為了躲避風險強留他,只是對他說“這裡的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然而,武陵人卻沒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標記,出去以後,又向郡守作了彙報,可見人性之醜陋。

2、桃花源哪裡去了?

武陵人進桃花源是一個偶然的意外。他為了把這個偶然變成必然,便一路做標記,然而等他帶人回來的時候,還是沒有找到當初的路,桃花源就這樣離奇的“失蹤”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陣”還是“幻陣”呢?抑或是有一條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門?

3、劉子驥的離奇死亡

劉子驥是《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的遠房親戚,也是當時的一位名士,他聽說有桃花源之後,便興致勃勃地去尋訪了。只可惜,一樣是一無所獲,更加離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後不久便死了,死時年僅21歲。從此以後便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尋訪桃花源有關呢?

4、陶淵明去過桃花榞麼?

有一種說法是陶淵明自己便是那個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說了一句“後遂無問津者”,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問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麼,為什麼沒人問了呢?自然是後來去尋訪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陶淵明是和劉子驥一起去的桃花源,他只是假借劉子驥的死來堵住問路人的嘴。

當然,更普通的看法是,根本就沒有桃花源,桃花源只是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一種嚮往。但是,這裡又存在一個問題,假如真的沒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劉子驥”呢?


陶淵明的具體用意,實在是有些捉摸不透,這才造就了所謂的恐怖之處。

不過,水一白認為《桃花源記》最恐怖的一點還不僅於此

《桃花源記》真正恐怖的一點在於,當人們發現“桃花源”之後,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一旦一個世外桃源被人發現了,便會有越來越多的懷著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這個所謂的世外桃源瞬間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現在,我們隨便上網上搜索“世外桃源”都會出現各個地方的所謂的“世外桃源”。只是,當各種各樣的人都到了那裡之後,那還是世外桃源麼?

這個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本就應該是不被人發現的。

想想電影《美人魚》中美人魚們原本生存的空間,還有《歡迎來到東莫村》裡面那個與世隔絕的東莫村。假如他們不受外界干擾,那不就是所謂的“桃花源”麼?


水一白聊歷史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是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

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臺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

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由此可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應位於“武陵”這個地方。“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陶潛所說的桃花源應該位於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並且在歷代寫“武陵”的詩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為題》、《武陵開元寺黃鍊師院》、司空圖《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堯臣《武陵行》、張斛《武陵春曉》、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詞》(六首)等詩,基本上是寫桃花源,標題卻寫的“武陵”,往往把“武陵”當作桃花源的代名詞。

一般認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潛所描寫的桃花源。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生活在武陵地區的湘西苗族正處於父系氏族初期的社會階段,這裡生產力低下,剩餘產品極少,貧富不懸殊,無徭役,無關稅,百姓生活安寧,相處和平,與《桃花源記》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十分相似。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樹,並有殺雞待客的習俗,也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吻合。

非常詭異的解讀,桃花源恐怖真相是死人國!

《桃花源記》文字間暗示的竟然是死後世界!! 陶淵明深深體會到百姓生活的悲慘,但又非常無奈,現實社會已無處尋找可以安居之處,在《桃花源記》中通過伏筆表達了對於死後世界的美好向往,其實講的是漁夫誤入死後世界的故事。下面來細細分析:

1、文中描述“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在很多資料上可以查找到:在魏晉時期為防止盜賊偷竊,也為了吉利,古人不會把村舍修建前窄後寬的模樣,漁夫進入的很可能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

2、文中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書”,桃樹是用來辟邪的,人死後一般會在墓地兩旁各種一棵桃樹,所以桃樹也是陰陽兩界的屏障。“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扶桑茂盛的季節是5月和7月,而桃花則是3月,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當下,這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誤差。在古代墓地都是要選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一般都是要依山傍水,而且還會種桃樹辟邪。那麼文章中說,“忽逢桃花 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還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就論證了這一點。在古代葬經一書中說。門前桃桑為大凶桃樹,桑樹是聚集陰氣的。百姓是不會在自己家附近種桃樹和桑樹的,古時候是非常迷信。

3、而文中的“阡陌交通,...,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意思是村裡縱橫的小道連接到了每家門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漁夫。但是要知道,在古語中“阡陌”則更多暗指“通向墳墓的小路”!小路通往各家則是通向一個個墳墓...“酒食”也可能指的是祭品什麼的...

4、“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文中村民告訴過漁人,說他們不知道有過漢朝,可是為什麼穿的衣服卻跟外面人穿的一樣呢?這說明他們穿的衣服很有可能不是自己做的,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可能在很早之前就死了,他們現在穿的這些衣服都是後人燒的。

5、為什麼漁人可以進去,而村民卻出不來呢?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就像蒲松齡寫《聊齋》,前者沒有妖魔,用過世人代替,一樣道理, 桃花源裡的“人”比外面的人更像人,民風純樸,勤勞善良,生活安定和諧,一個理想社會。但他知道不會實現。 有可能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時,就是按誌異來寫的,他就是寫了個這樣的“鬼故事”,來教化人的。


天使飛翔11111


看過《毛騙》終結篇的,一定對暗黑桃花源的故事念念不忘。

漁人划船無意中誤入桃花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人安居樂業,和外邊的兵荒馬亂截然相反。

漁人的出現,讓桃花源人倍感意外,但還是熱情接待了他。

他們告訴漁人,祖先為躲避秦時戰亂,而隱居於此。與世隔絕,代代繁衍,不知早已改朝換代。

但不管哪個朝代,爭名逐利奪權,百姓都少不了受苦。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因為如此,桃花源人千叮萬囑漁人,出去後不要提起在這裡的見聞,以免被亂世打擾。

漁人滿口答應,但出去時,還是沿途做了記號,並把此事報告了太守。和他在桃花源中一樣,此人向太守一一為具言所聞。

原文說太守得知此事,隨即派人前往桃花源,但怎麼也找不到漁人做下的記號,還因此迷了路。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高尚士也,聽說這件事,也去尋找桃花源,但也沒找到,回來後不久就去世了,後遂無問津者。

《毛騙》終結篇中,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其實太守派人去尋找桃花源,按照漁人所做的記號,找到了桃花源,並屠殺了那裡的所有人,帶走了所有的錢財。

但這終究是不光彩的一件事,所以對外謊稱並沒有找到桃花源。

劉子驥去尋找桃花源,其實也找到了,只是看到的不是傳言中的世外美景,而是屍橫遍野,宛如人間煉獄。

尤其是那裡盛開的桃花,因為沾染了鮮血,風乾之後,變成了黑色桃花。

劉子驥看到此情此景,回家後一病不起,而後不治而亡。

後世再也沒有人去探尋桃花源的蹤跡。


拖更電影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背後所傳達的真相,不是恐怖而是科幻。

近段時間,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桃花源記》其實是個鬼故事這樣的觀點,有很多人也分析得很透徹,引經據典。但是在我看來,《桃花源記》寫的並不是恐怖的鬼故事,而是充滿了想象力的科幻片。

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的背景,是因為他早年有大志向,但是東晉王朝覆滅,劉裕改國號,廢除晉恭帝。徹底破滅了他的家國情懷,但是他又無力改變這個世道,進而產生了充滿浪漫主義的科幻想法,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會有一個平行的世界,這個世界當中,大家按照他所有美好的嚮往在生活著。這是歷史的另外一種選擇,而這個世界離我們並不遠,可能中間只相隔了短短的一個山洞而已。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向左走的選擇,可能是陶淵明所見的家國滅亡世道腐敗,而向右走的選擇,很有可能就是如同桃園一般充滿美好。

正是因為他這樣大膽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法,才有了人們心中可以安放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希望不要用恐怖故事去解析,破壞了桃源在我們心中的美好🙏🙏


種花喝茶


《桃花源記》究竟是陶淵明心中的一個美麗的幻想還是如世人所猜測的那樣是一個鬼故事呢?

我們先回顧一下文章的內容: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有一位漁人不小心進入了桃花源,發現這裡的人與外界隔絕,但都很幸福。這個漁人離開桃花源後,想向世人展示這片神秘的地方,但最終未能找到它的蹤跡。當時,老師講的是這篇文章是作者幻想出來的美好生活,但細思之下,卻又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一、首先,我們根據課文還原一下這個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路徑: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課文說漁人實現看到山有小口,好像有光,於是就進去了,一開始呢,很狹窄,然後就寬敞的走進桃花源了。這就有點像秦漢時期的墓道了,根據《大漢原陵秘葬經》的記載,當時的墓道就是前窄後寬,其目的是防盜賊。民間為了避忌死人是不會把城市、村舍以及自己家弄成前窄後寬的,不然自己住的地方就和死人的一樣了。


另外,在當時,墓地要依山傍水,有桑竹垂陰、有桃花辟邪。《葬經》說門前臺桃桑為大凶,桃桑是聚集陰氣的,當時的人是不會在自家附近種桃樹和桑樹的。大家仔細想想,墓道結構、桑竹、桃樹這些當時的墓地標配在《桃花源記》中全都齊了,那這到底是一個村還是一個類似墳地的地方呢?

二、其次,在《桃花源記》中還有一條更重要的線索說明這個漁夫並不是深處在真正的“桃花源”中。課文中說桃花源村民的祖先是秦朝人,為躲避戰亂,在此定居,從此代代與世隔絕,一直到了東晉時期。他們一直與世隔絕,從未跟外界有任何的接觸。可是作者提到,從秦末到東晉時隔五百年,這群人的漢服居然沒變過。


根據作者本人寫的《桃花園詩》中,東晉時期,我們華人穿的漢服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其衣服款式和秦朝的有所不同。桃花源的人既然與世隔絕,他們穿的漢服怎麼會跟外界一樣呢?聯繫之前的分析,桃花源本來就是墓道結構,所以可以推測這是漁人不小心誤入陰間了,而他們的衣服應該是陽間的人燒給他們的。

三、最後,在課文結尾說道:“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全國上下都在找桃花源,而在劉子冀死後突然就沒有人在過問了呢?作者可以說沒人找過桃花源,但沒人過問就很奇怪了,這是不是就暗示著,後來大家都發現桃花源根本就是一個死人國,大家才沒敢過問呢。

由此看來,和課堂說的恰恰相反,《桃花源記》的作者不但不是在幻想美好生活,而是通過描寫一個死人的世界,告訴世人世間悲苦,只有死了才能解脫。其實這也是陶淵明心中的烏托邦,一個美麗的幻想,只不過在陶淵明的心中如此美好的桃花源怕是舉世難尋,只有陰間才有了吧。


北風未歸


其實《桃花源記》帶給人的恐怖感,來自於與桃花源相關的一連串神秘事件。一是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秦時遺民(陶淵明是東晉人);二是漁人為了重新找到桃花源,出來後“處處志之”,就是到處作記號,結果還是“遂迷,不復得路”;三是劉子驥想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結果再也沒人敢去尋找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黑暗汙濁,他只是虛構了這樣一個地方,藉以勾畫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和理想社會,這是一個神秘的世界,也是一個神秘的社會。既然桃花源在現實世界不存在,文章就用這樣一種浪漫主義手法落腳,既增強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又不會誤導人們去真的尋找桃花源,這也是這篇文章情節處理的高妙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