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潮带来的新生意

桑博士有话说

2020年新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中国,深刻改变的,不仅仅是此刻人们的生活,在将来更长的时间里,将打乱的还有中国的经济。

这一个多月,可以说是老板们最恐惧的经历。憋在家里想复工,复工了没员工,员工来了缺原料……很多本来就摇摇欲坠的企业,终于挺不住了。

社会上少了一家公司,银行账户可能多了一份难以处理的不良资产。

01

什么是不良资产


贷过款的人都知道,从银行借钱需要抵押。企业贷款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什么样的抵押物才能和这样庞大的资金相当呢?

一般房地产、专利、设备比较常见,也有使用票据、股票等来进行抵押贷款的,一般会按照抵押物的七折或者八折来折算成贷款额度。约定的还款期限到了,如果借款方不能按量归还本息,对银行来说,这些抵押物就变成了不良资产。

当经济越好,投资越容易赚钱;当经济越差,投资越可能亏钱,这是常理。但是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特殊行业,在最坏时代里做最好的生意才是他的代名词。

不良资产,在外界看来一直是一个略带神秘的行业,在我国这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有一步登天的,有深陷泥潭的,在公众心中是一种神秘存在。到底这个深潭中有多大的鱼?到底这个神坛上有多少达者?想参与者众多,知之者甚少。

02

不良资产的发展史


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于1999年相继设立了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和中国信达4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AMC),分别接管来自工、农、中、建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我国不良资管行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大的发展时期:政策性业务时期、商业化转型时期、全面商业化时期。

1、政策性业务时期

这段事件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的主要是政治任务,先后两次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坏账。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国家救市,为国有银行注入活力。

第一次剥离:

1999年,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不久,就按照银行不良贷款的账面价格,接收了来自四大银行总共接近1.4万亿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的剥离约占当时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5%,但这仍未真正解决四大银行的根本问题,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的不良贷款率虽有所降低,但仍高达 25.4%、 15.2%、 23.4%、36.6%。(按现在的标准来看,不良资产率超过2%就需要关注了)

第二此剥离:

2004年5月,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7800亿的坏账,这次是则是为了让后者顺利上市。不过这次接管则是按照账面值的50%购买的,同时AMC通过将不良该资产再次打包出售给了其他同类公司或者外国投资者。经过这轮剥离,四大银行的不良率由来的25%普遍降到5%左右。


2、商业化转型期

2004年3月开始,四大AMC不仅仅向四大银行,也开始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如股份制银行,开展商业收购不良资产,尝试多样化处置不良资产,并自负盈亏。

3、全面商业化时期

2013年开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下行,商业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资产逐渐暴露,不良率急剧上升。年底的时候,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允许各省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本省范围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业务,随后渐渐放宽了仅可设立一家地方AMC是数量限制。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似乎在不断地扩大。

并且核心玩家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他们将不良资产卖给四大AMC或者地方性AMC。不过,也不排除这次AMC再转手卖给下家赚个过手费。


03

不良资产处置其实是一个暴利行业


不良资产,通俗来说就是银行坏账,做不良资产处置的生意,盈利模式主要有一下三种。

1、折扣收益

银行的坏账常常会以低至2-3成的价格被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收回来的是债权或抵押物。作为债权方,这笔债权是两折买来的,若和债务人达成新的折扣还款协议,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从中赚取利差。

例如跟债务人说:估计按原价你是还不起了,不过如果你能还款五成,我们就可以和银行商量解除你们之间的债务关系。

这样债务人少还了一半的钱,可以说是赚了;资产管理公司用两成的成本买回来,收了五成赎金,赚了三成。

2、资产增值

有些资产包包含的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都有着较大的价值增值的空间,这部分资产在上行市场中,可以为资产管理公司创造可观的增值收益。可以理解为低买高卖的过程。

3、整合收益

这个就是综合运用资产重组、再注资、引入第三方、债务的折扣变现、债务更新、债权置换、债权转股权等专业操作,进行复杂的债务重组,然后寻找下家。

买卖双方之所以能够成交,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双方可组合利用的资源不同,通常成交价格是一个两边都有利可图的价格。

现在,经济进入下行期,其它领域的投资机会与收益逐渐下降,风险逐步增大。但是不良资产通过价格释放了大部分风险,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04

为什么神坛上的参与者甚少呢?

肯定会有人不解,既然不良资产处置这么有钱途,为什么从没听说过银行自己处置?

银行作为债权人当然可以亲自处理这些资产。但是他们往往不是自己动手,而是将其打包,以低至1-3折的价格放血甩卖。将到嘴边的鸭子卖给别人,其实对银行来说反倒是最划算的。

首先,银行是一个公正、沉稳的靠谱形象,追债讨要欠款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触碰的,有损银行的安全形象。

其次,银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赚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现金进行周转。对不良资产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资产,就减少了银行手里的现金流,将付出更高的流动成本,得不偿失。


其他资本也没有轻易涉足这一领域,

来稀释利润率,因为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1、专业壁垒

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过程,在资产包开发、尽调、风控、处置等各环节存在着很多中介公司的需求,如:律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拍卖公司,法院服务机构等,需要资深的会计师、律师和法官来参与。

2、资金壁垒

在向银行拿资产包时,需要一次性付清所以费用。而要拿下动则几千万、几亿的资产包,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很多有技术有资源的AMC会选择跟基金公司合作。这也是普通投资者可以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盛宴的主要原因。

3、资源壁垒

在不良资产的获取、处置等环节,AMC公司需要有银行、四大AMC、公检法系统、分销商、服务商等全产业链的资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效率。所以没有两把刷子、没有关系的机构很少去触碰。

举个例子。

比如说某个航空公司经营不善需要进行破产清算。

可是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塔台(搭乘空中交通及供飞机起降的设施)的应用场景只有机场,联系到下家需要人脉,做好资产估值和鉴定需要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做好资产交接需要律所、法院、拍卖公司。总之这是一群专业的团队才能做好的事情。


总结

不良资产处置虽然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也要注意: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行业,相关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对处置机构专业能力的考验更强,对投资者分析和辨别潜在投资机会的要求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