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除了兩錙錢實物外,只有文字的“錙銖”一詞千年流傳

《荀子•富國》

“持國之難易: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之國事我易。事之以貨寶,則貨寶單,而 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事之 彌煩,其侵人愈甚,必至於資單國舉然後已。”《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

《禮記》 儒行第四十一
... 以知服;近 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 ...

《抱朴子內篇》 釋滯卷八
... 可施用,無故消棄日月,空有疲睏之勞,了無錙銖之益也。進失當世之務,退無長生之效, ...

《莊子集解》 外篇達生第十九
... 黃帝篇“累丸”作“累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蓋所失二三。累三而不墜,則失者 ...

《韓非子》 功名第二十八
... ,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 ...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
... 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 ...

《莊子集釋》 莊子集釋卷七上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二】;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 ... 也。故(二)其承蜩,所失者不過錙銖之閒也。【疏】錙銖,稱兩之微數也。初學承蜩 ... 丸於竿頭也。與釋文小異。《者錙》側其反。《銖》音殊。

《禮記正義》 卷五十九 儒行第四十一
... 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強毅以 ... 言也。“雖分國如錙銖”,言君分國以祿之,視之輕如錙銖矣。八兩曰錙,○近,附近之近。砥音脂,又音旨。厲,力世反。分如字。錙,側其反,《說文》雲“六銖”。銖音殊,《說文》雲“權分 ... 己廉隅也。○“雖分國如錙銖”者,言君雖分國以祿之,視之輕如錙銖,不貴重也。“不臣不 ... ,故云“其規為有如此者”也。○注“強毅”至“曰錙”。○正義曰:“強毅以與人,彼來辨言行而不 ... 案筭法:十黍為參,十參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八兩為錙。  “儒有合志同方,營 ...

《舊唐書》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 又楊崇禮為太府卿,清嚴善勾剝,分寸錙銖,躬親不厭。轉輸納欠,折估漬損,必 ...

《元史》 列傳第四十四
... 倉庫加耗甚重,宜令權量度均為一法,使錙銖圭撮尺寸皆平,以存信去詐。珍貝金銀之 ...

《讀通鑑論》 卷二十四 德宗
... ,橫加賦斂,因事取辦而無恆,乃至升斗錙銖皆灑派於民,而暴吏乘之以科斂,實 ... 泰州之禍,亦孔烈矣。若此者,於國無錙銖之利,君與有司受奸商之羈豢,以毒民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

就是族中親派,不論親疏,但與他財利交往,錙銖必較,一些情面也沒有的。

-----------

早在戰國早期與戰國中期之交,最晚不會晚於秦獻公七年“初行為市”之時,秦國已開始鑄行金屬貨幣。最初鑄造的就是圓形方孔半兩錢,起初錢徑大厚重,其重最與錢文接近。後來,由於貨幣減重規律所致,半兩錢逐步背離了原來的金屬重量,向小、輕、薄發展。秦惠文君二年,秦國在商換變法之後,改革經濟,整頓幣制,半兩錢重量逐漸回升,並開始定型,趨於規範。秦半兩較布幣問世晚,從它一問世起,減重的問題就出現了,重量在十二株左右的秦半兩很少發現,正如雲夢秦簡所說“美惡雜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秦統一貨幣以後。秦統一之後,由中央政府統一鑄行的半兩錢較戰國時期更加規範,錢文更趨方正,錢體大小厚重大體一致,即錢徑在3-3. 2釐米之間,重量6克左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八株半兩。

古計重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兩錙即是半兩,也就是十二銖,四錙等於一兩。

早在唐代,兩甾錢就已引起藏家的注意。南宋洪遵《泉志》引唐敦素錢譜說:“其文篆書,右日兩,左曰甾,形制大抵似半兩,製作古異,源流莫如。按《禮記》鄭玄注云,八兩,據其輕重,非如其文,然左邊之字不為牆;但未識耳。” 兩甾,又名“秦兩甾”,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秦國所鑄的環錢。在記值上,一甾為六銖,兩甾為十二銖,也就是半兩,也就是半兩的異形錢。 兩甾錢一般直徑為2.9-3.2釐米之間,重8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圓內方,初期沒有廓、後期可以見外廓,錢背平素無文。兩甾錢與半兩錢其值相同,曾同時流行通用於世,但後期逐漸為半兩錢所代替,因而今天流傳於世上的遠比不上半兩錢。

 兩錙錢 的現代發現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直徑29.3毫米,穿徑8.5毫米,厚0.5毫米,重約4克。

1962年,清理陝西省博物館收藏的1962年長安縣韋曲鄉首帕張堡窖藏秦錢。這批秦錢有1000枚,基本完好。這千枚錢中,有兩錙錢1枚,賹化錢2枚,其餘997枚都是半兩錢。兩錙錢圓形方孔,篆書橫讀,徑3.1,穿0.9釐米,重5克。(首帕張堡窖藏秦錢清理報告,陳尊祥,路遠)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張堡窖藏秦錢 兩錙錢

2014年春夏之交,在河南省新鄉輝縣某建築工地出土一批戰國秦“半兩”。89枚者,兩錙錢二枚,重量為4.6,4.9克。(河南新鄉輝縣出土的戰國秦半兩,喻戰勇(河南許昌),中國錢幣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兩錙錢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輝縣 兩錙錢

1.19 54 年, 四川巴縣冬筍壩一座戰國晚期墓中出土一枚兩錙錢, 徑30 毫米, 有外郭,同出還有20 餘枚大半兩錢與之疊壓, 外用絹包裹。1 9 5 5 年同地又有兩錙錢發現 。

1 9 8 9 年春, 甘肅寧縣長慶橋鎮發現一罐窖藏半兩錢, 內有兩枚兩錙錢, 無外郭。半兩風格與陝西首帕張堡半兩第二類略同, 時代大致相當。

19 89 年12 月, 南陽市文物工作隊在西郊麒麟崗西漢古墓群中, 清理出土一枚兩錙錢, 有外郭, 直徑31 , 穿7 , 厚1.2 毫米,

重4.9 克

儘管兩錙錢屬於記重貨幣,其來歷有不同認識:

1與秦惠文王半兩錢及秦惠文王半兩錢制關係密切。
  秦惠文王半兩錢是秦惠文王執柄政權後,為了繼續貫徹秦孝公制定的富國強兵、向東稱雄的基本國策,為擴軍備戰蓄積財力,解決軍事裝備所需銅材問題,於執政後的次年,對當時的流通貨幣進行了整治後而重新鑄造發行的貨幣。其改大小相權的二等兩種半兩錢幣制為一等一種半兩錢制,並對新型半兩錢的重量、直徑做出具體規定:重量“重如其文”,直徑1寸半。實物中有一種半兩錢錢穿孔較小,文字與早期半兩錢相類。不少錢文“兩”字兩邊的豎筆畫下部向外傾斜,字形呈梯形,有人稱“分腿半兩”(圖1);有的有上下(圖2),有的有上或下,一至兩個澆注遺痕,人稱“燈籠半兩”(圖3)。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今天所能見到的兩錙錢實物與秦惠文王半兩錢形制特徵類同,同樣只有一種形制。考古發掘的兩錙錢多出土於戰國墓葬,多伴隨戰國半兩錢出土。兩錙錢是秦惠文王半兩錢的另一種形式,屬於秦惠文王半兩錢形制序列貨幣。

2 是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時代秦穰侯魏冉鑄造於南陽封地,魏冉失去權力後,兩錙錢即停鑄,並遭到收繳銷燬。
  目前見到的兩錙錢實物有兩種,一種無廓(圖4),一種有廓(圖5)。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兩錙錢

3.秦始皇未完成的幣制改革半兩錢改為兩錙錢。

4. 兩錙錢既不是秦幣, 也不是漢初貨幣, 而應是戰國晚期韓國鑄行的貨幣。有郭兩鑄行於南陽, 它的流通, 因宛地旋即並歸秦土而被廢止, 因而在宛地頻頻發現未流通和短時流通的有郭兩錢。無郭兩錢雖無足夠資料可以確定其鑄地, 認為應在戰國晚期韓國的某個城市。(建國以來兩街錢的發現和研究,

蔡萬進)目前發現的圓錢只見於戰國中晚期秦,魏,此說法存疑。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南陽 兩錙錢

兩錙錢 ,目前發掘的,重量不等,具體來歷不清,我再前文認為錙可能來自山東齊魯。千年縣民“臨淄,淄川”旁證,商鞅方升銘文內容旁證。在那個年代,不可能有標準的計重反映的“兩錙錢”,但傾向於1錙=6銖的說法。


附:

秦 圜錢(一珠重一兩十四)

直徑3.8釐米,重8.8克。面文“一珠重一兩十四”。

“珠”與“銖”相通,是重量單位。此外還有“一珠重一兩十二”、“一珠重一兩十三”以及“半兩”、“半睘”等,均表示重量。一般9-15克,為秦半兩的前身。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秦 圜錢


秦半兩,一般認為,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含戰國)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鑄五銖錢止,半兩錢先後經歷戰國、秦朝、漢朝三個歷史時期,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218年。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秦半兩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秦半兩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戰國中晚期以銖為單位的貨幣

魏國圜錢

鑄造時間應起於魏國遷都以後,大約是魏國中後期的產物。發現地點多處在當時魏國與秦國的邊界上,其中最特殊的應是漆垣一釿圜錢。鑄錢的大致趨勢一定是減重的。而對於圜錢來說,晚期所鑄穿口會逐漸擴大。漆垣地處魏國西部,據史料記載,魏武侯二十年(前376年)時、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時,在魏國疆域中都曾有漆垣。而觀其錢體,三晉特徵明顯,穿口較大,應屬於後期所鑄,它與秦國一銖重一兩十二大致相同。又因出土位置也在秦國境內,可判定屬於當時與秦國往來時所用。

千年詞語“錙銖”與曇花一現的“兩錙錢”   錙小考

漆垣一釿圜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